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雙師”素質教師認定,是對教師能力的認定,也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是制定切實可行的“雙師”教師管理制度和激勵政策的依據。本文主要以機械制造類專業(yè)教師為例,分析了教師的素質結構,闡述了“雙師”素質教師的認定原則。
關鍵詞:“雙師”素質;素質結構;認定標準
0 ?引言
教師素質結構分析,可以明晰教師的各項能力指標,按照邏輯順序構建素質與能力的整體架構,不僅可以使教師清楚自己的能力短板,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提升需求,有的放矢地參加各種類型的培訓。另外人事部門通過教師素質結構分析,可以科學判斷教師能否勝任工作崗位,為科學制定“雙師”教師激勵政策提供借鑒。
1 ?教師素質結構分類
一般隨著崗位的差異,教師的工作內容、職責范圍、工作要求會不同,使得教師素質結構呈現(xiàn)多元化特征。結合職業(yè)教育的特點與人才素質的一般分類方法,英國的學者卡特將教師的素質能力分為知識領域、技能領域、品質領域三個領域。三個領域又細分了十個方面,如表1所示。
葉瀾教授認為,教師的素質結構分為三個維度,一是專業(yè)理念維度;二是知識結構維度;三是能力結構維度。他認為三個維度可以詮釋一個老師的綜合素質。通過國內外學者對教師素質結構能力分析,可以看出一個合格教師的綜合素質呈現(xiàn)多層復合結構,這和培養(yǎng)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要求相契合。
2 ?機械類教師素質結構
一名合格的“雙師”素質教師,其能力至少能使本專業(yè)畢業(yè)生達成人才培養(yǎng)目標,這樣才能確保人才培養(yǎng)質量。依據國內外專家對教師素質結構分類的相關理論,機械制造類專業(yè)“雙師”素質結構分為素質結構、知識結構、能力結構3個維度,8個領域,28個指標點。素質結構包括立德樹人,遵紀守法;引導學生,關愛學生;個人修養(yǎng),人文素質。知識結構包括教育教學理論知識;職業(yè)背景知識;課程教學知識。能力結構包括教育教學能力;教科研與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能力。
3 ?“雙師”教師認定現(xiàn)狀
“雙師”素質教師認定,是對教師能力的認定,也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沒有公正合理的“雙師”素質認證標準,各高職院校就不能出臺完善的“雙師”教師管理制度和激勵政策。由于地區(qū)、辦學定位、專業(yè)、學科存在差異,教育部還沒有出臺“雙師”資格認定標準。有些省份雖然出臺了“雙師”認定標準,但認定標準不夠科學,缺乏一定的權威性,沒有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4 ?“雙師”教師認定原則
機械制造類“雙師”教師認定遵循可操作性、等效認定、差異性、動態(tài)性四個原則。
4.1 可操作性原則
機械制造類專業(yè)各學科實踐性、開放性特別突出,各學科教學項目都可以物化的成果展示出來,成果可測可量容易評價。所以機械制造類“雙師”素質教師認定標準,盡可能用客觀物化的成果、證書來考察認定。
4.2 等效性認定原則
機械制造類教師多數來自工科院校,沒有師范院學習經歷,所以“雙師”認定,不僅要考慮教師本專業(yè)扎實的理論知識和通識性知識(本科以上學歷等效認定),還要考慮教育學、心理學知識(高校教師資格證可等效認定),更重要的是要有本專業(yè)領域的實際操作技能(技能等級證書、工程師證書、橫向課題、技能大賽獎勵可等效認定),通過等效認定可以減少必要的認證環(huán)節(jié)。
4.3 差異性原則
由于機械制造類各教師任教學科差異、專業(yè)歸屬差異、本人所學專業(yè)差異、水平差異,標準制定充分考慮了差異性,認定標準可以分為初級、中級、高級“雙師”素質教師。
4.4 動態(tài)性原則
標準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智能制造產業(yè)的發(fā)展,信息化與制造業(yè)高度融合,崗位職業(yè)能力不斷變化,對教師的能力要求也會不斷變化,必須實時調整“雙師”認定標準,以適應新形勢的變化。
總之“雙師”教師認定標準的制定,一定要參考教師素質能力分析結果,只有經過科學嚴謹的能力分析,制定的認定標準才具有權威性和實用性,同時制定“雙師”教師認定還要遵循可操作性、等效認定、差異性、動態(tài)性四個原則。
參考文獻:
[1]楊飛云.新高職高水平“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意涵、問題與路徑[J/OL].當代職業(yè)教育:1-7[2019-12-09].https://doi.org/10.16851/j.cnki.51-1728/g4.20191129.011.
[2]崔濤,黃禮娥.基于產教融合的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隊伍建設[J].河北職業(yè)教育,2019(4):104-108.
[3]匡芳.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隊伍制度建設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6.
作者簡介:張士?。?970-),男,山東滕州人,副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機械工程、職業(y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