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孝宇
摘要:新聞記者的本職工作即報道新聞,與此同時,記者在報道過程中,其報道思維方式以及新聞的制作方式,則會對新聞的真實性、趣味性等產生直接影響。為了能夠保障新聞報道的準確性,體現(xiàn)新聞報道的意義,媒體記者應加強新聞報道思維與新聞制作方式的研究,正確報道新聞,為推動社會健康的發(fā)展做出貢獻。
關鍵詞:新聞記者;思維方式;新聞制作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媒體報道形式的種類、類型在不斷增多,這雖然加快了媒體行業(yè)的發(fā)展,但隨之而來的一些假新聞、非客觀性的新聞報道也在增多,這勢必會造成社會的不良影響,阻礙社會的健康發(fā)展?;诖?,本文對新聞記者思維方式與新聞制作進行分析,提出一些正確報道新聞的建議,希望能夠為有關媒體單位、自媒體個體等提供參考。
一、新聞記者的思維方式
新聞記者職業(yè)的特殊性,使其除了具有普通人的思維特征外,還要構建符合職業(yè)要求的、特殊的思維方式方法體系。一是逆向式思維,即對事件不僅要按照事物表面發(fā)展的走向進行思考,而且要善于打破思維慣性,從事物發(fā)展的相反方向逆向探究其真相和本質。這種思維方式有利于從新的角度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用立體化的視角全方位審視事物,且新聞作品反映的事件不受慣性思維的影響,會更加真實、客觀。二是發(fā)散式思維,即不受事物發(fā)生、發(fā)展的時間空間限制,擴散思維,拓展思路,從與事物相關的不同方向尋求新聞事實,探索新聞價值。這種思維方式有利于從獨特的角度發(fā)掘新聞價值,使新聞作品標新立異。三是辯證式思維,即用普遍聯(lián)系的、矛盾統(tǒng)一的、動態(tài)的思維方式去考察新聞事件。這種思維方式可以幫助記者透過表象把握事物的內在規(guī)律,從“形而下”升華至“形而上”,認識事物本質。
二、新聞記者的報道思維表現(xiàn)
(一)先入為主的觀念
新聞記者進行新聞創(chuàng)作的過程也是對事件真實還原的過程。先入為主的思想會影響記者對發(fā)生事件的回憶和思考。新聞記者所接觸的時間往往具有很大的變化性和不確定性,很多事件也會超出記者的經歷范圍。新聞記者在對這些時間的處理上,難免會將以往的經驗與之進行對比和分析,使事件的表述缺少最本質的客觀性。新聞記者在獲取新聞的過程中時,如果對時間的了解不夠具體,也很容易形成先入為主的觀念。在事件的表述中,進行補充看似使新聞內容變得充實,實際上新聞內容會因為家人過多的感情色彩而失去了客觀意義。
(二)信念固著
這種觀念是指人們一旦建立錯誤的信息并為之找到相應理論,就很難再做出更改。研究表明,人們在獲得信息的過程中會傾向于尋找能夠支持自己信念的信息。這個過程也驗證了偏見,盡管驗證的過程屬于無意識確定,但會對新聞作品帶來很大的影響。如果記者存在這樣的認知,就會對其選取的信息造成直接影響,從而對整個新聞作品造成影響。在信息采集中,新聞記者--旦主觀認定某件事的原因,就會極力找到證明自己觀點的證據(jù),對事件的掌握和理解就會變得相對片面,無法真實的還原事件。
(三)歸因錯誤
研究表明,人們在對他人的行為進行解釋時,往往更注重人物本身的行為,忽略了環(huán)境等外部因素,這就造成了基本的歸因錯誤。人們針對自身的行為,很注重強調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而對于他人的行為,則更注其自身內部特點。新聞記者在進行采訪報道時,如果存在基本的歸因錯誤,就會導致采訪偏離客觀實際,過于強調人物自身所具備的某些品質,而忽略了外部環(huán)境等因素的描述。在對先進人物進行報道時,尤其會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記者因過于注重其主觀能動性的體現(xiàn),從而忽視了外界因素對其的影響。
三、提高新聞報道質量的方法措施
(一)建立科學的邏輯思維
新聞報道過程中,具有良好的邏輯思維,是保障報道新聞準確性的關鍵。基于此,為了能夠更好的報道新聞,報道人員應學習科學的邏輯思維,以能夠準確判斷新聞事件的發(fā)展順序,基于理性的觀點,開展相關報道。而新聞報道者為了能夠建立科學的邏輯思維,則應認識到人類普遍的審美邏輯,道德標準等,找到新聞中的價值,進行邏輯事實的構建,構建過程中,新聞工作者還應充分發(fā)覺問題的主要原因,從主要原因入手,體現(xiàn)報道新聞的真實性。另外,新聞報道者,為了能夠提升人們對新聞信息的閱讀興趣,還應結合不同的觀點,提升新聞的報道水平,這不僅能夠真實報道新聞,也能夠利于新聞媒體單位及個人的發(fā)展。例如,新聞報道人員在開展報道工作時,可以充分結合事件的起因、結果,加強對因果的了解,則能夠利于提升新聞報道的質量。
(二)修改自身的認識偏差
新聞報道及制作過程中,新聞人員帶著偏差思想報道,則會產生新聞報道的失真行,新聞報道過程中,出現(xiàn)失真現(xiàn)象,不僅不利于當事人的利益,對于新聞報道機構的信譽也會產生影響。對此,新聞媒體單位為了獲得良好的發(fā)展,應樹立修正自身偏差的意識。而為了避免報道偏差問題產生,媒體單位則應認識到偏差思想的存在,積極面對報道過程中的非客觀性觀點,及時改變觀點,形成大眾對新聞報道認知的同一性。另外,基于新聞的屬性不同,其報道形式也有多種,對此,為了能夠突出新聞的特點,吸引人們的關注,具體報道過程中,報道人員則應結合實物或物品的特點,給予適當?shù)目浯髨蟮馈>C上,作為新聞報道者,應具有判斷性思維,既能夠判斷新聞事件的真實與否,同樣能夠判斷自身是否存在思想上的偏差現(xiàn)象,再結合事件或實物的特點,開展相關新聞報道及制作工作。
(三)掌握科學合理的方法
新聞報道工作中,不僅有傳統(tǒng)媒體報道機構,也存有現(xiàn)代自媒體報道機構。對于傳統(tǒng)報道機構而言,其新聞報道相對具有客觀性,一般能夠按照新聞的新聞事件的發(fā)展順序開展相關報道,對大眾的價值觀、思想等都具有正確引導的意義;而自媒體的新聞報道中更為側重于新聞的吸引力,如自媒體新聞報道過程中,其新聞瀏覽量越高,則能夠提升自媒體單位的利益。但基于自媒體的經營發(fā)展而言,其新聞報道過程中,通常存在觀點單一,為了吸引讀者而報道的現(xiàn)象,這雖然利于媒體單位獲得更多利益,但并不利于社會良好風氣的形成?;诖?,自媒體單位的運營過程中,為了更好的發(fā)展,不應采用這種“騙取流量”的方法,不應為了報道而報道,相關問題的存在,勢必也不利于自媒體單位的發(fā)展。與此同時,為了能夠更好的報道,自媒體單位應加強科學方法的學習,以能夠提高新聞事件的報道質量,如積極開展與傳統(tǒng)媒體行業(yè)合作的方式。另外,作為自媒體平臺單位,也應加強管理,避免一些不良社會風氣的形成。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新聞報道的目的即實現(xiàn)對各種事件的監(jiān)督,維護社會的公平與正義。但基于媒體單位報道信息的過程而言,若報道過程中,一些內容存在真實性的偏差,非客觀報道,則會造成一些假新聞等不良現(xiàn)象的發(fā)生,這不僅不利于事件的真相準確呈現(xiàn),對于社會的發(fā)展也會形成不良影響?;诖?,作為新聞報道者,為了能更好的報道新聞,推動社會的健康發(fā)展,則應認識到正確思維方式與新聞制作方法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沈繼紅.淺析當今記者的思維方式和新聞制作的方向[J].新聞研究導刊,2018,009(021):140.
[2]段群英.論深度報道與新聞記者思維方式的轉變[J].傳播力研究,2019,3(05):223.
[3]李響.深度報道與新聞記者的思維方式探析[J].傳播力研究,2019(14).
[4]范力.新常態(tài)下電視臺新聞記者的新思維分析[J].傳播力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