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燕
民間剪紙藝術作為一種民間文化傳承的載體,有著豐富多樣的圖案寓意。
教學目標:學生通過初識、賞析、探究、感悟、回顧等環(huán)節(jié),在傳統(tǒng)文化藝術情境中了解民間剪紙的文化內涵,感悟民間剪紙的圖案寓意,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提升對民間傳統(tǒng)剪紙藝術和傳統(tǒng)民間文化的審美能力,從而激發(fā)熱愛民間藝術的情感。
教學重點:了解并掌握民間剪紙圖案寓意“以象寓意”“以意構象”的造型方法(“諧音取意法”和“象征比喻法”)。
教學難點:“諧音取意法”和“象征比喻法”的寓意原理與應用。
過程方法:體驗“循序漸進消化式”學習方法,了解剪紙寓意名稱的方法——賞析剪紙圖形寓意名稱中方法的運用——“連連看”找諧音字——諧音構象的原理——圖案的象征比喻原理——實踐探究整幅剪紙作品的吉語名稱,整個過程從簡到繁,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層層遞進,探究民間剪紙圖案內在的寓意及表達表現方法。
民間剪紙在中國民間美術里是較為流行的一種藝術形式,“以象寓意”“以意構象”來進行圖像造型。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追求一種圖像呈現的吉祥寓意,已經成為中國民間美術作品“意象組合”的最終目的。
在民間文化中,一張民間剪紙作品就是一句吉語。通常,“以象寓意”“以意構象”的方法主要有兩種。
1.諧音取意法:以同音或相近的音,比喻某一吉祥美好的事物。
2.象征比喻法:借助可視的有寓意的或者象征性的事物,來比喻吉祥和美好。
[設計意圖]結合學生生理與心理特征,開門見山地告訴學生剪紙圖案寓意的兩種方法,直接轉入下個環(huán)節(jié)的探究,省時有效。
在民間剪紙圖案中,通常采用中國漢語的“諧音”法則來寄托美好的寓意。如梅花的“梅”與眉梢的“眉”字諧音,喜鵲站立在梅花枝干上報喜鳴叫,在中國人心目中是喜事連連的吉利征兆,“喜上眉梢”“喜鵲登梅”等剪紙圖案象征著喜事即將發(fā)生。民間習慣將“金魚”諧音為“金玉”,代表金貴福祿、吉祥美好。荷葉、荷花、水草這些元素象征荷塘,“堂”諧音為“塘”,“金玉滿堂”剪紙圖案象征人壽年豐、富貴常在,寄托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
[設計意圖]選用優(yōu)秀的范例會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啟發(fā)與創(chuàng)作激情,學生能直觀感悟民間剪紙藝術家精湛的剪紙作品,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感官欲望。通過播放PPT課件展示剪紙圖案的寓意特征,分析其寓意造型的方法,由淺入深,一步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他們歡快地進入學習情景,有利于學生掌握本課教學重點。
探究活動“連連看”。
[設計意圖]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全在于傳授本領,還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通過播放PPT課件“連連看”展示“諧音取意”與“象征比喻”對應的吉語,探究剪紙寓意造型的具體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在思維碰撞中進一步突破本微課教學難點。
賞析兩幅剪紙圖形,分析、探究、感悟出吉語名稱“福壽雙全”“福祿壽喜”。
[設計意圖]教師播放PPT 課件展示剪紙圖形,運用“諧音取意法”與“象征比喻法”分析、探究、感悟圖案寓意,請學生說出對應的吉語名稱。實踐所學,掌握并運用本課教學重點,突破本課教學難點。
中國民間剪紙藝術,是中國民族精神的載體,是通過“圖像識讀”和“美術表現”進行情感表達的物化體現。滲透在民間剪紙作品中的是中國民族精神之美,是追求生活之美的執(zhí)著,是中國勞動人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與不懈追求。
[設計意圖]回顧本課所學的重點,形成知識體系。升華民間剪紙圖案寓意的內涵,提升學生對民間剪紙藝術的審美能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
美術鑒賞課的教學,歷來是美術教師的教學難題。學生不感興趣,課堂沉悶,缺乏朝氣,教學缺乏整體性、系統(tǒng)性、創(chuàng)造性,造成美術鑒賞課堂部分教學環(huán)節(jié)存在機械性的僵化,部分美術教師不能根據具體的學習內容、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擇不同“環(huán)節(jié)”來構建課堂,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果與質量的提升。怎樣使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實現有效教學并且高質量地完成素質教育賦予我們美術學科的任務呢?鑒于課程改革倡導的學生觀、教學觀以及目前美術鑒賞課的教學現狀,筆者對本課的教學內容進行選擇、整合和再創(chuàng)造,把鑒賞與感悟、鑒賞與體驗、鑒賞與實踐結合起來,依據課程標準和七年級學生實際情況,整合教材和其他教學資源,確定適宜的教學目標,通過初識、賞析、探究、感悟、回顧等環(huán)節(jié),建構促進學生“圖像識讀”的表象“讀圖”、分析“讀圖”、理解“讀圖”,實現“圖像識讀”素養(yǎng)發(fā)展的美術課堂。
在設計本課時,要研究七年級學生學習探究的能力情況,七年級美術學科教材、美術學科課程標準,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課程改革要求教學不僅是課程與執(zhí)行的控制過程,更是課程創(chuàng)新與開發(fā)的開放生長過程。所以“如何創(chuàng)造適合學生的教學”這句話,聽起來簡單,做起來一點也不容易。對這節(jié)課,這個要求更為迫切。如何創(chuàng)造呢?教師要根據欣賞評述任務的教學目標,設計一些“基本的小問題”。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為學生提供一些資料信息,把學習內容轉化為一個個可探究的任務,即把“問題”分解為“基本的小問題”。學生帶著“基本的小問題”去探究,提高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完成一個個“基本的小問題”的同時,也就完成了本節(jié)課美術鑒賞知識的建構。通過欣賞、感悟、體驗、實踐,學生的“圖像識讀”素養(yǎng)水平從感性認知階段發(fā)展到理性分析,從而達到“美術鑒賞”學科素養(yǎng)中“美術表現”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