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摘 要:隨著深入學習《幼兒園課程指導綱要(試行)》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幼兒園在課程建設與研究方面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幼兒園課程故事也隨之興起。但課程故事在我國屬于剛起步階段,教師們都在探索、嘗試,課程故事的撰寫也沒有現(xiàn)成的模板。文中就課程故事撰寫中常出現(xiàn)的幾個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幼兒園;課程故事;撰寫
中圖分類號:G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20-00-02
幼兒園課程故事是在幼兒園真實情境中完成的一種觀察和記錄,其內容都來自幼兒園課程實踐的點滴,其本質上是一種教育實踐敘事。課程故事這種形式,它能反映幼兒發(fā)展的持續(xù)性,呈現(xiàn)幼兒的學習與發(fā)展;同時,它也能促進教師不斷反思,讓教師們重新審視幼兒園中看似司空見慣的小事,發(fā)現(xiàn)其中蘊含的教育意義,從而促進自身成長。目前,國內不少幼兒園已經開始做課程故事的研究工作,并且撰寫成課程故事發(fā)表、出版,比如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幼兒園課程故事研究叢書》等。這說明,隨著深入學習《幼兒園課程指導綱要(試行)》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幼兒園在課程建設與研究方面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也說明這些年來課程改革取得了重要的進展。
一、編輯在閱讀幼兒園老師們撰寫的課程故事時發(fā)現(xiàn)的問題
由于課程故事在我國是剛起步的狀態(tài),沒有固定的模式,也沒有可參照的模板,老師們對這種課程也都處在摸索、嘗試階段,對課程故事的撰寫也在不斷探索中。所以編輯在閱讀幼兒園老師們撰寫的課程故事時,會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緣起突兀
幼兒園課程故事內容本身來自幼兒感興趣的事、物、環(huán)境等等。這些令幼兒感興趣的事、物、環(huán)境可能是某個或一部分孩子感興趣的,老師捕捉到這個信息,覺得可以圍繞這個興趣點開展課程。比如《幼兒園課程故事研究叢書》中有一個故事——《多彩的服飾》,故事從一個孩子身上穿的一條艾莎公主的裙子開始,引發(fā)了集體的探索。那么,為什么從一個孩子的服飾引發(fā)了集體的探索?為什么教師當天晚上就“陸陸續(xù)續(xù)收到了家長們發(fā)來的孩子個人秀”照片?教師是怎樣把孩子個人的興趣轉化為班集體的興趣的?男孩子是不是也對漂亮的裙子、服飾感興趣?筆者覺得在這個過程中應該會有教師的引導、審議,但是寫這個故事時,教師并沒有呈現(xiàn)出來是怎么引導、審議的,所以讀起來會覺得突兀。
(二)缺少細節(jié)
這里說的缺少細節(jié)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課程開展的過程。比如《幼兒園課程故事研究叢書》中《搭建娃娃家》,老師在講述孩子們在搭建墻體、屋頂時,講了很多,但是讀者就是沒明白孩子們到底在做什么,“孩子們認識到搭建尖尖的屋頂是最難的”,怎么難?孩子們做了哪些嘗試、探索?失敗的原因是什么?孩子從中獲得了哪些經驗?怎么討論這些問題的?這些都沒有體現(xiàn)出來。二是過渡環(huán)節(jié)銜接不夠。過渡環(huán)節(jié),就是課程開展中一個環(huán)節(jié)怎么過渡到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的。這里一定離不開老師的專業(yè)支持,就是教師對幼兒的興趣要做一種判斷,包括幼兒已有的經驗、可能獲得的經驗、資源的提供、問題的聚焦,以及對課程不斷的反思、調整、跟進,然后通過提供材料、創(chuàng)設環(huán)境、提問等方式支持活動的開展。但老師們寫的過程中,可能為了重點突出幼兒的主動性,從而忽略教師專業(yè)支持。教師的想法沒錯,但以文本形式呈現(xiàn),讀者看不到教師的作用、價值是怎樣體現(xiàn)的。
(三)敘述平淡
課程故事作為一種敘事研究,首先要區(qū)別于觀察記錄。觀察記錄要求真實再現(xiàn)幼兒的活動,“用鋼筆錄像”或“用鍵盤錄像”,倡導教師盡量減少議論。課程故事也要求所講述的事情是真實的而非虛構的,但同時也應該是前后連貫、有吸引力、能感染人的。那怎么做到這一點呢?這就要有一個線索。根據(jù)這個線索一個問題接一個問題,一個話題接一個話題展開,縱向上表現(xiàn)為層層遞進推動故事發(fā)展,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產生新問題——解決新問題,橫向上表現(xiàn)為孩子各個維度的發(fā)展。通過這樣一個線索,整個故事就立體了。但教師們寫的時候常常會“拎”不到這個線索。比如,有一篇寫利用一次性紙杯進行搭建的故事,整個故事從前到后都是在寫孩子們用水杯搭建各種各樣的圖形。在這個故事中,既沒有看到情節(jié)的層層遞進,也沒有看到孩子經驗的提升與拓展,所以整個過程讀來相對平淡,沒有立體感,最終這篇故事沒有收錄到叢書中來。
二、針對幼兒園課程故事撰寫提出的建議
課程故事是一種回顧,一種反思,一種研究,也是一種分享。教師在敘述故事、描述問題、闡述觀點時要將自己的所遇、所感、所想表達出來,與同行分享、交流。為使大家都看得明白,引起共鳴,激發(fā)交流,課程故事的撰寫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針對上述提出的問題,結合南師大出版社已出版的《幼兒園課程故事研究叢書》,筆者對幼兒園課程故事撰寫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搭建框架
課程故事是描述過去的、已經完成的課程事件,教師寫課程故事的過程也是回憶和梳理的過程。就像寫文章一樣,在寫之前作者會構思文章的結構,那么在寫課程故事之前,也要先梳理、分析出一個框架。有了這個框架,后面撰寫課程故事的大方向就不會偏,主題內容也會更加清晰。比如《幼兒園課程故事研究叢書》中的一篇《我們的小池塘》,根據(jù)小池塘四季的特點,以及教師和幼兒不斷的探索和實踐,教師搭建了一個從“欄桿橋”——“三木橋”——“二木橋”——“池塘迷宮”——“春回小池塘”這樣一個框架。這個框架呈現(xiàn)出課程資源不斷被開發(fā)、利用的過程,從這個框架,但也可以看到整個課程開展的脈絡:秋天池塘水變少,孩子們發(fā)現(xiàn)池塘上多了一座“欄桿橋”,這引發(fā)了孩子自己動手造“三木橋” “二木橋”;橋造好以后,孩子們發(fā)現(xiàn)了新的玩法——“池塘迷宮”;春天來了,孩子們對池塘又有了新的想法,于是有了“春回小池塘”等一系列活動。當然,這個框架是教師在寫課程故事時回顧、分析出來的,而不是預先設置的。
(二)善于篩選
在課程開展過程中,會有很多小故事,那這些故事是不是都有助于幼兒的發(fā)展?是不是都是有價值的?對進一步的課程開展有什么作用?寫課程故事時,老師要通過辨析,篩選出一些有價值、能體現(xiàn)主題的小故事。比如幼兒搭建類游戲,用水管搭建,建的高了、速度快了、成功率高了,就能說明孩子獲得的經驗多了?那不一定,重復的搭建并不會帶來經驗的提升。反之,如果在搭建過程中,老師能提供更多樣性的、更具有挑戰(zhàn)性的材料,提供更多樣化的支持,那么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就會體驗到材料的多樣性,學習判斷,學習堅持,獲得新的感悟。因此需要通過這個過程,看到孩子到底獲得了什么樣的發(fā)展。那么課程故事的篩選就要緊緊圍繞孩子的經驗獲得、發(fā)展,層層遞進來選擇,要體現(xiàn)出“出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出現(xiàn)新問題——解決新問題”這樣一個有邏輯、有情節(jié)發(fā)展的過程,而不是全面、簡單的記錄。
(三)詳略得當
眾所周知,寫文章要詳略得當,該簡略的地方一筆帶過,跟中心主題相關的則要詳細描述。寫課程故事也一樣。比如《搭建娃娃家》中,寫了搭建柱子、搭建門、畫門、搭建尖尖的和圓圓的房頂、搭建小山坡等等。就搭建過程本身來講,每一個都有意義和挑戰(zhàn),但從課程故事撰寫的角度來說,面面俱到不一定會收到好的效果。相反,可以重點選擇一兩個房子來介紹,孩子是怎么搭建的?他們在搭建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問題?挑戰(zhàn)?后來解決方案是什么?孩子們是怎么討論的?老師給予了什么支持?圍繞一兩個搭建活動,抓住具有代表性的環(huán)節(jié)加以詳細描述,把搭建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孩子的反應、教師的支持、孩子獲得的經驗等總結敘述,那課程故事就有細節(jié)、有亮點。
(四)重視過渡
每一個課程故事都不是教師憑空想出來的,課程開展過程中,每個小故事都有前因后果、層層遞進的關系。所以,故事是如何開展起來的、故事與故事之間的關系如何,也要交代清楚,這樣整個課程故事就會通暢、不突兀。比如《多彩的服飾》中,怎么樣把個別孩子的興趣轉化為班級興趣?家長為什么晚上就發(fā)孩子的個人秀照片?這里面肯定有教師的分析、引導,這個引導要交代清楚。再如,孩子們做好花布以后,為什么突然就開始“給芭比娃娃做衣服了”,是孩子自己討論要給芭比娃娃做衣服的,還是老師引導的?如果是孩子自己討論的,那孩子是怎么討論的?如果是老師的支持和引導,那老師是根據(jù)什么來引導的?這些也是要交代清楚的,不然故事之間的邏輯關系、孩子經驗之間的遞進關系也不能得到充分體現(xiàn)。
三、結論
以上為筆者在組織課程故事會議、編輯《幼兒園課程故事研究叢書》過程中的一點體會,希望對幼兒園教師研究課程故事、撰寫課程故事、分享課程故事有所裨益。
參考文獻:
[1]張斌,虞永平.探索,成長的力量[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2]李云淑.幼兒園教育活動的設計與實施[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
[3]朱艷.讓故事貫穿項目課程——“高瞻”理念下幼兒園課程故事的再思考[J].探索與實踐,2019(01):2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