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萍萍
摘要:瀟湘八景圖是我國古今著名的詩畫繪詠圖式,瀟湘八景山川連綿、水波遼闊、云氣迷蒙、植物潤澤,是文人、畫院、釋門都喜愛的繪畫題材。五代兩宋時期,瀟湘題材的畫作以水墨長卷的形式流行,到了南宋時期,瀟湘八景水墨畫卷逐漸貼近禪意,玉澗的《瀟湘八景圖卷》疏簡靈動,閑淡自然,清曠幽遠,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南宋畫僧玉澗,法號若芬,是南宋時期重要的禪畫家。本文從畫面題材、筆墨技法、空間構(gòu)圖、畫面題跋的角度對其《瀟湘八景圖卷》進行分析與研究,并進一步探索圖卷的藝術(shù)形式與特征。
關(guān)鍵詞:玉澗? ?禪畫? ?瀟湘? ?長卷
中圖分類號:J2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15-0057-03
“瀟湘八景”是宋畫中最流行的繪畫題材之一,瀟湘指的是湖南瀟水、湘水一帶,瀟湘山水連綿舒緩,云霧彌漫,漁夫扁舟和村落農(nóng)夫穿梭其間,平遠秀潤、簡淡清曠的氣象非常適合傳達情趣與意境,成為文人、畫院、釋門都喜愛的繪畫題材。瀟湘題材的畫作以水墨長卷的形式盛行于五代兩宋時期,如南唐董源曾畫《瀟湘圖卷》①;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記載,五代黃筌作有《瀟湘八景圖》流傳;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中對北宋宋迪的瀟湘八景圖也有記載,“度支員外郎宋迪工畫,尤善為平遠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遠浦帆歸、山市晴嵐、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瀟湘夜雨、煙寺晚鐘、漁村落照,謂之八景。好事者多傳之。②”宋朝南渡后,畫家生活環(huán)境產(chǎn)生巨變,描繪江南景色的平遠橫幅手卷開始增多,許多名手都嘗試作《瀟湘八景圖》,并秉承筆意清曠、水墨渲淡的畫風③。南宋時期瀟湘山水的繪畫主題逐漸貼近禪意,現(xiàn)存南宋有關(guān)“瀟湘八景”圖示的作品有南宋王洪的《瀟湘八景圖》、南宋舒城李氏的《瀟湘臥游圖》、傳南宋夏珪《洞庭秋月》、南宋趙汝鐩《八景歌》、南宋葉茵《瀟湘八景圖》詩、南宋末牧溪《瀟湘八景圖》(現(xiàn)存四幅)、南宋末玉澗《瀟湘八景圖》(現(xiàn)存三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法常與玉澗的《瀟湘八景圖卷》,均流傳于日本,各自被裁割為八段。法常所作《瀟湘八景圖卷》現(xiàn)存有六段(其一為贗本),玉澗所作《瀟湘八景圖卷》現(xiàn)存有三段,兩人均使用潑墨減筆式畫法,描繪了瀟湘山水平遠恬淡、水波浩渺的獨特景致。
畫僧若芬,俗姓曹,法號玉澗,字仲石,浙江金華人,九歲時入臨安天竺寺,一生遍游山河大川,所見到的景致一定會親手摹畫?!端升S梅譜》中有記載:“僧若芬,字仲石,號玉澗,婺州金華人。著姓曹氏子,九歲得度,著受業(yè)寶峰院。幼穎悟,學天臺教,深解義趣,受具為臨安天竺寺書記。遍游諸方,或風日清好,游目騁懷,必摹寫云山,托意聲畫。寺外求者漸眾,因謂:‘世間宜假不宜真,如錢唐八月潮、西湖雪后諸峰,極天下偉觀,二三子當面蹉過,卻求玩道人數(shù)點殘墨,可耶?歸老家山,古澗側(cè)流蒼壁間,占勝作亭,扁曰玉澗,因以為號。④”他畫的潑墨山水作品,云山相接,微光隱現(xiàn),酣暢淋漓,呈現(xiàn)出瀟灑虛曠之象。本文主要以玉澗的《瀟湘八景圖卷》為切入點,對玉澗禪宗潑墨山水畫的繪畫特征進行研究與探討,其在日本流傳的三段《瀟湘八景圖卷》斷簡為《山市晴巒》(日本出光美術(shù)館藏)《遠浦歸帆》(日本德川美術(shù)館藏)《洞庭秋月》(日本文化廳藏),三幅斷簡筆法恣肆,墨色濃淡對比較大,畫面充滿禪意,具有獨立的研究價值和意義。
一、畫面題跋
玉澗的《瀟湘八景圖卷》每一簡都有他的自題畫跋,內(nèi)容與畫面相對應。
“洞庭秋月”畫面部分對應的題跋是:“四面平湖月滿山,一阿螺髻鏡中看。岳陽樓上聽長笛,訴盡崎嶇行路難?!泵枥L了秋季洞庭湖和岳陽樓安靜祥和的夜晚景色。秋天的夜晚,洞庭湖的湖水平靜的沒有一絲漣漪,如銀的月光灑滿天地,仿佛女子鏡中的發(fā)髻一般溫柔。站在岳陽樓上聽著長笛奏出的旋律,行路的艱難崎嶇都蘊含其中,讓人感同身受,玉澗借此表達自己學道之路歷盡崎嶇。
“煙寺晚鐘”畫面部分對應的題跋為:“鐘送斜陽出暮山,遙知煙寺隔前灣。山翁莫怪歸來晚,欲待峰頭月上還。”敲響的鐘聲送別夕陽慢慢離開傍晚的群山,便知道了原來遠處隔著江水煙霧彌漫的地方有一間禪寺。山里的老翁不要怪他回來的晚,他是想等到月光爬上山峰的時候再踏上返回的路。在此首詩中可以體會到玉澗的努力求道。
“江天暮雪”畫面部分對應的題跋為:“萬里江天萬里心,飄飄花絮灑平林。橋橫路斷馬蹄滑,更說藍關(guān)轉(zhuǎn)不禁?!闭驹诮牡母邩巧?,看著萬里的江面延伸至遠處與天相接,江天一色,大雪紛飛落入山林,萬物無聲。橫在江上的小橋與山路落滿了積雪,馬蹄稍有不慎就會打滑,更不要說走在藍關(guān)的時候,更是如此。詩中“藍關(guān)”的意象與韓愈的《左遷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中的藍關(guān)為同一意象,讓觀者深深感受到玉澗學道過程中遭遇窮途末路時的不易。
“瀟湘夜雨”畫面部分對應的題跋為:“古渡沙平漲水痕,一篷寒雨滴黃昏。蘭枯蕙死無尋處,短些難招楚客魂?!惫爬系亩煽诹舸嬷郧敖疂q潮退潮的痕跡,黃昏時刻船艙外開始零星的下起了雨。蘭草枯了,蕙草萎死,沒有地方可以找尋,短時間內(nèi)不能像召喚屈原那樣召喚內(nèi)心了。全詩體現(xiàn)了玉澗學道幾死仍未成的艱難。
“平沙落雁”畫面部分對應的題跋為:“點點隨群舊處棲,蓼花蘆葉暗長堤。天寒水冷難成宿,猶自依依怨別離。”描寫了湘江一帶沙灘與云霧見,大雁嬉戲的場景。遠處點點的蘆雁隨著鳥群飛向原先的棲息地,遠處長長的堤岸長滿了蘆葦。天寒地凍,水滴成冰,極寒的天氣讓人難以入睡,獨自為人間的別離而哀怨。全詩寫出了玉澗學道的孤獨與凄迷。
“遠浦歸帆”畫面部分對應的題跋為:“無邊剎境入毫端,帆落秋江隱暮嵐。殘照未收漁火動,老翁閑自說江南?!睙o邊無際的剎意沁入極為細微之處,秋季日暮時分的云氣和霧氣升騰,江面上的船帆緩緩落下。落日的光輝還未收全,漁船上便點起了點點燈火,在船頭的老翁們悠閑自得的開始說起江南的美景。全詩描繪了黃昏時刻,沙灘蘆葦間風帆點點,溫馨而悵望的景象,文字的情緒開始變得舒緩,暗喻了玉澗自己學道有所悟。
“山市晴巒”畫面部分對應的題跋為:“雨拖云腳飲長沙,隱隱殘紅帶晚霞。最好市橋官柳外,酒旗搖曳客思家?!贝笥晗嘟佑谶h處暗云垂下的雨幕,漸漸的雨停了。大雨過后,有嵐氣在山間彌漫流動,傍晚的斜陽隱約透著些紅色,晚霞十分好看。集市上的小橋、官府種植的柳樹,酒旗隨風飄揚,旅居在外的人在思念著自己的故鄉(xiāng)。整首詩描繪了晚霞、柳樹、溪橋、山下人家和熱鬧的集市,反映了熱鬧集市的煙火氣,也表現(xiàn)了玉澗學道漸入佳境,求道愈加努力的場景。
“漁村落照”畫面部分對應的題跋為:“一紅晴日滿沙汀,賣與魚來酒半醒。蓑笠未乾榔板靜,一聲橫竹數(shù)峰青?!币惠喯﹃柕墓饷M水中的沙地,賣魚回來后酒已經(jīng)醒了大半。蓑衣斗笠還沒有干,周圍都已經(jīng)安靜了,一曲笛聲響起,聽罷峰巒疊起,青山依舊。這便是玉澗的證道了,“一聲橫竹數(shù)峰青”便是最好的呈現(xiàn)。以上八首題詩生動描寫了玉澗證道的艱辛歷程。
題跋中與畫面中的意象,主要包括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兩類。瀟湘山水云氣時隱時現(xiàn)、疏曠幽遠,自然景觀包括山川、江河、草木、花樹等自然景物和星辰、日月、煙雨、風雪等自然景象,如“秋江”“斜陽”“寒雨”“殘照”便是以自然山水為基本,含蓄表達了畫者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以及對生命的感悟;人文景觀包括儒釋道三教信仰傳說、建筑遺跡、富有地方風俗的生活場景等。如“煙寺”“歸帆”“晚鐘”等意象均與山寺禪林相關(guān),與禪意相通,隱寓了畫者淡泊平和的心境。
二、畫面的藝術(shù)特征
玉澗的“瀟湘八景圖卷”中畫面構(gòu)成的要素有山水、云靄、草木、人家和舟楫。全卷構(gòu)圖從右至左橫向展開,以平遠的山水畫視角進行創(chuàng)作,所描繪的遠山較多,山巒起伏平緩,連綿不絕;描繪的水多為大片湖澤,云雨迷蒙,煙波曠渺;描繪的植物草木居多,光澤秀潤,茂盛蒼郁;畫中云氣和微光時隱時現(xiàn),潤澤朦朧;整幅畫卷以大片的留白來表現(xiàn)空曠的水、汽、云、煙,空蒙而清曠,傳遞出最為幽長深遠的禪思。
《山市晴巒圖》《遠浦歸帆圖》《洞庭秋月圖》三幅斷簡的畫面重心都較偏右側(cè),遠處時隱時現(xiàn)的峰巒均使用潑墨畫法,用濕筆蘸淡墨,落筆快速而果斷。
斷簡《山市晴巒圖》的遠景部分可見雨后初晴的水汽在山間彌漫,云霧繚繞,墨色濕潤清淡,用筆疏放,山峰頂端部分的墨色相對較實一些,山尖筆觸顯現(xiàn)的較為明顯;中景部分植物的墨色也是濕潤而淺淡,在山腰位置營造出南方植物郁郁蔥蔥的生機感,聚集于此的還有大大小小的房舍,僅用三兩筆畫出,簡潔而自然;云霧彌漫的山間,零零散散的有幾位錯落而行的人,穿著蓑帶著笠,緩緩漫步其間;畫面近景部分,用濃墨干筆快速皴擦出山體形態(tài),兩座山體之間架有一座小橋,好似那些山間集市穿梭而行的人,剛剛經(jīng)過此處后才恢復平靜,畫面左側(cè)玉澗題跋:“雨拖云腳飲長沙,隱隱殘紅帶晚霞。最好市橋官柳外,酒旗搖曳客思家?!泵鑼懥送硐?、柳樹、溪橋、山下人家和熱鬧的集市,不僅為觀者展現(xiàn)了水汽彌漫峰巒隱現(xiàn)的自然景觀,也反映了熱鬧集市的煙火氣,畫中是玉澗內(nèi)心對自然的觀照和對生活的體悟。
《遠浦歸帆圖》描繪的是黃昏時刻滿載而歸的漁船捕魚歸來的景象,圖中中景部分的植物筆法飄逸自然,看似用筆隨意點染,但卻有著豐富的墨色變化,生動表現(xiàn)了植物的潤澤蒼郁;遠處的兩座山丘墨色極淡,用筆內(nèi)斂,在畫面中若隱若現(xiàn);江上的小舟已將船帆落下,船身用一筆線條表示,墨色適中,粗細變化生動,穩(wěn)穩(wěn)地停在江面上,船上有兩個漁翁,用筆簡潔,輕輕勾勒,形象生動;黃昏時刻的遠山朦朦朧朧,江面平遠開闊,歸帆點點,船上的漁夫在搖動槳櫓歸心似箭,畫面題跋:“無邊剎境入毫端,帆落秋江隱暮嵐。殘照未收漁火動,老翁閑自說江南?!蹦恐爸幎际莿x境,落下船帆的小舟停在水氣蒸騰、云霧彌漫的江面上。夕陽的光亮還未完全收走,便有漁船上亮起了點點微光,在船頭的老翁們開始悠閑自得的聊起記憶中江南的美景,整幅畫面呈現(xiàn)出一片溫馨詳和的生活景象,洋溢著返璞歸真之感。
《洞庭秋月圖》整幅畫面墨色對比相對較弱一些,傳遞出朦朧之感,畫中隱于夜色的山巒使用潑墨法,淡墨濕筆暈染,與大片留白自然過渡,巧妙展現(xiàn)了月色如銀、湖面如鏡的秋天夜晚。畫中題跋:“四面平湖月滿山,一阿螺髻鏡中看。岳陽樓上聽長笛,訴盡崎嶇行路難?!鼻锾於赐ズ囊股察o而祥和,眼前無邊的湖面平靜如鏡子一般與天相接,月光和湖光相互交融,被植物掩映著的岳陽樓靜謐的佇立在洞庭湖上,時明時暗,若隱若現(xiàn)。倏然,耳邊好似傳來悠遠的笛聲,仿佛行路的艱難崎嶇都蘊含其中,讓人感同身受。
總體來看,《瀟湘八景圖卷》描繪的都是平常悠淡的小景,清新淡雅,自然野趣,貼近禪意。畫面用筆瀟灑恣意、墨色單純淋漓、構(gòu)圖簡潔而疏曠,呈現(xiàn)出大氣磅礴、疏闊渺遠的韻味。畫面中以大片的留白來表現(xiàn)空曠的水景和遠處山巒的云霧彌漫。細細品味,朦朧之中好似時間停止一般,畫中的漁夫扁舟和村落農(nóng)夫也早在玉澗作畫的過程中,成為其心中意態(tài)的呈現(xiàn),全卷疏簡靈動,閑淡自然,清曠幽遠,返璞歸真,表現(xiàn)了禪宗的玄素自然之美。
注釋:
①金衛(wèi)東:《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晉唐兩宋繪畫·山水樓閣》,香港:商務印書館,2004年,第12頁。
②(北宋)沈括《夢溪筆談》卷十屯《書畫》,引自(北宋)沈括著,張富祥譯:《夢溪筆談》,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185頁。
③元·朱德消《存復齋文集》卷七:“跋馬遠畫《瀟湘八景》:瀟湘八景圖,始自宋文臣宋迪,南渡后諸名手更相仿佛。此卷乃宋淳熙間院工馬遠所作,觀其筆意清曠,煙波浩渺,使人有懷楚之思?!币躁惛呷A:《宋遼金畫家史料》,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733-734頁。
④元·吳太素編:《松齋梅譜》(據(jù)日本靜嘉堂文庫本排印·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卷14,702頁。
參考文獻:
[1]妙虛法師,孫恩揚.禪畫研究[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5.
[2]李靜.南宋禪宗繪畫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7年.
[3]周閱.“瀟湘八景”的詩情畫意——兼論中國繪畫對日本的影響[J].中國文化研究,2008,(01).
[4]鐘虹濱,唐俐娟.探尋古“瀟湘八景”[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2.
[5][美]班宗華.行到水窮處:班宗華畫史論集[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8.
[6]衣若芬.漂流與回歸:宋代題“瀟湘”山水畫詩之抒情底蘊[A].第二屆宋代文學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7]趙啟斌.中國繪畫史上的瀟湘圖(下)[J].北京:榮寶齋,2004,(02).
[8][日]內(nèi)山精也著,陳廣宏與益西拉姆共譯.宋代八景現(xiàn)象考[A].新宋學(第二輯[C].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