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熊十力是近代中國創(chuàng)立了自己哲學體系的哲學家,以“體用不二”“翕辟成變”“反求自識”為綱領(lǐng),將人心作為本體。熊先生致力于在傳統(tǒng)文化崩壞的時代,重建本體論,重新尋找的生命存在的本體、宇宙萬物生生不息的源頭,從及人如何以自身其實的生命接受、領(lǐng)悟這個本體,把重建中國形而上學作為他的哲學的根本任務(wù),對當代有著巨大的現(xiàn)實價值和意義。
關(guān)鍵詞:本體;心性;生化流行
本體論,又稱存在論、存有學或形上學,是關(guān)于最高存在或終極存在問題的探討,亦即是關(guān)于人與世界之關(guān)系,人對自身存在于其中的世界的一種整體的覺識、 覺解。這種探討,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民族或不同的學派有不同的特色,代表了不同的文化精神和價值取向。傳統(tǒng)中國哲學沒有“本體論”的名稱,然卻有其獨特的本體論。傳統(tǒng)儒、釋、道以成圣、成佛、成真人為人格最高目標,通過人內(nèi)在的精神與道德意識使人的生命與大化宇宙融為一體的有機整體。熊十力的哲學體系以中國傳統(tǒng)哲學為主,吸納西方哲學,其本體論哲學有三個來源:一為佛學的法相唯識宗;二受康德、叔本華、柏格森等人影響,吸取近代本體論、知識論的西方哲學;三即儒家哲學《易經(jīng)》、孟子和陸王心學等思想。熊十力涉獵佛學西學而歸宗孔孟,擷取佛學唯識宗精華而去其弊,吸收西學而棄其失,歸宗儒家《易經(jīng)》、孟子心學、王夫之等思想構(gòu)筑新唯識學體系。熊十力哲學的首要任務(wù)就是確立本體。
什么是本體?熊十力先生有著嚴格的界定。“哲學家談本體者,大抵把本體當作是離我的心而外在的事物,因憑理智作用,向外界去尋求。由此之故,哲學家各用思考去構(gòu)畫一種境界,而建立為本體,紛紛不一其說?!薄案蟹裾J本體,而專講知識論者。這種主張,可謂脫離了哲學的立場。因為哲學所以站得住腳者,只以本體論是科學所奪不去的?!薄敖衲肆⒁獠怀杏斜倔w,而只在知識論上鉆來鉆去,終無結(jié)果?!毙苁ο壬J為本體不在外在而在人本身,“唯吾人的本心,才是吾身與天地萬物所同具的本體。”“此真性之存乎無身,但是虛靈不昧,即為吾身之主,則亦謂之本心。故此言心,實非吾身之所得私也,乃吾與萬物渾然同體之真性也?!毙苁ο壬v的本體,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所在,是人之形而上的本性,是剝離了物欲與私欲而達到的人與萬物渾然一體的、本真的、澄明的精神境界。
本體具有多種特色,主要可分為兩大類:其一,本體具有多種形態(tài)和名稱。
在熊十力哲學體系中,本體的名稱隨著文義的需要而定,可以是實體、天體、心體、道體、功能等,各自指向不同的內(nèi)容。天體、道體指宇宙生化的本體;心體指人生命、道德的主體,中國哲學的重心在貫通天道與心體,將天道收進自身為性,另一方面又推散出去作為形上的實體。
熊十力將本體與心、性貫通,“心體即性體之異名。以其為宇宙萬有之源,則說為性體;以其主乎吾身,則說為心體?!毙苁Σ幌矊Ⅲw用、心性分割而論,把至善之心提到宇宙本體的地位,通過道德實踐溝通天人,樹立人的道德主體性,這種道德主體性來自于宇宙,進而主宰宇宙萬物,使得宇宙有了意義。在《新唯識論》中熊十力先生區(qū)分了一般人的“習心”與人之所以為人的“本心”。他認為“本心”是“明覺的”,“習”來自于佛學,“熏習”或“染習”乃種子變現(xiàn)所致,種子熏現(xiàn)行,現(xiàn)行熏種子,成外境世界,表明“習”乃后天所生,遮蔽先天本性,是通達本體的障礙。“習心者,原于形氣之靈。由本心之發(fā)用,不能不憑官能以顯……凡物皆相待而需,非能超物而為御物之主也,此后起之妄也。”“習”是后天所得,是官能與外物相接產(chǎn)生的,所以是“形氣”,而本心不能直接與外物接觸必須憑靠官能而顯露,官能假借本心之靈明,獲得自身之靈明,所以“習心”是“形氣之靈”,任務(wù)在于“追逐境物”,也就是人們在生活中的感官之欲,“習心”是尋求本體的障礙,但是“習心”應(yīng)該置于“本心”的主宰之下,不至于因物欲的蒙蔽而役于物,尋求本心也就達到了本體。但是熊十力先生并不是完全否認物質(zhì)欲望,承認正常的物質(zhì)需求,“習心”只是針對喪失良知,喪失真我的情況來說的。
其二,本體不是僵死的、客觀的本體、天體、道體,而是主客合一、生生不息的生命本體。
生生不息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本體論的顯著特色。熊十力認同宋明理學家,尤其是心學家關(guān)于“心體”與“性體”的看法,認為寂靜之中即是生機流行,生機流行即是寂靜。熊十力先生批評了佛家空談本體的觀點,認為滯寂之病則不能悟生生之機,所以熊十力先生贊揚儒家:“我們于儒家所宗主的大易一書,便知他們?nèi)寮姨貏e在生生化化不息真幾處發(fā)揮。”“我們體認所及,確信得性體元自是空的......他們并非不悟生化,而只是欲逆生化,以實現(xiàn)其出世的理想。”熊十力認為“性體”是空寂與生化的統(tǒng)一,性體不是死物,性體有生有化,且是宇宙生化流行的本體,“元自空寂。其生也,本無生;其化也,本無化?!毙苁⒂钪姹倔w與道德本體、道德主體貫通一體,本體作為超現(xiàn)象的存在是“空”、“寂”、“無為”的;作為貫通現(xiàn)象界的主體,是“生”、“化”、“有為”的;作為道德本體又是無滯無礙的,是自立、自律、自主、自宰的。
熊十力先生的哲學博大精深,富有創(chuàng)造性,他以人的本心作為道德以及宇宙的萬化之源,目的是為了重建形而上,雖然熊十力哲學體系來源于中國傳統(tǒng)哲學尤其是陸王心學,但是他并不反對和排斥科學,他說:“中學以發(fā)明心地為一大事,西學大概是量智的發(fā)展,如使兩方互相了解,而以涵養(yǎng)性智,立天下之大本,則量智皆成性智的妙用。研究科學,經(jīng)綸事業(yè),豈非本體之流行而不容已者耶,孰謂量智可廢耶?!痹谌粘I罾飳⒖茖W作為工具。熊十力哲學的核心精神在于重建形而上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追求人之所以為人的道德根據(jù)與宇宙萬化之源,進而去解救人類的精神危機。熊十力先生將哲學與科學、本體論與知識論分開,認為哲學的任務(wù)就是向內(nèi)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而不是向外追求物質(zhì),這實質(zhì)上是對西方文化的抗爭與回應(yīng),彰顯了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生命力,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xiàn)。
參考文獻:
[1]熊十力:《新唯識論》[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郭齊勇: 《熊十力思想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3]程志華:《熊十力哲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
李悅(1997-),女,內(nèi)蒙古興安盟人,西南民族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