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麗
(南樂縣人民醫(yī)院 內(nèi)科,河南 濮陽 457400)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臨床表現(xiàn)為胃黏膜上皮和腺體萎縮,胃黏膜變薄,黏膜基層增厚等,可伴有幽門腺、腸腺化生[1]。臨床上針對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常采用抗幽門螺桿菌感染、保護胃黏膜治療,雖有一定效果,但容易復發(fā)[2]。雷貝拉唑和瑞巴派特均是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常用藥,本研究旨在觀察瑞巴派特對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療效。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南樂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5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對照組(n=42)與研究組(n=43)。對照組男27例,女15例;年齡27~71歲,平均(52.52±6.86)歲;病程3個月~5 a,平均(1.26±0.30)a;嚴重程度:輕度10例,中度26例,重度6例。研究組男27例,女16例;年齡29~70歲,平均(52.07±7.12)歲;病程3個月~5 a,平均(1.29±0.31)a;嚴重程度:輕度8例,中度25例,重度10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及嚴重程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南樂縣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選取標準(1)納入標準:①確診為慢性萎縮性胃炎;②對本研究知情同意。(2)排除標準:①伴有其他類型胃腸道疾病,如胃潰瘍、結(jié)直腸癌等;②肝腎功能損傷;③伴有心血管系統(tǒng)疾??;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
1.3 方法
1.3.1對照組 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chǔ)上給予雷貝拉唑(南京長澳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20140055)口服,每次20 mg,每日3次,持續(xù)8周。
1.3.2研究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chǔ)上聯(lián)合瑞巴派特(浙江大冢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0541)口服,每次0.1 g,每日2次,持續(xù)8周。
1.4 觀察指標(1)血清胃泌素-17(gastrin-17,G17)、胃動素(motilin,MOT)、胃蛋白酶原Ⅰ(pepsinogens,PGⅠ)、胃蛋白酶原Ⅱ(pepsinogens,PGⅡ)水平。(2)臨床療效,將治療后癥狀消失,上述實驗室指標恢復正常,胃鏡下檢查發(fā)現(xiàn)胃黏膜病灶消失,顏色恢復粉紅色記為痊愈;將治療后癥狀減輕,上述實驗室指標改善,胃鏡下檢查發(fā)現(xiàn)胃黏膜病灶縮小,蒼白色面積減小且粉紅色面積增多記為有效;將治療后癥狀、實驗室指標、胃鏡下檢查結(jié)果均無改善或惡化記為無效。將痊愈和有效計入總有效。(3)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
2.1 血清G17、MOT、PGⅠ、PGⅡ水平變化治療前兩組血清G17、MOT、PGⅠ、PGⅡ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G17、MOT、PGⅠ、PGⅡ水平均升高,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血清G17、MOT、PGⅠ、PGⅡ水平變化比較
2.2 臨床療效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變化治療前兩組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均下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表3 治療前后兩組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變化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常見病因有Hp感染、飲食不節(jié)、藥物損傷胃黏膜、自身免疫反應(yīng)等,且該病的發(fā)生與遺傳因素、十二指腸液或膽汁反流等也均有密切關(guān)系。研究表明,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常出現(xiàn)胃部脹滿、疼痛、胃灼熱等表現(xiàn),且隨著發(fā)病時間的延長可增加貧血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3]。
本次研究中治療后兩組血清G17、MOT、PGⅠ、PGⅡ水平均升高,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表明瑞巴派特可改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胃功能。在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中,由于胃黏膜受損可導致其分泌功能、消化功能減弱,胃動力不足,血清G17、MOT、PGⅠ、PGⅡ水平均異常下降,需要在控制臨床癥狀的同時積極提升上述指標水平,才能有效改善胃功能。雷貝拉唑可通過抑制H+-K+-ATP酶抑制胃酸分泌,減輕胃黏膜損害[4]。瑞巴派特是常用的胃腸道黏膜保護劑,可在急慢性胃炎、胃潰瘍等疾病中應(yīng)用,以減輕胃黏膜損害,促進胃部消化功能的快速恢復。有研究顯示將瑞巴派特片與雷貝拉唑鈉腸溶片聯(lián)用于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有助于增強療效[5],與本研究兩組臨床療效的比較結(jié)果一致。
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存在炎癥反應(yīng),血清TNF-α、IL-1β和IL-6等促炎癥因子水平偏高[6]。TNF-α主要由脂肪組織中脂肪細胞與巨噬細胞分泌,可促使腫瘤組織細胞發(fā)生壞死,還可介導炎癥反應(yīng),參與多種炎癥性疾病的發(fā)生,在胃腸道炎癥性疾病患者中其水平升高且與組織損傷程度呈正相關(guān);IL-1β是一種重要的趨化因子,也是目前公認的致炎細胞因子,可參與機體組織炎癥反應(yīng)性損傷和水腫形成,還可介導促炎因子的合成與釋放,在炎癥性疾病患者中應(yīng)積極控制該因子水平;IL-6是一種由活化的T細胞與成纖維細胞產(chǎn)生的細胞因子,生物學功能廣泛,可參與多種細胞生長、分化的調(diào)控,且還可調(diào)節(jié)免疫,介導急性期反應(yīng)與炎癥損傷。因此,在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臨床治療時應(yīng)積極控制血清TNF-α、IL-1β和IL-6水平。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后兩組血清TNF-α、IL-1β和IL-6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提示瑞巴派特、雷貝拉唑聯(lián)合可控制此類患者的炎癥反應(yīng)。
綜上所述,對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給予瑞巴派特治療,可改善其胃功能,增強臨床療效,控制炎癥反應(y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