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雨,張振華,李 靖,張鵬翔,付 星
(北京市朝陽區(qū)中醫(yī)醫(yī)院針灸科,北京 100020)
干眼癥是由淚液質(zhì)、量或流體動力學異常所致的淚膜不穩(wěn)定或眼表損害[1]。全球發(fā)病率為5.5%~33.7%,近年來受電子產(chǎn)品普及、人口老齡化加劇等因素影響,該疾病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2]。西醫(yī)人工淚液治療該疾病取得了良好效果,但該療法常僅能暫時改善患者癥狀,作用維持時間較短,常需長時間重復給藥。中醫(yī)將干眼癥歸為“神水將枯”、“白澀癥”等范疇,認為其主要為臟腑功能失調(diào)、外感六淫、七情內(nèi)傷等所致的津液虧虛、郁火蒸灼、目失濡潤[3]。氣陰兩虛證是該疾病常見證型。中醫(yī)可以其辨證論治、整體觀念指導的特點和優(yōu)勢控制病情,消除病因。本研究觀察自擬益氣養(yǎng)陰活血湯在氣陰兩虛型干眼患者中的應用情況,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62例(85眼)干眼癥患者。納入標準:①中醫(yī)診斷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中神水將枯氣陰兩虛證,西醫(yī)診斷符合《眼科學》[5]中干眼診斷標準者;②年齡18~75歲;③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合并重要臟器功能不全、惡性腫瘤、全身性疾病者;②先天性無淚癥、無淚腺者;③精神智力障礙者。按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自擬益氣養(yǎng)陰活血湯組[研究組,31例(44眼)]和常規(guī)西藥治療加針刺組[對照組,31例(41眼)]。其中研究組男17例(23眼),女14例(21眼);年齡41~72歲[(56.82±11.31)歲];病程0.5~12月[(4.17±0.84)月]。對照組男15例(22眼),女16例(19眼);年齡43~71歲[(54.94±10.78)歲];病程0.6~12月[(4.34±0.97)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1.2 方法對照組患眼予以玻璃酸鈉滴眼液(生產(chǎn)企業(yè):上海信誼金朱藥業(yè)有限公司,規(guī)格:5 mL:5 mg,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3160)治療,1滴/次,3次/天。針刺足三里(雙側)、太溪(雙側)、睛明穴(患側);用華佗牌一次性針灸針(規(guī)格0.25 mm×25 mm;0.25 mm×40 mm),針刺操作:患者平臥閉目,足三里直刺0.8~1.2寸,太溪直刺0.5~0.8寸,睛明避開眼球直刺0.5~0.8寸,足三里、太溪行平補平瀉,睛明不行手法,諸穴得氣后留針30 min,每周治療5次。在對照組基礎上研究組加用自擬益氣養(yǎng)陰活血湯,方劑組成:熟地、山藥各15 g,西洋參、牡丹皮各10 g,女貞子、枸杞、墨旱蓮、杭菊各8 g,陳皮、甘草各5 g,桃仁、紅花、夜明砂各3 g;水煎煮1劑/2次,200 ml/次。兩組均持續(xù)治療4周。
1.3 評估標準
1.3.1療效標準[6]痊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裂隙燈檢查完全正常;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裂隙燈檢查情況好轉(zhuǎn);有效:臨床癥狀基本改善,裂隙燈檢查情況改善;無效:臨床癥狀及裂隙燈檢查結果無改善??傆行?(總例數(shù)-無效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3.2干眼癥狀 采用干眼問卷[7],該問卷涵蓋病史及誘發(fā)因素、眼表癥狀2個模塊,12個條目,各計0~4分,總分48分,評分越高表示干眼癥狀越嚴重。
1.3.3中醫(yī)癥狀積分 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三輯)[8]干眼癥狀分級量化表為依據(jù),該量表涵蓋眼干、口干、白睛干燥、黑睛生星翳4個方面,按無、輕、中、重計0、2、4、6分。
1.4 觀察指標治療1個月后評估療效。于治療前及治療1個月后,檢查淚液分泌情況:行淚液分泌試驗(SIt),采用北京海森科技有限公司測試濾紙,將其首端反折于患者患眼結膜囊中外1/3處,囑其閉合雙眼5 min;取出并測量濾紙浸濕長度。檢查淚膜穩(wěn)定性:將2%熒光素鈉逐滴加入患眼下瞼結膜囊內(nèi),囑患者眨眼3~4次,裂隙燈藍光下觀察自最后1次瞬目后睜眼至角膜出現(xiàn)第1個黑斑時間為淚膜破裂時間(BUT)。檢查角膜上皮細胞完整性:以熒光素染色試紙接觸患者患眼下瞼結膜囊,裂隙燈鈷藍光下觀察角膜情況;角膜熒光素染色(FL)評分[9]:角膜上皮無著色(0分)、散在點狀著色(1分)、彌漫點狀著色(2分)、片狀著色(3分)。比較兩組治療前后干眼癥狀(干眼問卷)及中醫(yī)癥狀積分差異。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PSS 19.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研究組總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χ2=4.009,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n(%)]
2.2 兩組BUT、SIt、FL檢查結果比較治療1個月后,兩組SIt、BUT檢查結果均較治療前升高,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FL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SIt、BUT、FL檢查結果比較
2.3 兩組干眼癥狀比較治療1個月后,兩組干眼問卷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 兩組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治療1個月后,兩組中醫(yī)癥狀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干眼問卷評分比較 (分)
表4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 (分)
干眼患者因淚液質(zhì)、量或流體動力學異常,眼結膜角膜長期失去淚液正常滋潤,出現(xiàn)眼睛干澀、燒灼感、畏光等一系列眼部癥狀,嚴重影響患者預后[10]。
臨床上常用的人工淚液玻璃酸鈉滴眼液帶大量負電荷的陰離子,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同時其作為一種高分子多糖體生物材料,還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吸附大量水分,延緩BUT[11]。此外,其還可與纖維連接蛋白結合,促進角膜上皮細胞連接和伸展,從而發(fā)揮促進角膜上皮細胞的修復作用,在干眼治療中應用廣泛[12]。但該療法常僅能暫時改善患者癥狀,停藥后療效不能維持,治標不治本。針刺治療中,足三里為強壯穴,可健脾益氣;太溪為腎經(jīng)原穴可滋腎陰;睛明是治療目疾之常用穴,可明目、促淚液分泌;諸穴共奏益氣養(yǎng)陰明目之功效,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臨床療效,但仍不甚滿意。
中醫(yī)將干眼歸為“神水將枯”、“白澀癥”等范疇,對其有完整的辨證施治體系。對于干眼氣陰兩虛證,中醫(yī)認為其以正氣不足、臟腑虧虛為本,以氣血不暢、瘀血阻絡為標,屬本虛標實之證[13]。本研究中自擬益氣養(yǎng)陰活血湯作為中藥湯劑,針對干眼氣陰兩虛證患者主要病理特點,采用益氣養(yǎng)陰、活血化瘀的調(diào)治方法,標本兼治。本研究顯示,研究組療效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自擬益氣養(yǎng)陰活血湯治療干眼的氣陰兩虛證可顯著提升療效。方中西洋參甘而微苦,可行補氣養(yǎng)陰、清熱生津之功,可有效改善干眼氣陰兩虛證患者氣虛陰虧、內(nèi)熱口燥咽干等癥,是為君藥。同時,《靈樞·五癃津液別》中“五臟六腑之津液,盡上滲于目”,五臟陰精虧虛,內(nèi)燥、虛火浮越、氣不布津為干眼發(fā)病主要病機[14]。該方中熟地黃、女貞子、枸杞、墨旱蓮可滋補肝腎、益精明目、生津養(yǎng)血,山藥、陳皮補脾益肺,杭菊平肝明目、清熱解毒,共為臣藥。益氣使臟腑之氣充盛,化生津液能力增強,人體津液充足;養(yǎng)陰使津液充足,津液在輸布過程中受臟腑陽氣溫化,可化生為氣,津載氣上行,目得滋養(yǎng),潤澤有神。此外,燥證“延綿日久,病必入血分”,血瘀則致氣機不暢,運化無力,津液不得輸布[15]。桃仁、紅花、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化瘀行活血祛瘀、養(yǎng)血涼血之功,有效改善干眼癥氣陰兩虛證患者的血瘀狀態(tài)。夜明砂清熱明目,活血消積,可有效消除角膜云翳。本研究中,治療后兩組SIt、BUT檢查結果及FL評分、干眼問卷評分、中醫(yī)癥狀積分改善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自擬益氣養(yǎng)陰活血湯治療干眼氣陰兩虛證可顯著改善患者患眼淚膜穩(wěn)定性、淚液分泌情況及角膜上皮細胞完整性,減輕臨床癥狀。
綜上所述,針對干眼氣陰兩虛證患者,在常規(guī)玻璃酸鈉滴眼液治療加針刺基礎上聯(lián)用自擬益氣養(yǎng)陰活血湯可顯著提升療效,有助于進一步改善患者患眼淚膜穩(wěn)定性、淚液分泌情況及角膜上皮細胞完整性,減輕臨床癥狀,較單純西藥治療更具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