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在高中階段的學校教育工作當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在學生人文素養(yǎng)、歷史觀念的提升與健全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推進作用,其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因此,教師必須肩負起教好歷史與帶領學生學好歷史的重任。但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教師卻由于種種客觀因素的限制,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較低,導致教學有效性難以提升。那么,教師應當采用怎樣的教學策略去改變這一現狀,提升教學有效性呢?本文將圍繞這一問題,根據個人教學經驗與近年來層出不窮的理論研究成果,結合實際情況,進一步展開論述。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性;教學策略
眾所周知,與初中階段的歷史知識相比,高中階段的歷史知識更有邏輯性,強調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前因后果,即歷史事件發(fā)生的背景與歷史事件為歷史進程帶來的影響,比初中階段的歷史知識更為復雜,也就導致了部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到吃力,成了阻礙教學有效性發(fā)展的因素之一。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激發(fā)學生興趣、幫助學生全面掌握教材內容、活化核心概念、完善課堂體系私房面入手,并以此作為提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本方法。
一、結合影視材料,激發(fā)學生興趣
興趣是學生產生學習行為的基礎動力來源,也是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非智力因素。因此,教師想要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便可以結合影視材料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歷史課堂中,很多教師卻不能看清學生學習興趣能夠為課堂教學帶來的積極作用,一味地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單向地向學生灌輸知識。這種教學模式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提升書面成績,但將目光放長遠,站在學生發(fā)展的角度上看,這種教學模式非常容易導致學生對歷史的學習過程產生抵觸情緒,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這種犧牲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方式,其本質是對學生不負責任的“竭澤而漁”。因此,只有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投入學習過程中,才能使學生更好地投入課堂。
例如,教師在執(zhí)教“鴉片戰(zhàn)爭”的相關內容時,教師便可讓多媒體教學設備成為教學活動開展的輔助工具。在課前,教師從互聯(lián)網中搜索謝晉導演指導的電影《鴉片戰(zhàn)爭》,在課堂上播放。學生在觀看電影片段的過程中,便能夠對這部分歷史產生初步的認識,進而在教師講解的過程中,將課本內容與電影情節(jié)一一對應,進而使學生產生更加深刻的印象。由于高中階段的學生對電影有著濃厚的興趣,這種“投其所好”的教學方式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進而促使學生快速地進入狀態(tài),提升教學有效性。
二、放眼世界歷史,全面掌握內容
高中歷史知識具有很強的系統(tǒng)性,知識與知識之間存在很多的內在聯(lián)系。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卻不能在腦海中形成完整的歷史知識框架,學習到的知識具有明顯的碎片性,這也是導致教師教學有效性難以提升的原因。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地調整教學順序,將存在關聯(lián)的歷史內容整合在相同的單元內,讓學生以對比、對照的方式進行學習。
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時還可以將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拓展,進而幫助學生在課堂中學到更多課本中沒有的內容,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為今后更加深入的歷史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例如,教師在執(zhí)教“英國君主立憲制”部分的內容時,可與“美國三權分立”的部分進行整合,讓學生在學習英國君主立憲制“君主統(tǒng)而不治”,而內閣、議會、首相之間以各種形式互相牽制的同時,認識分別掌握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的國會、總統(tǒng)、聯(lián)邦最高法院如何互相掣肘。再由教師帶領學生分析英國君主立憲與美國民主共和之間的區(qū)別于內在聯(lián)系,幫助學生掌握課本內容
再如,教師在執(zhí)教“太平天國”的相關內容時,為學生拓展西方著名的“扎克雷起義”,并深入的分析東西方農民起義為何會存在產生原因、規(guī)模、結果上的不同,有效地為學生拓展知識面,樹立學生更為立體的歷史觀念。
三、整合教材內容,活化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的教學是歷史教學工作中的基礎,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若是將歷史知識的學習過程比作一座大廈,而核心概念,也就是基礎知識的積累便是“萬丈高樓平地起”所需要的磚瓦。脫離了基礎知識積累的教學活動就會變成“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將基礎內容的教學擺在課堂教學工作中的第一位,讓學生在掌握基礎內容的基礎上完成更進一步的學習。
例如,教師在執(zhí)教“秦朝中央集權制”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讓學生明確,君主專制的出現是諸侯割據后走向統(tǒng)一的必然結果,正所謂“分久必合”,并在講解的過程中,將君主集權制的概念分解,讓學生從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經濟需求、鞏固統(tǒng)治,維護統(tǒng)一的政治需求兩方面去認識君主集權形成的原因,同時,要進行深挖知識點,讓學生掌握影響秦朝君主集權的思想根源與地理條件,幫助學生從多個角度認識君主集權形成的原因,進而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有效提升教學有效性。
四、提升備課質量,完善課堂體系
教師備課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課堂教學體系,對教學有效性產生深遠的影響。但在現實情況中,很多教師卻由于備課工作較為煩瑣,而不愿意全面、細致的備課,是教學有效性較低的另一誘因。
首先,教師需要備好教學內容,在備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深入的挖掘教材,精準定位教學內容中的重點與難點,同時合理的利用教輔書籍、互聯(lián)網等工具,并在必要時向其他經驗豐富的教師“取經”,尋求突破教學重難點的方法。
其次,教師需要備好學生,制定班級中大部分學生能夠有效吸收知識的教學計劃,并給學有余力的學生“上難度”,對學力不足的學生進行適當的輔導,體現教育的公平性原則。
最后,教師要備好教學流程,避免在教學的過程中出現教學環(huán)節(jié)銜接生硬,必要環(huán)節(jié)缺失等現象,讓課堂環(huán)環(huán)相扣。
綜上所述,教師想要提升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性,首先,要從學生的興趣入手,讓學生的學習行為受到興趣驅使;其次,要通過同類知識之間的對比與拓展內容,幫助學生形成立體的歷史觀;再次,要重視基礎知識的積累,為學生打下良好基礎;最后,要提升備課質量,讓學生享受到更加精彩的課堂以及更加優(yōu)質的教育。
參考文獻:
[1]趙秀紅.新課標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20(8):56.
[2]李英.基于學科素養(yǎng)培育談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性的措施[J].名師在線,2019(29):26-27.
作者簡介:
況穎,江西省宜春市,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