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桂梅 賈遂芝
摘要:我們知道,翻譯的制約因素交互作用最終都集中在譯者身上。那么,它們又是如何集中到譯者身上的呢?從上述各章的論述我們看到,作者創(chuàng)作時是從語境到意義再從意義到語篇的。換言之,意義在一定的語境中經(jīng)過了語法化的過程就變成了語篇。這就意味著來自作者的各種制約因素都集中地表現(xiàn)在原文文本的語篇上。再看讀者因素。譯者的翻譯,有一個為什么人的問題。自由譯者為了自己心目中的讀者,可以自由地選擇翻譯的材料,材料選定之后,必須根據(jù)心目中的讀者的語言文化及其他情況選擇翻譯的策略、方法與技巧。本文主要研究創(chuàng)新視角的英語課堂與翻譯交際。
關(guān)鍵詞:創(chuàng)新視角;英語課堂;翻譯交際
一、制約因素是如何起制約
換言之,他是根據(jù)自己的心目中的讀者來選擇譯什么與如何譯的。根據(jù)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xué),與作者一樣,在表達(dá)過程中,譯者也是從語境到意義再從意義到語篇的,譯者的表達(dá)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地選擇意義使意義在一定的語境中語法化而謀篇的過程。如果作者是個古人,根據(jù)前面的分析,譯者心目中的讀者是與譯者同時代的人,這時譯者必須根據(jù)讀者的情況通過調(diào)整語篇來溝通古人與現(xiàn)代人的跨語言、跨文化、跨時間的交際。如果作者使用的是社會方言或地域方言,而這種社會方言或地域方言在讀者的語言系統(tǒng)中又是缺項,譯者還必須通過調(diào)整語篇來滿足讀者的需要。如果原文文本的語篇的文體或其他方面在譯文語言中是缺項,如漢語沒有十四行詩、英語沒有詞,如英漢兩種詩歌的格律不同,譯者也要通過調(diào)整譯文文本的語篇來加以平衡。總之,讀者的各種因素也要通過語法化的過程落實到譯文文本的語篇上。同樣,譯者自身的各種因素也要通過語法化的過程落實到譯文文本的語篇上。那么,譯者又是如何平衡的呢?他用哪些手段來平衡呢?回答這些問題,還得從翻譯的過程談起。從前面的討論,我們可以看到,翻譯的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理解與表達(dá)。譯者理解原文文本的意義與作者的交際意圖時,是從語篇到意義從意義到語境的;譯者在寫作譯文文本時,是從語境到意義再到語篇的。這說明,譯者使用平衡手段是在寫作譯文的時候。必須指出,譯者在寫作譯文時的語境已不是他理解原文文本的意義與作者的交際意圖時的語境,這時的語境是他與他心目中的讀者交際原文文本的意義與原文作者的意圖的語境。寫作譯文文本時,一方面。他必須考慮作者的交際題圖、與原文文本有關(guān)的語境、原文文本的意義與語篇,另一方面,他必須考慮讀者的情況,讀者的語言與文化、讀者的社會與功能因素。一句話,他的譯文必須適應(yīng)讀者的需要、適應(yīng)讀者的口味、適應(yīng)讀者的水平、適應(yīng)讀者的語言與文化。用普通語言來說就是,譯者必須將作者用那種形式的外語所傳遞的全部信息盡可能地在讀者的語言與文化許可的范圍內(nèi)、在讀者諸因素許可的范圍內(nèi)用另一種語言表達(dá)出來。這時,譯者必須審慎地將意義語法化,審慎地選擇自己的詞匯語法(lexico-grammar)。換言之,譯者所受到的所有的制約因素的制約與解決制約問題的平衡手段都要通過將原文文本的意義與作者的交際意圖用譯文文本的語言進(jìn)行語法化的辦法來實現(xiàn)。翻譯的苦和樂都在這里。至于如何實現(xiàn)平衡,從上面的論述來看,其辦法無外乎四種:一、異化;二、歸化;三、綜合異化與歸化;四、其他手段。異化、歸化與綜合異化與歸化都是相對于譯入語的語言或語篇而言的,以英漢互譯為例。所謂異化,就是在翻譯時,按照或者基本按照譯出語的語言或語篇形式來安排譯文;所謂歸化,就是按照或基本按照譯入語的規(guī)范來選擇語言安排語篇,綜合異化與歸化就是同時采用異化與歸化手段來選擇譯文詞語安排譯文語篇。如果在采用了上述三種手段之后,仍難以將作者的意圖、與原文文本有關(guān)的語境、意義與語篇語法化,或雖然勉強(qiáng)語法化了,譯者心目中的讀者仍難以接受,就得采用其他手段如添加注釋、增加說明性譯文、增加同位成分等手段予以解決。下面,我們將舉例說明譯者是如何在制約因素的限制之下,在非常有限的活動空間內(nèi),采取得力措施或平衡手段即采用異化、歸化、綜合異化與歸化、其他手段來調(diào)整譯文、溝通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交際的。用異化、歸化、綜合異化與歸化、其他手段等辦法來調(diào)整語篇涉及語篇的各個層面,但由于本章不是專門討論翻譯中的異化與歸化及其綜合形式與其他手段的,我們在后續(xù)的討論中僅舉出某一兩個層面上的例子來加以討論。在描寫交際框架中,我們看到,制約翻譯交際的因素很多,有作者因素、讀者因素、譯者因素、時空因素、文本因素、語言因素、文化因素等。這些因素既可進(jìn)一步細(xì)分又可相互交叉。例如,作者因素可細(xì)分為作者的語言因素、文化因素、社會因素、功能因素、交際意圖、交際手法、文體、體裁、語體、風(fēng)格等;讀者因素可細(xì)分為讀者的語言因素、文化因素、社會因素、功能因素等;文本因素可細(xì)分為文本的語言因素、體裁因素、語體、文體、風(fēng)格因素、版本因素等。如果我們將文本因素分解為作者的文本因素、譯者的文本因素與讀者的文本因素的話,將時空因素看成是作者、譯者與讀者的時空關(guān)系的話,我們可以說,制約主要來自四個方面:作者方面、讀者方面、譯者方面與他們之間的時空關(guān)系方面。如果說作者寫作時的主要制約因素是作者自身與作者的心目中的讀者的諸因素的話,譯者翻譯時就要受到更多的因素的制約,他不但要受到自身諸因素的制約,而且要受到作者因素與讀者因素的制約,要受到作者、譯者與讀者之間的時空關(guān)系因素的制約。作者因素、讀者因素與譯者因素雖有許多共同之處,也有許多差異。沒有共同之處,翻譯就失去基礎(chǔ);沒有差異,就無需翻譯。例如,作者的語言文化因素與讀者的語言文化因素必定有許多共同之處,也存在著許多差異。而差異正是翻譯與翻譯理論關(guān)注的重點。譯者一般只可能與作者與讀者中的一方共有語言與文化,如果他與作者共有語言與文化,一般就不會與讀者共有語言與文化,反之亦然。這就意味著,譯者的語言文化因素一般情況下也會與作者的或讀者的語言文化因素之間存在差異。同樣,譯者的其他因素也常與作者的和讀者的其他因素相矛盾。這些差異與矛盾常常會使譯者不僅感到“一名之立,旬月踟躕”,而且感到翻譯之難難于上青天。
二、異化
如前所述,涉及語言的各個層面與語篇層面,涉及語言的語音、音系、超音系、形態(tài)、句法、語義、語用等層面,涉及語篇的語篇性與語篇結(jié)構(gòu),即涉及語篇的主述位結(jié)構(gòu)、信息結(jié)構(gòu)與接應(yīng)手段。換言之,異化就是在這些層面的某一個或某幾個層面上引入譯出語的結(jié)構(gòu)形式。詞語翻譯中有許多典型的例子。將internet、word、window、CPU、WPS、DOS等直接拿到漢語中使用是異化的例子,將sofa譯成沙發(fā)、coffee譯成咖啡、microphone譯成麥克風(fēng)、combine譯成康拜因等也是異化的例子,將radium譯成鐳、將lithium譯成鋰、將magnesium譯成鎂、將helium譯成氦、將neon譯成氖、將argon譯成氬、將krypton譯成氪,其中的首字母音譯也都是,將mini-skirt以成迷你裙、將New Zealand譯成新西蘭中的音譯部分也還是,當(dāng)然,這幾種異化有程度與成分上的差別。
張培基教授等(1980)中談長句翻譯時講了四種翻譯方法:順譯法、逆譯法、分譯法與綜合法。其中的順譯法就是句子層面上的歸化譯法。
參考文獻(xiàn):
[1]彭卓吾,2000.《翻譯學(xué)——一門新興科學(xué)的創(chuàng)立》[M]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裘士京、房列曙、周曉光,1998.《中國文化史》[M] 合肥:安徽大學(xué)出版社.
[3]譚載喜,1995.必須建立翻譯學(xué) [A],《外國語》[J].
[4]田惠剛,1998.《中西人際稱謂系統(tǒng)》[M] 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