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向陽
【摘 要】 目的:分析在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患者診斷中應用CT或MRI的診斷價值。方法:隨機抽取2016年8月~2019年10月我院100例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病例,患者分別應用CT、MRI進行檢查診斷,對比陽性檢出率。結果:手術病理證實I級病變患者16例,Ⅱ級35例,Ⅲ級28例,Ⅳ級21例;CT檢查診斷符合率為82.00%,MRI診斷符合率為97.00%,MRI診斷符合率高于CT,且比較中P<0.05。結論:針對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患者應用MRI的診斷價值高于CT,前者更有利于提升患者的疾病檢出率。
【關鍵詞】 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診斷;CT;MRI
【中圖分類號】 R765.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7-077-02 ?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在臨床中比較常見多數(shù)屬于良性,然而該疾病的復發(fā)風險較高,且發(fā)病后對于患者鼻腔鼻竇解剖結構形成破壞,導致骨質重塑,具有一定癌變風險,所以做好早期的明確診斷意義重大[1]?,F(xiàn)階段對于此類患者的診斷主要通過影像學技術,CT和MRI均是比較常用的診斷方法,本文將著重探究此兩種檢查方法在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患者中的診斷價值。
1 資料、方法
1.1 線性資料 隨機抽取2016年8月~2019年10月我院100例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病例,均經由手術病理得以證實。性別比,男∶女=56∶44;就診時年齡27~79歲,均值(51.8±0.3)歲;病程5個月~9年,均值(3.2±0.5)年。癥狀:流鼻涕、嗅覺失靈、鼻塞、鼻出血、頭痛等。
1.2 方法 患者分別應用CT、MRI進行檢查診斷,(1)CT檢查:應用CT掃描儀,參數(shù):電流300mA,電壓120kV,間距4.0mm,層厚2.0mm,矩陣512*512,準直器寬度64*0.625mm,視野為20*20cm,螺距為0.981mm。利用軟組織算法進行重建,其中窗寬為400HU,窗位為40HU,利用骨算法進行重建,其中窗寬為2000HU,窗位為200HU,對于病變區(qū)域即骨質變化等進行重點掃描;(2)MRI檢查:在冠狀位即水平位實施掃描的過程中,T2WI的序列參數(shù)如下:TE/TR/NEX3000~3500ms/120~130ms/1,在T1WI的序列參數(shù)如下:TE/TR/NEX500~600ms/10~15ms/2。注射對比劑后行增強掃描,分別與冠狀位、矢狀位即水平位對增強T1WI序列圖像進行對比。視野為20*20cm,矩陣為320*256,層厚為5.0mm,間距為0.5mm。
1.3 評估指標 參照Krouse鼻腔病變分級標準,I級:即存在鼻腔病變;Ⅱ級:即存在上頜竇內側壁以及篩竇處病變;Ⅲ級:即存在上頜竇其他壁的病變情況,同時累及額竇和蝶竇等部位;Ⅳ級:即鼻竇外以及鼻結構均具有惡變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文數(shù)據(jù)以SPSS17.0分析,標準差以(x±s)描述,行χ2檢驗,P<0.05為2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手術病理證實I級病變患者16例,Ⅱ級35例,Ⅲ級28例,Ⅳ級21例;CT檢查中提示I級病變患者13例,Ⅱ級31例,Ⅲ級22例,Ⅳ級16例,診斷符合率為82.00%(82/100);MRI診斷中提示I級病變患者16例,Ⅱ級33例,Ⅲ級28例,Ⅳ級20例,診斷符合率為97.00%(97/100),MRI診斷符合率高于CT,且比較中P<0.05。
3 討論
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好發(fā)于中鼻道,通過CT掃描檢查能夠觀察到患者鼻竇內部存在密度比較均勻的一些軟組織腫塊,在發(fā)病初期病變的局限范圍相對較小同時呈現(xiàn)為乳頭狀,大部分患者均屬于單側發(fā)病。在CT掃描下能夠觀察到患者腫瘤對于面頰和眼眶等鄰近部位產生侵犯,所以對于此類患者應高度重視,避免發(fā)生惡變情況。在軟組織以及骨質等方面,應用CT診斷具有較高的對比度。有報道指出,對于腫瘤所累積的范圍利用CT進行檢查和判斷,其診斷符合率約為90%左右。然而應用CT掃描檢查無法鑒別患者的炎性黏膜增厚情況和分泌物潴留情況以及瘤體組織情況,所以在對患者腫瘤病變范圍的預估以及擴大中診斷難度相對較高。局灶性骨質增生以及骨炎癥,均是應用CT掃描對于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患者進行診斷的比較顯著特征。有臨床研究報道[2]-[3],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疾病的起源,和局灶性骨質增生以及骨炎癥具有高度一致性,所以對于部分患者臨床診斷中,可通過對其骨炎癥以及局灶性骨質增生等對于腫瘤起源位置的判斷,從而實現(xiàn)病變預測。
在MRI診斷中,通過對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患者進行掃描檢查,能夠觀察到患者腫瘤的具體部位生長方向和流體的大小等情況,并且針對應用CT掃描無法判斷和鑒別的瘤體組織以及分泌物潴留情況,甚至是黏膜增厚情況等都能夠進行有效的區(qū)分。除此以外,通過應用MRI診斷還可有效判別瘤體大小情況。本次研究中,針對患者腫瘤侵及范圍進行判斷,應用MRI的診斷符合率高達97.00%,顯著高于CT檢查的82.00%。然而值得關注的問題是應用MRI診斷中,在患者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診斷過程中可能存在腦回征情況。特別是腫瘤所處部位比較規(guī)則,通常會呈現(xiàn)出相間條紋為特征的主體,由初始位置處開始通過輻射狀不斷朝末端分布,那么腫瘤病灶的初始位置呈現(xiàn)為輻射中心,而末端其分布特征為典型的腦回征。若腫瘤區(qū)域相對狹窄同時并不規(guī)則,亦或是具有巨大囊性以及合并癌變等情況,通過輻射征對于患者腫瘤病灶部位預測,其難度相對較高。然而,總體來看,應用MRI診斷能夠更好地明確患者鼻腔積液以及腫瘤的具體分界狀況,所以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診斷價值。為了進一步提升診斷準確率,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將CT和MRI而兩者進行聯(lián)合應用,從而進一步明確患者腫瘤病灶大小骨質變化情況以及發(fā)病部位等。
綜上所述,針對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患者應用MRI的診斷價值高于CT,前者更有利于提升患者的疾病檢出率。
參考文獻
[1] 白改云.CT檢查與MRI檢查對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的診斷價值比較[J].中國基層醫(yī)藥,2019,26(16):2003-2006.
[2] 王慧敏,李靜波,王俊杰, 等.CT與MRI對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的診斷價值[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9,25(2):117-119.
[3] 譚均峰,鐘景云.CT與MRI在診斷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中的作用比較[J].臨床醫(yī)學工程,2018,25(9):1139-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