朱飛赟 黃海波
摘 要:大運河不僅是我國重要的航道,還是燦爛文化的載體。圍繞著大運河形成的地域文化,孕育出了多彩的人文財富。文章以大運河文化帶常州段的城市雕塑為研究對象,從雕塑的材料、雕塑的內容兩方面對其進行研究,意在通過這個藝術符號,表現(xiàn)出常州運河獨特的魅力,提升常州的文化傳播力和景觀品牌意義。
關鍵詞:大運河文化帶;常州城市雕塑;材料;表現(xiàn)內容
注:本文系常州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重大課題項目“大運河文化帶常州段村鎮(zhèn)聚落公共藝術設計研究”(19CZDYH-004)階段性研究成果。
隨著時代的變遷,城市化的進程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城市將公共藝術作為重點,投入到了城市的建設中。而這些公共藝術作品,也或多或少留存了所在城市的氣息,成為了城市的一張名片。城市雕像往往充當這個角色,是將某一些材質的藝術作品設立在城市之中,與周圍環(huán)境融合在一起,減少高樓林立、道路穿插給人的冰冷的感覺。它通過藝術的手段對城市進行裝飾,達到美化城市、傳遞文明的目的。常州作為大運河文化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極為豐富,在城市雕塑設計中體現(xiàn)大運河文化的特點,可使其成為宣傳城市、提升城市品牌形象的窗口。
一、城市雕塑的材料
材料是藝術設計的現(xiàn)實基礎,因此想在公共藝術上表達自己的想法,公共藝術的材料材質會直接影響最后的作品形態(tài)和效果,而且不同的材質所構建的公共藝術雕像作品,也會給市民群眾帶來不一樣的視覺感受。若要表達一個城市主題,公共藝術設計者必須要對雕像的材料了然于心,綜合考慮材料的色澤花紋、材質物理特點以及所適用的工藝流程等。根據調研,目前雕像較多地使用石材、木材、金屬以及塑料進行打造。
(一)傳統(tǒng)材料
城市雕塑傳統(tǒng)的材料如磚、金屬、陶等,直接指向材料本身的自然特性,通過這些材料表面的肌理、顏色等傳達藝術信息。例如常州市早前的地標性雕塑江南商場廣場附近的銅雕《未來屬于我》就是用紫銅材質塑造的,藝術家利用金屬材質的強韌性,著重刻畫騎在駿馬上手舉鑰匙、昂首挺胸的女子的健美身軀,青春的氣息透過紫銅材質散發(fā)出來。常州北部孟河特產斧劈石,天然形成的石頭上的紋路,像是斧頭劈過一樣。藝術家們借石造型、借石塑型,留下了許許多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雕塑和盆景制作。大運河畔的常州地處江南,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樹木蔥蘢、竹林茂密,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如被稱為常州市樹的的廣玉蘭,以及法國梧桐、欒樹、香樟、雞爪槭、銀杏,還有灌木類的金邊黃楊、小葉黃楊、紅葉石楠、木槿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雕塑材料。
(二)現(xiàn)代材料
現(xiàn)代材料則是不強調其本身的屬性,更關注的是由材料的改變塑造出的美學意義的符號。玻璃、有機高分子材料等都屬于現(xiàn)代材料。這些材料會經過深度的加工,如鍛造、鑲嵌、淬火、焊接、捻、揉、繡等,完成最終雕塑形象的塑造。如雕塑家創(chuàng)作時可運用玻璃雕塑,利用玻璃透明、易于加工成型、耐腐蝕等特點,進行澆筑、熱熔、雕刻、拉絲、吹制等,讓玻璃在不同的光線下產生多樣的色彩,且能通過不同的角度表現(xiàn)出不一樣的樣貌,實現(xiàn)了晶瑩剔透與五光十色相融一體,展現(xiàn)了大運河的波光浩渺。光影技術的運用無異于是與時俱進的結果,它們所創(chuàng)造出的諸多獨特的形式,進一步提升了運河文化的底蘊,也符合人們愈加多樣的審美需求。
二、城市雕塑的主題內容
(一)大運河的歷史風貌
常州淹城遺址是國內保存最為完整的春秋時期三道城河、三道城墻形制的地面域池遺址。最新的史料顯示,江南運河的修建是從春秋時期開始的。這就意味著,在兩千多年前,常州就是富庶之地。大運河即使是在隋唐時期開始修建,至今也有上千年的歷史了。不同歷史時期的風貌都在完善和豐富著大運河的文化形態(tài)。古代的常州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在漕運上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它上通京口,下行姑蘇,將南北的文化集匯在一起,因此自古有“三湖襟帶之邦,百越舟東之會”的美譽。這些都為城市的雕塑創(chuàng)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4年,我國唯一在用世遺項目大運河申遺成功,意味著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常州運河文化的又一個亮點。2018年,常州市提出打造常州運河段的三張城市名片——“高質量的工業(yè)明星城市”、“高質量的旅游明星城市”和“高質量的管理明星城市”,城市雕塑自然而然地承擔起了塑造城市形象、傳播城市文化的責任。常州段的城市雕塑需要和建筑景觀交相輝映,融于一體,還要將常州當地的歷史文化濃縮保留。因此,在常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進行各種元素提取、設計,衍生出常州特色的識別系統(tǒng),設計出若干符合城市氣質的雕塑,是常州城市雕塑重要的組成內容,也會成為常州城市雕塑的獨特之處。
(三)歷史名人
常州自古就是文化名城,歷史上以“科名之盛”著稱,尤其是在明清兩代,全國平均六個進士中,就有一個是常州人,可以說是“儒風蔚然為東南冠”。近現(xiàn)代,常州在各個領域都誕生了許多名人,如畫家劉海粟,實業(yè)家盛宣懷、劉國鈞,作家李伯元,革命家瞿秋白、惲代英、張?zhí)祝鹊?。以這些歷史名人為素材的雕塑創(chuàng)作展現(xiàn)了常州的人文財富,雕塑家陳亮創(chuàng)作的《啟明1921——列寧和瞿秋白》,就是以常州杰出人物為核心的城市雕塑設計。這些雕塑勝在人文精神的獨特性,在城市景觀中,不僅起到了裝飾的作用,還起到了教育教化的作用,側面展現(xiàn)了常州悠久的歷史。
(四)風景名勝
自從常州開始打造“高質量的旅游明星城市”后,一大批旅游資源得到了整合,如東周時期的春秋淹城、天目湖旅游度假區(qū)、道教上清派發(fā)源地茅山等等。這些風景名勝貫通古今,既有自然景觀也有人文景觀。它們不一定都圍繞在運河周邊,但是與運河文化相互輻射,形成了一個風景名勝圈,在常州的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風景名勝仍然要以文化為主打牌,充分發(fā)揮公共藝術的作用,城市雕塑因為是后來的設計,必須主動與周邊的風景名勝融為一體。在紅梅公園、東坡公園等外圍的大眾娛樂休閑場所,建設和風景名勝相關的城市雕塑,達到美化城市環(huán)境、凸顯城市氣質的目的,將常州打造成旅游明星城市。
(五)民俗民風
常州悠久的歷史帶來了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地方文化形式與內容,讓常州形成了風格濃郁的民風民俗,例如常州唱春、亂針繡、常州評話等。這使得利用城市雕塑展現(xiàn)常州一地獨特的民俗民風,有了非常好的題材基礎。但是在民風民俗題材的雕塑設計中,常州目前尚處于“建設中”的狀態(tài),如何采用適當的雕塑材料,將民俗民風活靈活現(xiàn)地表現(xiàn)出來,是城市雕塑需要考慮的一個方向,也正因如此,新興的雕塑材料會成為未來的主要資源,它們通過發(fā)揮自己的可塑性以及材質的多樣性,打造出一個立體氛圍濃厚的城市雕塑群,提升城市形象。
(六)展望未來,開拓奮進
常州又稱“龍城”,在城市雕塑的設計中,可對“龍”元素采用出扁平化、極簡化、抽象化的設計表達,以現(xiàn)代材質為傳達媒介,傳遞出一種未來感。河流本身就有源遠流長、川流不息的意思,隨著運河文化圈的形成,這種意義會變成城市不斷前進、向上的動力,也預示著常州發(fā)展的可持續(xù)性。
城市雕塑作為城市公共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常州市發(fā)揚運河文化、傳承歷史文明、塑造城市名片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常州的城市雕塑,無論是藝術品位還是社會價值,在全國范圍內都屬于領先地位,它的藝術形式和本土的資源、文化緊密結合,其獨特性不僅無可取代,還為人們帶來了情感的共鳴和審美的愉悅,為其他運河城市打造城市文化軟實力,做出杰出的示范。
參考文獻:
[1]方靜.論大運河特色文化遺產活態(tài)傳承利用:以常州段運河為例[J].中國名城,2018(12):92-96.
[2]徐悅,張磊.城市景觀的文化價值與城市形象塑造[J].美術教育研究,2018(23):52-53.
[3]吳佩蘭.論城市雕塑中的藝術審美和人文情懷[J].大眾文藝,2019(20):110-111.
[4]李憲鋒,劉蘇文,陳榮祥.常州大運河世界遺產段的公共藝術設計研究[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9(6):64-70.
作者簡介:
朱飛赟,常州大學藝術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藝術設計。
黃海波(通訊作者),常州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藝術學、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