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強師德建設是提高教師職業(yè)素養(yǎng)的基本要求,是推進科教興國戰(zhàn)略的必然選擇。受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潮的影響,加之個別人歪曲理解“以人為本”理念,動輒追求學校、教師的責任,導致部分教師產生了職業(yè)倦怠和職業(yè)恐懼,個別教師不安心本職,教育教學質量低劣,嚴重影響了學校教育的形象,特別是忽視了對學生的關心,因此加強師德建設勢在必行。加強學校教師師德建設必須建立在法治化的軌道之下,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在教育行業(yè)的充分體現。因此,本文提出必須在建立健全教師行為法規(guī)、完善師德內涵、創(chuàng)新師德建設途徑、健全師德建設管理網絡、規(guī)范師德建設獎懲激勵機制等方面下功夫,從而重塑教師形象,提升學校教育品質,關心關愛學生,引導其健康成長成才。
關鍵詞:師德;學生;法治;現狀;因素;策略
怎樣才算得上一個好老師?
學識淵博,滿腹經綸的算一個好老師?是,也不是。當老師,要的就是傳道授業(yè)解惑,沒有知識儲備何來“師”之說呢?所以,你可能給學生的是一杯水,但是你一定要有一桶水的儲備。為什么說不是呢?因為現實中就是會有那么一種人,屬于茶壺煮餃子,有口倒不出的,所以,肚子有貨不足以為師,要會倒出來,以一種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出來,這有關教學的藝術和技巧。
學識淵博又教學有方算不算一個好老師,還不能算,只能算是一個基本合格的教書匠。教書匠和大師之間的區(qū)別,是對教育事業(yè)的熱愛,和對孩子成長的責任感以及醉心教學的癡迷。教書匠會把教育當成一份工作,好老師會把教育當成一份可以獲得快樂和成就的事業(yè)。具體來說,好老師有教無類,在他的眼里幾乎沒有壞學生,能把壞學生教成好學生,“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一樣的道理,好老師就彰顯在學生各方面素質由劣到優(yōu)的轉變上;好老師潤物無聲。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就是千萬不要讓好老師被壞環(huán)境扼殺掉。教師處在各種權利的最基層,教育又是個不好量化的良心活兒,教師物質待遇固定,大多又有文人的酸硬脾氣,要的無非是多些尊重,若自己教的學生不拿老師當回事,自己的領導不愛惜,那么好老師肯定會失掉“好”,光剩下一具教書匠的軀體按部就班上著養(yǎng)家糊口的班,混一個一眼能望到頭的職業(yè)生涯和一個穩(wěn)當當的退休吧。所以尊師重道的社會風向是孕育好老師的土壤。
教書育人,教書者必先學為人師,育人者必行為示范。師德是教師最重要的素質,是教師之靈魂。今天,面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形勢、新任務,面對課程改革的新標準、新要求,我們應該進一步加強師德修養(yǎng),促進師德行為法治化,關心關愛每一位學生,彰顯教育公平、公正、公開。
一、 教師師德的內涵概述
教師的職業(yè)道德,簡稱“師德”。師德是教師在其教書育人的職業(yè)生涯中必須體現的一種行為規(guī)范和準則,是教師的品質和價值追求的集中體現,更是一種職業(yè)道德和育人導向的反映。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體制奉行以分為核心的主導思想,這種導向使許多教師忽略了學生德育的培養(yǎng)。從本質上看,師德是教師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與其個人品質和行為舉止息息相關。師德更是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關鍵,對學生的全面成長、成才意義重大。
二、 當前學校師德建設的現狀
(一)師德建設對教師自身素質依賴較高,法治化水平較低
當前高校的師德行為主要依靠教師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教學業(yè)務素養(yǎng),導致一些思想覺悟較高的教師往往體現出良好的師德。反之,思想覺悟較低的教師往往在言語和行為上都無法滿足社會大眾對教師師德的要求和期盼。究其原因,還是由于當前師德行為的法治化水平較低,未能在法律法規(guī)中對教師的行為規(guī)范進行詳細的規(guī)定,導致教師在從業(yè)時隨意性較大。
(二)教師自身對師德內涵認識的功利化
首先,市場經濟條件下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社會大環(huán)境的不良思想沖擊著基本社會道德規(guī)范,部分教師對自身職業(yè)價值的認識產生了“功利化”傾向。雖說教師的待遇近年來在不斷提高,但是工資、住房等一些實際問題困擾著教師的生活,付出和回報的不成正比,以及不同學科、不同學校間教師實際收入的差距等,嚴重影響了他們對事業(yè)的追求和對工作的態(tài)度。教師的工資水平仍與高速增長的經濟、消費水平和教師的預期極不適應,因而部分教師工作責任心不強,有的教師不安心本職從事二職業(yè),有的教師干脆下海經商,更有甚者將追求利益的黑手伸向學生或學生家長,索要財物、推銷教輔等,嚴重損害教師形象,對于家庭條件較差的學生而言,來自教師的關心往往更少。
(三)外界對師德內涵認識的過于圣人化
學生被蚊蟲叮咬學校被要求賠款;學生體育課意外摔傷教師承擔責任;學生因為不完成作業(yè)受教師的批評教育出走使教師受罰等事件,不時見諸報紙、電視網絡等媒體,讓許多教師對職業(yè)產生了沉重壓力和負擔,甚至伴有惶恐與不安。似乎教師必須做圣人,否則就是一個不合格的教師。即便教師何等辛苦,還常常會招致家長的不滿、學生的抵觸和領導的指責。長此以往,部分老師產生了職業(yè)恐懼。對于留守在家的農村兒童而言,缺乏父母的關心和關注,老師更容易將對其教育放松、標準放低。
(四)系統(tǒng)內部師德建設的空泛化
一是長期以來師德建設工作的著力點主要集中在正面要求上,學校習慣于通過宣傳那些道德高尚、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模范人物來推進道德建設,這無疑是必要的,但這容易使普通教師感到典型太高大、也悲壯,而且似乎離自己很遙遠。二是師德建設形式單一,舉辦師德講座、學習國家政策成了某些學校師德建設的主要形式,脫離了學校教師工作和生活實際,教師很難自主、自覺的融入師德建設過程之中,體現更多的是外在強迫和灌輸。教師本來就處于教學環(huán)境較為艱苦的一線,很難將這些大道理運用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主動關心學生更是難以實現。
三、 加強學校師德建設的策略
(一)提升師德建設法治化水平
一方面,教育部要牽頭制定引導教師從業(yè)規(guī)范的法律法規(guī),使教師的言語和行為都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內進行。另一方面,對于現行的從業(yè)規(guī)范遵守情況,教育主管部門應當組織專門力量開展督導檢查,發(fā)現違反規(guī)定的教師,一律嚴肅處理,使師德行為在法治化的軌道中運行,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在教育領域的內涵和外延。
(二)充實師德建設法治化內容
1. 師德建設要進一步樹立教師的政治意識
教師樹立牢固的政治意識,就是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教育全過程;就是要胸懷祖國,熱愛人民,忠誠于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yè),使黨員教師保持先進性,加強黨性修養(yǎng),堅持教書育人,爭做師德楷模。
2. 師德建設要進一步增強教師的質量意識
質量是學校最亮麗的特色,是教師的生命線,是學生的前途。要在教師中開展比教學技能、比課堂教學效益、比教學成績、比學生個性發(fā)展等四比活動,讓教師把精力用在提高質量上,以學生為特殊關注對象,把時間花在提高教學技能上。學校對教育教學質量高的教師給予精神和物質上的獎勵,讓教學質量高的教師有想頭,進而刺激全體教師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樹立校興我榮,校衰我恥的質量意識。
(三)健全師德建設考評機制
1. 健全師建設監(jiān)督網絡
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把師德建設作為評價和考核教師工作績效的重要指標,在教師的職務晉升和評獎評優(yōu)過程中充分體現出來,是廣大教師能夠從考核導向中進一步找到教學實踐的風向標。在學校的教學管理服務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都要體現育人的要求,制訂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科學的學校德育評估體系和師德考核評價細則,同時建立學校、教師、家長、學生四位一體的師德建設監(jiān)督網絡,用現代化手段縮短學生和家長以及老師之間的距離。通過聽課互評,學生評議、家長反映等途徑,及時把握每位教師遵守師德規(guī)范和教書育人的情況。
2. 創(chuàng)新獎懲激勵機制
在師德建設中,應充分發(fā)揮各種激勵因素的作用,不斷激發(fā)教師行為動機的出現,不斷使教師的行為動機得到滿足,從而形成良性的循環(huán)激勵機制。用榜樣激勵教師銳意進取。從教師自身的生活和工作現實環(huán)境中尋找典型,挖掘身邊的教育資源。如開展以“學習身邊人,做好崗位事”為主題的演講比賽、師德典型評選活動。用先進典型的智慧、誠心、真情去影響身邊的教師。讓樹立的先進教師從工作中獲得盡責感、滿意感、愉悅感、貢獻感、成就感、幸福感、真切感受到自己勞動的社會價值,從工作中尋找到自己生活的樂趣,提高生活品位,快樂享受生活;讓其他教師奮斗有目標,學習有榜樣,在工作中有緊迫感,從而不斷地學習、追趕,形成良好的競爭氛圍。
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師德建設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廣大教師和教育管理者不斷努力,不斷研究和探索當代師德面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以改革為動力,不斷提升師德行為法治化水平,大力推進師德建設創(chuàng)新,從而真正彰顯教書育人的魅力。
參考文獻:
[1]萊斯特·懷德.文化的科學:人類與文明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
[2]張廷楚.學校管理學[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王文東.西南北《心靈的教化》[M].成都:成都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朱立珩,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