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燕冰
摘要:小學教育是我國九年義務教育的初級階段,也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基礎部分。然而在小學教育工作中,教師不僅要在傳授知識方面需要注重,還要注重學生在德育教育工作上的培養(yǎng)與探索。本文對小學德育工作進行分析,然后又對小學德育教學方面的不足之處和如何改進發(fā)表個人見解。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時效性
引言: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時代,教育學家把“素質”這一名詞解釋為:學生走出校門身上所剩的東西。這就是學生的思想道德、行為習慣、情感態(tài)度的培養(yǎng),在學生身上轉化的能力。一個已經形成學習習慣的人在短時間內提高成績并不是什么難事,但是要想改變一個人的行為習慣或者改變一個人的思想理念卻十分難。所以在學生的啟蒙教育階段,就要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在這一過程中必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并且全方面的貫穿在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讓德育工作無處不在,讓孩子能正確的邁出人生第一步[1]。
一、現階段德育教學不足
1.缺乏對德育工作的重視
目前,我國小學教育中對小學生德育教育的教學情況并不樂觀,學校缺乏對德育教育方面的重視。受到傳統的教學理念影響,教師和家長只重視學生的學習和考試成績,以至于學生也把學習的最終任務看作考試成績。將成績的高低看作學生好壞的評分標準,這樣的教學理念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德育,學生如果只看重學習成績而不注重德育教育方面會導致學生的思想品德不過關,在離開學校以后極有可能做出對社會不利并且風氣不正的行為從而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改為:極有可能做出不良的行為,這樣不但影響自身的健康成長,還會給周圍的人甚至給社會制造負能量。)所以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把德育教育穿插其中,兩者相結合,重視學生的德育教育。
2.班主任德育素質低下
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接收者,教師的一言一行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到學生,如果教師的德育素質低下,那么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也會受到教師的影響導致德育素質低下。而且有些教師對學生的德育教學不夠重視,不能深入開展學生的德育工作,使學生的德育教學方面不能得到科學化的學習。德育工作是一個理論化轉變到實踐的過程,它不僅要求教師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理論,還要求學生能夠產生對德育教育的重視。
3.師生互動交流的缺乏
在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教學背景下,教師喜歡聽話的學生,教師讓學生怎么做,學生就會照做,教師負責講課,學生負責聽課,這樣學生將沒有自己獨立的思考空間和對外界的探知能力。這樣的教學設置是正確的,但是無法讓學生主動去學習新的知識,也會導致師生之間缺乏情感交流,如果這一階段學生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會導致學生心智發(fā)展不成熟,自尊心低下等不良影響。所以,教師應當注重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僅要在學習上引導學生,還要在日常生活中對學生進行點撥和引導。如果師生之間互動交流,那么不僅能提高教學質量,而且還能促進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工作[2]。
二、德育工作模式的優(yōu)化
為了有效的加強小學生對德育教育的重視,教師除了需要提高自身的德育素質之外,還需要對小學生進行多樣性的德育教學,加深學生對德育的理解,使學生能夠健康的成長。
1.增強教師的德育素養(yǎng)
上文提到過,教師的師德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到學生的性格以及學習,因為小學生具有極強的模仿能力,通過與教師的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很可能會把教師的一些言語行為當作是自己的學習榜樣。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不緊要注意自己的德育素養(yǎng)提升,學校以及相關部門也要對教師的德育素養(yǎng)進行提升。例如,學校應當在每個星期假期時間在學校召開小學班主任德育素質提升培養(yǎng)(改為:學校德育處應當每周特定一個時間進行班主任德育素質提升培訓),學??梢悦繉W期請德育教育相關專家對班主任進行一次深層面的滲透德育教育工作理念。同時,在每個學期期中和期末,學生考試后(劃線部分刪掉),學校和教育相關部門也應當對全體教師進行一次德育素養(yǎng)考核,以保證教師有一個正確的德育教育價值觀。
2.德育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
為了學生能夠更好的學習到德育知識,教師要在德育教學方面不斷創(chuàng)新改善,使學生能夠實現德育素質的增強。例如,教師可以開展德育教育主題班會,在課堂中,教師要摒棄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以開放性的教學方式進行德育教學,利用多媒體網絡信息技術在網上查找相關實例,用投影儀(劃線部分刪掉,因為現在很少用到投影儀了,基本上都是播放視頻,就算是文字也是直接在電腦打開)展示給學生,讓學生互相討論并且發(fā)表自己的想法,同時,教師也會在學生的想法上進行糾正和教導。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調動課堂的氣氛,還能有效的促進師生之間的關系,從而更好地開展德育教學工作。再例如,教師制定合理的實踐活動,在沒有安全隱患的條件下,多帶領小學生去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比如說去烈士陵園掃墓或者是去公園、學校操場等一些場所去撿垃圾,將垃圾放入垃圾桶。從實踐活動中進行德育培養(yǎng)[3]。
3.尊重學生的主體教學地位
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到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理念,在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時,教師要降低小學生對班主任的抵觸心理,讓學生認為在和他們交流的不是老師,而是朋友,并且在交流時,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從多方面向學生貫穿德育教學理念。在互動的過程中,教師要關愛每一位學生,要尊重個性差異的學生,使德育教學工作能夠更有效的開展。
總結:綜上所述,新時代發(fā)展下的小學教育不僅要以學生的成績?yōu)槟繕?,還要注重學生在德育教學方面的教學,這樣才能使小學生在未來發(fā)展道路上成為一個具有良好道德品質的社會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王菊.如何提高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實效性[J].中國農村教育,2019(24):13-14.
[2]金鄉(xiāng)妮.淺析提高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實效性的策略[J].才智,2019(24):9.
[3]張文平,王玉津.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實效性[J].文教資料,2019(23):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