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濱
摘 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內容,是新形勢下發(fā)展人民民主的根本保障。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做好法治宣傳, 在全社會樹立法律至上、尊重法律的意識。
關鍵詞:媒介融合;受眾思維;法治報道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20-0-01
一、引言
在全媒體時代,媒體融合的快速發(fā)展給法治宣傳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要想取得良好的宣傳效果,要深入準確地研究受眾,運用受眾思維為法律宣傳做好精準定位,站在受眾的角度進行平臺選擇、內容創(chuàng)新、傳播互動,從而增強法治宣傳效果。
二、受眾思維與法治報道
想要更好地傳遞信息,就要站在信息接收者的角度考慮,即運用受眾思維。受眾思維主要承載著接收者的三個環(huán)節(jié),即受眾先接收信息,再吸收信息,最后付諸行動。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內容,是新形勢下發(fā)展人民民主的根本保障,是人民當家做主根本保證。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做好法治宣傳,在全社會樹立法律至上、尊重法律的意識。
法治報道幫助人們了解民生,解決人們生活中的各種法律問題,維護老百姓最切身的利益,因此深受百姓的喜愛與歡迎。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體可以利用直播、短視頻等方式為百姓講述法律知識,幫助百姓了解各種法律案件,教給百姓如何維護自己的法律權益,引導百姓做知法守法懂法的良好公民,有利于構建良好的社會秩序,加強普通百姓對法律的敬畏感,提高整個社會的法律水平,有利于依法治國。
三、融媒背景下運用受眾思維做好法治報道的策略
媒體融合的前提是理念和思維的轉變,即從傳統媒體理念轉向新媒體理念和互聯網思維的轉變,具備進行媒體融合發(fā)展的價值觀認同。改革創(chuàng)新是大勢所趨,媒體融合已由最初的局部性部門內的嘗試,轉為一項在全國報業(yè)中廣泛開展的戰(zhàn)略性部署工作。
(一)平臺選擇
如今“微博” “快手” “抖音”等軟件發(fā)展迅猛,下載用戶均過億。為了與時俱進加強法治宣傳,越來越多的法治媒體加入其中,創(chuàng)建專門官方公眾號積極回應百姓法律問題、提供公共服務、分析案件講述法律知識,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加強法治的建設。作為法治記者,要與時俱進,加強學習,提高業(yè)務水平,學會制作短視頻,及時出Vlog,緊跟時代潮流。
“微博” “抖音”等軟件視頻時間一般比較短,內容比較碎片化,語言簡潔流暢突出重點,善于利用網絡熱點吸引大眾,作為法治媒體,我們要利用平臺的這些特征與受眾心理,去吸引更多的網民,這就完成了受眾思維的第一步環(huán)節(jié)——接收信息。
(二)內容創(chuàng)新,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吸引粉絲
就法治報道的內容而言,要有專門的采編策劃、清晰有價值的圖片,突出宣傳的重點。根據微博傳播范圍廣、微信傳播有深度、快手抖音傳播碎片化等不同特點,分別進行不同的策劃編輯,達到宣傳力度最大化、影響最深化,而不是現在的一篇稿件發(fā)全網。為了吸引網民,我們傳播的語言盡量口語化、幽默化、網民化,改變原來高高在上嚴肅的固有形象,把網民轉化為粉絲,甚至可以設置鐵粉福利、轉發(fā)抽獎等環(huán)節(jié),使大家主動參與活動、參與傳播。這就完成了受眾思維的二三環(huán)節(jié)——吸收信息并付諸行動。
(三)傳播手段多樣化,加強與網民的互動
隨著5G時代的到來,視頻傳播越來越受到大家的歡迎,準確、及時又快速。和傳統的文字、圖片相比,更吸引大家的眼球,更容易令人信服。所以我們要將視頻傳播作為網絡傳播法治宣傳的重點,積極利用微視頻、微電影等直觀地展現在大眾面前,豐富宣傳的內容,豐富主題內容的表達方式。
2019年7月8日,海南警方推出全網首個抓捕Vlog,記錄海南警方打擊電詐犯罪“藍天二號”行動的收網現場,行動中都是真槍實彈。短視頻發(fā)出后獲得了網友們的一致好評,短短幾天播放量達到6500多萬次,收獲了網友們300多萬次點贊,十天時間,火遍全網。
我們還可以利用新技術、新手段實現跨平臺、頻道和頻率融合傳播。例如疫情當前,湖北地區(qū)經濟嚴重受創(chuàng),央視主持人朱廣權和直播一哥李佳琦一起在微博營業(yè)為湖北直播帶貨,吸引了大量網民,為湖北帶貨超過4000萬元。
(四)打造網紅形象
為了吸引大眾,一些政法新媒體打造了網紅形象。比如江寧公安就設計一個“江寧婆婆”的造型,這位“婆婆”語言風格突出,時而高效賣萌時而絮絮叨叨,給受眾留下了話癆、疼人的深刻印象。如此政法媒體的“形象代言人”更具人性化、風格化,加入當地方言,是對當地受眾的積累,值得更多的法治媒體進行借鑒學習。
四、結語
總的來說,作為法治報道,對受眾進行法制觀念的引導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做好法治報道,既要有典型具有指導意義的選題,又要有豐富多樣的傳播手段,還要利好用新的技術不同的平臺。要利用好新的媒體,找準定位,形成獨特的風格,向社會向百姓傳播法律知識、弘揚社會正義、幫助人們提高自己的法律觀念。
參考文獻:
[1]新華社新聞研究所課題組.中國傳媒全媒體發(fā)展研究報告[J].科技傳播,2010(02).
[2]李忻諾.新媒體時代對信息傳播的影響[J].學術雜志網,2018-9-5.
[3]王曉帆.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報道如何創(chuàng)新[J].傳播力研究,2019 (34).
[4]謝淙泉.導語類型在法治新聞報道中的運用情況分析——以《京華時報》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