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悅,馬瑩瑩,彭林紅
(1.天津醫(yī)科大學第二臨床醫(yī)學院,天津 300211;2.鄭州市口腔醫(yī)院 牙體牙髓科,河南 鄭州 450000)
顯微根尖外科手術是將根管治療術與外科手術相結合的方法,主要用于根管治療后仍持續(xù)存在根尖周病變的患牙。它借助于牙科顯微鏡的放大和照明,利用顯微手術器械和超聲倒預備系統(tǒng)對病變部位進行切開翻瓣、去骨開窗、根尖周刮治、根尖切除、根管倒預備、倒充填和縫合。許多研究表明,顯微根尖外科手術的成功率達到甚至超過90%[1]。根管倒充填是顯微根尖外科的重要步驟之一,目的是良好的封閉根尖,阻斷感染物質進入根尖周組織,為根尖周組織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生理環(huán)境,以利于病變的愈合。近年來,三氧化礦物凝聚體(mineral trioxide aggregate,MTA)和生物陶瓷材料iRoot BP Plus兩種生物陶瓷材料作為根管倒充填材料,在根尖手術中已常規(guī)使用,但關于兩者效果評價的研究尚少。本研究對分別以MTA和iRoot BP Plus作為根管倒充填材料進行顯微根尖外科手術的患者進行隨訪1 a,比較兩者的臨床療效,以期為臨床應用提供參考。
1.1 入組標準
1.1.1納入標準 將2014年3月至2019年3月就診于鄭州市口腔醫(yī)院的門診病例中選擇符合下列任一條件的患者:(1)經過完善的根管(再)治療,患牙仍有明顯臨床癥狀和體征或X線片示根尖周骨質仍存在破壞;(2)初次根管治療失敗,無法行根管再治療(如樁核冠修復的患牙,無法繞過的臺階、鈣化等);(3)非手術治療失敗或不能行非手術治療(如根尖孔未閉合,傳統(tǒng)根尖手術失敗)[1-2]。
1.1.2排除標準 (1)有嚴重牙周病,冠根比≤1∶ 1或牙槽骨吸收超過2/3;(2)患牙牙周病變與根尖周病變貫通;(3)患牙存在垂直性根裂;(4)患牙鄰近重要解剖結構(如上頜竇、下牙槽神經管、頦孔等);(5)伴有嚴重的全身性疾病。
1.2 治療方法將臨床符合入組標準的需行根尖外科手術的72例患者的80顆患牙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進行手術。術前對所有患牙均拍攝X線片和口腔頜面錐形束CT,充分了解患區(qū)部位、范圍及相鄰的解剖結構(如上頜竇、下頜神經管等)?;颊呔私馐中g過程,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顯微根尖外科手術所有操作均由同一名醫(yī)生完成。手術過程如下:囑患者術前使用氯己定液含漱,清潔口腔。采用阿替卡因腎上腺素注射液對上頜術區(qū)行局部浸潤麻醉,下頜術區(qū)行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加局部浸潤麻醉;常規(guī)消毒鋪巾,于術區(qū)唇頰側牙齦做齦溝內水平切口和近遠中垂直向切口,翻起全厚黏骨膜瓣,在前牙區(qū)形成矩形瓣,后牙區(qū)形成三角瓣。顯微鏡下準確定位根尖,使用反角高速手機H161長柄鉆去骨開窗,暴露根尖,搔刮病變組織。垂直于(<10°)牙長軸切除根尖3 mm。亞甲藍染色,生理鹽水沖洗,顯微鏡高倍鏡(×16~×25)探查牙根,用超聲工作尖(賽特力公司,法國)倒預備根管3 mm(包括所有根管開口、根管峽部等重要解剖結構),去凈根管壁牙膠和糊劑。干燥根管后使用MTA(40顆患牙,MTA組)和iRoot BP Plus(40顆患牙,iRoot BP Plus組)行根管倒充填,反復壓幾次,壓實,清理骨腔,黏骨膜瓣復位,6-0縫線間斷或懸吊縫合,拍攝X線片,術后1周拆線。
1.3 療效評定術后1 a定期復查,通過臨床和X線檢查,評估根尖周病損的愈合情況,確定療效。
1.3.1臨床檢查 包括患者主觀感受;患牙唇頰側牙齦是否紅腫,有無竇道或膿腫形成;患牙垂直向、側向叩診有無疼痛;根尖周區(qū)捫診有無異常;患牙是否松動等。
1.3.2X線檢查 由兩名高年資牙體牙髓病專科醫(yī)生(副主任及以上)獨立進行評判,評價前采用Cohen’s Kappa檢驗分析確定兩名觀察者的診斷一致性。評價標準參照文獻分為4種情況:(1)完全愈合,根尖周透射區(qū)消失,牙周膜間隙正常,硬骨板完整;(2)不完全愈合,根尖周透射區(qū)范圍明顯縮小,但牙周膜間隙較寬,呈新月形,硬骨板不完整;(3)不確定愈合,根尖周透射區(qū)范圍有縮小但不明顯;(4)未愈合,根尖周透射區(qū)范圍不變或增大[3]。
1.3.3評估標準 依據臨床癥狀和X線檢查結果確定療效。成功:無任何臨床癥狀和體征,且X線片顯示為完全愈合或不完全愈合。失?。河信R床癥狀和(或)體征,或X線片顯示不確定愈合或未愈合?;佳腊纬卸槭 ?/p>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回訪的MTA組40顆患牙中男性16顆,女性24顆?;颊吣挲g17~48 歲,中位年齡35歲。手術成功36顆,成功率為90.0%。不同患者年齡、性別、牙位分布、根尖周病變直徑間的成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圖1?;卦L的iRoot BP Plus組40顆患牙中,男性18顆,女性22顆?;颊吣挲g18~50歲,中位年齡37歲。手術成功37顆,成功率92.5%。不同患者年齡、性別、牙位分布、根尖周病變直徑間的成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圖2。MTA組與iRoot BP Plus組的成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隨訪1 a,MTA組患牙失敗4例4顆,失敗率10.0%(4/40)。失敗的4例中,2顆磨牙因為根折被拔除,2顆前牙術后再次出現瘺管。隨訪1 a,iRoot BP Plus組患牙失敗3例3顆,失敗率7.5%(3/40)。失敗的3例中,2顆前牙術后再次出現瘺管,1顆前磨牙因為根折被拔除。
表1 MTA組不同變量與顯微根尖手術療效的關系
表2 iRoot BP Plus組不同變量與顯微根尖手術療效的關系
A為術前X線影像;B為術后即刻X線影像;C為術后1 a X線影像。
A為術前X線影像;B為術后即刻X線影像;C為術后1 a X線影像。
根管治療術是目前治療牙髓病、根尖周病的首選方法,但是由于根管系統(tǒng)和細菌感染的復雜性,根管治療后仍存在失敗的病例。對于失敗的病例,應首選根管再治療。當難以進行根管再治療(如全冠修復、存在無法繞過臺階等)或患牙存在真性囊腫等情況下,需考慮行根尖手術。根尖手術主要用于復雜、疑難根尖周病變的治療[4]。相較于傳統(tǒng)根尖手術,顯微根尖外科手術有很大的優(yōu)勢[5]。顯微根尖外科手術利用顯微鏡能準確定位遺漏根管、根隱裂等肉眼難以分辨的結構,借助于顯微外科器械可減輕手術創(chuàng)傷,采用生物陶瓷倒充填材料能嚴密封閉根尖等,將傳統(tǒng)根尖手術的成功率從59.0%~71.9%提高到91.7%~94%[6-8]。
臨床研究表明,根尖外科手術患牙愈合的平均時間為7.1個月,病損范圍越大,愈合時間越長[3,9],故許多研究多將1 a定為療效評價的時間點[8-9]。本研究術后隨訪1 a,確定顯微根尖外科手術的成功率為90.0~92.5%,與多數文獻報道[3,6-7,10]一致。手術療效與患者年齡、性別、牙位、根尖周病變直徑和MTA或iRoot BP Plus倒充填材料無顯著性關系。
理想的倒充填材料應具有以下特點: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根尖封閉性能;無毒,無致癌;體積穩(wěn)定,不被組織液溶解;易操作;X線阻射等[11]。長期以來,被用于倒充填的材料有很多種,近年來研究最多、效果較理想的主要是MTA和iRoot BP Plus。自1993年起MTA作為倒充填材料開始在臨床上應用。MTA是一種親水顆粒粉末,主要成分是硅酸鈣鹽及少量三氧化二鉍,使用時需要提前調制。MTA細胞毒性小,生物相容性好,可誘導硬組織形成[11]。大量研究表明,以MTA作為倒充填材料的顯微根尖手術,成功率均在90%以上[12-13]。但因MTA固化時間較長,充填初期易受組織液的沖刷而流失,從而影響邊緣封閉性,降低治療效果[11]。iRoot BP Plus是白色預混合的膏狀的生物陶瓷材料,由直徑為10~50 nm的顆粒組成,主要成分有硅酸鈣、硫酸鈣、氧化鋯、填料等。無需調制,隨用隨取,凝固時間約2.5 h[14],不易因根尖周組織液沖刷而流失。Leal等[15]在糞腸球菌滲漏和葡萄糖滲透模型的封閉性能研究中發(fā)現,作為倒充填材料的iRoot BP Plus與MTA的封閉性能無明顯差異。Kim等[16]對比格犬下頜前磨牙(已建立根尖周炎模型)行根尖手術,分別以iRoot BP Plus和MTA作為倒充填材料,術后6個月顯示,兩組倒充填材料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極強的邊緣封閉性。許多研究表明iRoot BP Plus性能與MTA相似,無細胞毒性,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根尖封閉性[11,15-16]。
綜上所述,本研究通過1 a的隨訪觀察,初步證實MTA和iRoot BP Plus作為顯微根尖手術倒充填材料,均具有較高的成功率,可獲得良好的臨床療效,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