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紀潔
2017年江口古戰(zhàn)場遺址出水一枚明天啟元年(1621年)蒲圻縣“南糧改折銀”五十兩銀錠。其長14.1厘米、寬8.2厘米、高6.8厘米,重量1870克。無獨有偶,《中國銀錠圖錄》也收錄兩枚明代天啟元年“南糧改折銀”五十兩銀錠。一枚圖錄號為121,長11.99厘米、寬8.55厘米、高5.39厘米,重量1815.40克。另一枚圖錄號為122,長11.55厘米、寬8.44厘米、高7.98厘米,重量1878.44克。
這三枚銀錠銘文相同,形制亦相同,唯尺寸和重量略有差別,具備典型的明代銀錠基本特征。自錠面左至右鏨刻四行銘文,豎排,分別是“蒲圻縣征完天”“啟元年南糧改折”“艮(銀)五十兩正(整)”“艮(銀)匠鄭彭方”。這三枚“南糧改折銀”五十兩銀錠是與明朝賦稅相關的官錠,是天啟元年朝廷向湖廣布政使司武昌府蒲圻縣征收的田賦稅銀。
明天啟元年 蒲圻縣“南糧改折銀”五十兩銀錠長14.1厘米 寬8.2厘米 高6.8厘米重量1870克2017年江口古戰(zhàn)場遺址出水
銀錠上的銘文是刀鑿鏨刻而成,言簡意賅,基本信息全面。蒲圻縣是今湖北赤壁市,明代屬湖廣布政使司武昌府管轄?!澳霞Z”是指南方各省向兩京(即北京和南京)輸送的漕糧,以供京需和邊餉?!案恼坫y”就是指不再輸送糧食實物,轉而輸送白銀。本應征本色而改為征收折色者,改征之銀謂之改折銀。
銀錠銘文中的“銀”字被刻為“艮”,“整”字被刻寫成“正”字,是由于銀匠為減少勞動量而有意缺筆減畫。在一枚銀錠上要記錄眾多信息,在面積有限的情況下,筆畫多的文字就不得不進行簡化雕刻,勢必產生一些簡化字,“艮”字就應該是在這種需要下產生的。
“鄭彭方”應為鑄造此枚銀錠的銀匠,在銀錠上注明匠人名稱,目的是以備核查。因為銀錠并不是由國家鑄造,而是由各地銀匠鑄造或政府督責銀匠鑄造。匠人要對自己參與鑄造的銀錠質量表示擔保責任,這是一種法規(guī)定制。嘉靖七年做出規(guī)定,“解部銀錠,必須于錠下鏨官匠姓名差委在職役人員?!保ā睹鲿洹ふn稅六·金銀諸課》)嘉靖八年,戶部尚書王瓚奏請:“各處解到庫銀,率多細碎,易起盜端。乞行各府州縣,今后務將成錠起解,并紀年月及官吏銀匠姓名。”([ 明] 徐學聚:《國朝典匯》卷110《倉儲》,書目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
銘文“銀五十正(整)”,表明明代對上交的賦稅銀規(guī)格有統一規(guī)定?!睹鲿洹酚涊d,“嘉靖十四年,每二十兩傾成一錠。”“嘉靖四十一年,每五十兩煎成錠,轉解太倉?!保ā睹鲿洹肪砣澹┻@些銘文與明代典章制度相吻合,也說明當時鑄造銀錠是受到很嚴厲的制度約束。
“天啟元年”為田賦稅銀鑄造時間。天啟元年即公元1621年,據《明實錄》記載,天啟元年天下有戶口983萬戶,人口5165萬,田地743萬頃。財政收入田賦米2149萬石,麥430萬石……浙江,南直隸解運北京太倉325萬兩白銀,銅錢3100萬文,漕糧400萬石,北直隸和山東三府解送兵部120萬兩白銀,另各省解送新兵軍餉白銀538萬兩。
明天啟元年﹃南糧改折銀﹄五十兩銀錠長11.99厘米 寬8.55厘米 高5.39厘米重量1815.40克出版:《中國銀錠圖錄》
在這里,我們著重分析一下“南糧改折銀”銘文?!澳霞Z”一詞很早就已出現?!睹魇贰な池浿救罚骸俺酰\糧京師,未定額。成化八年,始定四百萬石,自后以為常,北糧七十五萬五千六百石,南糧三百二十四萬四千四百石。”
萬歷時有人奏疏:“國家兩都并建,于是運糧有南有北,南糧米皆來自湖廣、江西、浙江等處?!保櫻孜洹短煜驴罚督瓕帍]州安慶備錄》,第896頁。)清仍存在“南糧”一詞的稱呼,如成書于咸豐至同治年間的社會小說《兒女英雄傳》第二八回:“烏大爺,因是奉旨到通州一帶查南糧去了,不得來?!庇忻饕淮畯哪戏綌凳≌骷⒂伤肋\至京師大量糧食。
中國封建王朝以農立國,其經濟命脈是田賦。明朝初年田賦以征收實物糧食為主,南糧北運是歷朝慣例。由于南北交通不暢,給南糧北運帶來諸多不便。據不完全統計,明初每年運至北京糧食約有400萬石,僅人力車馬船只押運費用就耗資巨大,因為運輸成本高昂,運費是糧價的數倍。為節(jié)約運輸成本,于是,英宗正統元年(1436年),朝廷下令一些不通舟楫的江浙、湖廣等產糧地區(qū),其上繳的米、麥可以用白銀折納,稱為“金花銀”。明金花銀錠有五十兩、二十兩、十兩不同等級。
據《明史》記載:正統元年八月,“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周銓疏曰:北京行在各衛(wèi)官俸支米南京,道遠費多,輒以米易貨,貴買賤售,十不及一。朝廷虛糜廩祿,各官不得實惠。請于南畿、浙江、江西、湖廣不通舟楫地,折收布、絹、白金,解京充俸。江西巡撫趙新亦以為言,戶部尚書黃福復條以請。”
英宗又咨詢行在戶部尚書胡濙,胡濙對曰:稅糧(田賦)折銀征收,民以為便。遂仿其制,米麥一石,折銀二錢五分。南畿、浙江、江西、湖廣、福建、廣東、廣西米麥共四百余萬石,折銀一百余萬兩,不送南京,一律解北京內承運庫,謂之“金花銀”。自起運、兌軍之外,皆糧四石折銀一兩,解入北京,以為永例(《明史》卷五四《食貨二》(賦役))。
明天啟元年 “南糧改折銀”五十兩銀錠長11.55厘米 寬8.44厘米 高7.98厘米重量1878.44克出版:《中國銀錠圖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