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喆
新建工程房心土回填后出現地面沉降成為普遍存在的質量缺陷[1]。針對這一問題,需要進行地基處理才能滿足上部結構對承載力和沉降的要求。
灌漿法灌漿工藝簡單、施工設備簡便輕巧,對于復雜的環(huán)境適應性強;施工作業(yè)面不大、范圍影響小[2],同時處理擴散范圍大,加固效果明顯;由于灌漿是從被加固土體內部進行,具有改善土體內部密實性和強度的特點,達到黏結補強的效果;應用于加固土體的灌漿補強材料,都應具備良好的綜合力學性能和黏結性能,同時要達到材料耐老化,無污染等的要求。該技術可以代替零層結構板,節(jié)約鋼筋混凝土用量。
灌漿法適用于原為池塘、洼地,新近回填的建筑地基加固,用于提高回填土的密實度和均勻性,提高填土的承載能力;多層建筑(無地下室)房心土回填后對沉降進行預控而進行的提前加固;大型廠房、多層建筑(無地下室)等已裝修好并投入使用的建筑發(fā)生的地面沉降塌陷事故,通過加固增加地基承載力,將沉降的地面頂起;軟土地基(尤其是沿海地區(qū))的加固,通過加固使土的性質優(yōu)于同層位的天然土,減小樁的負摩阻力,從而減小有效樁長,降低施工成本。
某工程為框架結構,獨立基礎地連梁,工程處于湖心島上,場地為魚池近期填墊至自然地坪,建筑邊緣距離人工湖最近點僅為7 m;基礎完成后房心回填深度達4.1 m,采用灌漿法對房心回填土進行預加固處理,避免地下水滲透造成水土流失及地面下沉。
假定被處理土體為均質的和各向同性的,將漿液看做牛頓體,漿液從灌漿管底端注入到土層中,在土層中呈球狀擴散[2]。
式中:k——土的滲透系數;
β——漿液粘度對水的黏度比;
r1——漿液的擴散半徑;
h1——灌漿壓力;
r0——灌漿管半徑;
t——灌漿時間;
n——土的孔隙率。
布孔→鉆孔→埋設灌漿管→封孔→漿液試配→跳孔灌漿→邊灌漿邊提管→封閉孔口。
4.2.1 灌漿孔布設
根據擬建物的性質、場地地質條件,利用計算出的擴散半徑,計算出布孔間距,灌漿孔采用方格形布置,孔間距1.5~2 m,孔位等距離布設。
4.2.2 打孔及埋管
根據處理深度及孔位布設圖放出灌漿孔位置,用工程鉆機鉆至設計標高,孔徑6~7 cm,插入絲扣連接的焊縫鋼管。
4.2.3 制備漿液
1)漿液。按照配比制備水泥漿漿液,攪拌時間控制在1.5~2.5 min,漿液攪拌均勻后,通過濾網進入儲漿池,用篩子進行打撈,撈出漿液內雜物,漿液水灰比一般應控制在0.9~1之間。
2)水泥用量
式中:V——水泥漿體積;
n——土體孔隙率;
V’——加固土體體積;
A——漿液注入率,一般取值12%~20%。
4.2.4 灌漿
先進行加固區(qū)外排灌漿孔的灌漿,后逐步施工中部灌漿孔。在水泥漿外圍灌漿孔中摻入3%水泥質量比的水玻璃,使其加速凝固,起到擋墻封閉作用,將灌漿效果最大限度作用到處理土體范圍內,同排灌漿孔應采取間隔跳躍的方法進行隔排灌漿,確保達到效果。見圖1。
圖1 土質灌漿處理剖面
為確保灌漿的均勻性,起始灌漿壓力控制在0.4~0.6 MPa 的穩(wěn)定值,以灌漿孔噴漿或者灌漿壓力突增作為停注的標準,灌漿停注壓力≮1.2 MPa;灌漿順序由下向上,確保灌漿泵的正常運轉,中途不得停注,若因故停注,則需重新插管補充漿液。
4.2.5 封閉孔口
灌漿結束后,采用編織袋等將孔口封堵嚴密、綁扎牢固,以防鄰近孔灌漿時有漿液從孔中冒出,影響整體灌漿效果。
在灌漿施工完成后,對加固后的地基承載力及土質進行檢測,結果表明:地面以下土體的孔隙被水泥漿液填充,水泥漿脈呈現不規(guī)則的脈網狀,向外輻射并與填土碎塊膠結在一起,在灌漿范圍內的土的壓縮性有所降低,壓縮模量12.0~17.0 MPa,土體強度也有該工法施工簡單,速度快且工期短,費用較低,灌漿法加固地基施工70~100 元/m3(根據深度及工程量),與傳統(tǒng)的增加零層配筋板工藝相比,減少了混凝土用量,完全省去了鋼筋用量,相應提高,地基承載力達到130~160 MPa,滿足設計提出的≮100 MPa的要求表明,土體物理力學性質顯著改善,效果非常明顯。
現場鉆孔取樣顯示,處理后素填土土體比較干燥,孔隙處被水泥漿液填充,在有較大裂隙的部位能夠看到不規(guī)則的水泥漿脈狀體,承載力明顯提高。
房心土沉降、雜填土地基、洼地回填地基已經成為現今施工中不可避免的實際困難,尤其是已經裝修完成并投入使用而發(fā)生地面沉降、開裂、塌陷的質量事故更是逐漸增多,采用灌漿法加固工法可以解決以上問題。
如發(fā)生房心土沉降事故,能夠以最小代價進行局部拆除裝飾飾面及混凝土墊層打孔灌漿,避免了整體返工造成的工期損失;同時在雜填土地基處理應用中,能夠省去換填雜填土基地的工序,直接對雜填土進行加固,節(jié)省了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