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貴
古語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維活動常常就是由提出問題開始的,有疑問才能產生探索的欲望,引發(fā)解決難題的愿望,才能激發(fā)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引發(fā)學生積極思維、動口、動腦丶動手。教學是一門藝術,課堂教學中可以說教師是導演,課堂是舞臺。中學生具有好奇、好動丶好勝的心理特點,在授課中要注意因勢利導,根據教學目的,抓住課文焦點,提出富有啟發(fā)而又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敞開知識大門。
教學《湖心亭看雪》,首先應該了解到作者張岱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運用嫻熟老練,渾然天成;寫景敘事,抒情水乳交融,渾化無跡;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脫俗的情懷,頗讓我們這些生活在快節(jié)奏中忙碌不堪的人噓噓感嘆。如此精美絕倫,形神兼?zhèn)涞男∑肺?,學起來簡直是一種享受。
為讓學生快速理解,分兩點講析課文。其一是品雪景。江南少雪,西湖當不例外,然西湖竟大雪三日,當為奇事。人多蟄居,惟"余"出游,不隨波逐流之高潔情懷顯露無遺。因此,“余"也得以觀賞西湖之奇景。天、云丶山丶水相連,迷茫一片,白雪皚皚,點綴以長堤以痕,湖心亭一點,小舟一芥,人兩三粒,則一幅意境深遠的山水畫展現在眼前。而在物我兩忘的奇景中又結識知己;其愉悅之情,雅致之趣,難以言表,只能用心靈去默默感受。這樣的奇景及雅趣與張岱在明朝滅亡后消極避世,專心從事著述的心境相合。作者借回憶舊日往事所見之景,表達清高自賞的感情與淡淡的哀愁,可謂“身與事接而境生,物與身接而情生。"
其二是析人物。一個“癡"字寫出了萬千情感,癡在行為,癡在情感。文章的標題是“湖心亭看雪",人們很容易產生一種定勢思維;看雪就是寫雪景,但這篇文章卻用了近一半的篇幅來寫人,寫奇遇,寫飲酒,抒感慨,豐富了文章內涵。繪景寫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為有了人的活動而更具魅力。結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話“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一個"癡"字,說明了張岱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這字似貶實褒,對作者到湖心亭賞雪這一行為給予了肯定與贊賞,不僅如此,還包括了對作者品位丶人格的肯定與贊賞。
說起北國的冬天,我的腦海中也許會浮現出朔風怒號,天寒地凍的蕭條畫面,然而在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這篇優(yōu)美的抒情散文里,位于北中國的濟南的冬天非但沒有一副嚴酷冷漠的面孔,反倒是那么笑容可掬,慈祥如娘親,可愛似少女,清亮賽水晶。
巜濟南的冬天》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寫景散文。無論是文章的總體構思,還是寫景的方法,抑或是情感的表達,都足以牽引我們的目光。作者以輕松暢快、搖曳多姿的筆法,抒發(fā)了對濟南冬天的熱愛和贊美之情。教學過程中,我們有一種"如在畫中游"的感受。
老舍從紛繁的景物中,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進行描寫。沈括說:"大都山水之法,蓋以大觀小,如人見假山耳。"作者正是用的“以大觀小"的構圖取景法,作者對濟南大地作了簡筆的寫意描繪:繪城,不繪城的東南西北,只繪冬天濟南的秀美睡態(tài)。繪山,不繪山的上下左右,只抓住小山的主要特征: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著點口兒。"繪人,不繪形體,只繪濟南的冬天人物情態(tài)的最主要特征:“濟南的人們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正是因為抓住主要特征進行描繪,才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情景交融是本文寫作的一個特點。文章在描寫濟南的冬景時,處處流露出作者的贊美之情。直接抒發(fā)感情。如開頭寫“對于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對于一個剛由倫敦回來的人",通過對比,得出“濟南真算得個寶地"的結論,既寫出了自己的獨特感受,又顯得情真意切。創(chuàng)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請閉上眼睛想:一個老城…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這是張小水墨畫"。在優(yōu)美的意境中,表達作者贊美的真情。虛實結合,展開想象,抒發(fā)熱愛之情。如"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等,不僅寫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飽含著喜愛的心情,給人以回味的余地。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呼喚,鼓勵。"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如是說。初中學生正好是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期,心理承受能力比較脆弱,語文教師應利用教學契機對他們進行教育,使學生達到這樣一種共識:一個人身處逆境,不要怨天尤人,過于悲傷,沉淪,而應該頑強拼搏,奮力前進,這樣的人生才是充實的。
對學生進行頑強拼搏的教育應避免空洞的說教,假、大丶空的教育收不到應有的效果,或許還會帶來負面影響,讓人產生反感,所以在教學中應特別注意兩點:一是營造美的氛圍:音樂,教師詩一般的語言,學生情感投入的朗讀等,共同組成一個感染人的美好氛圍。二是聯系學生實際,結合生活體驗,實實在在地對學生進行情感丶態(tài)度丶價值觀的教育,切忌拔得過高,對課文的基礎知識作一般性的學習即可,不必摳得太死。不能肢解文章,挖掘每句話的含義,這會影響文章的整體美感。應該在創(chuàng)設的美好情境中多讀課文,交流丶體會丶識,注重對學生美好情感的熏陶。
生命既有自然的屬性,又有社會的屬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石,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兩者缺一不可。生命本能是尊貴的,有權自認為輝煌,生機不可遏制。生命被環(huán)境規(guī)定著,改造著,適者都是強者,生命就是拼搏。在自然性和社會性統(tǒng)一的生命個體中,當它具備了頑強的精神后,它就會表現出人性中至真至善至美的崇高品格,生命展現給我們的不僅是裝點荒山枯嶺的層層蔥綠,它更向我們揭示出美的,壯麗的心靈世界。教學過程中,通過巧妙設疑,思疑,解疑的過程,學生一直處于主體的地位,而老師只起主導作用,讓學生積極動腦思考,不斷提高分析和綜合應用能力??偠灾O疑要巧而精,由淺入深,步步誘導,稍有言對,加以鼓勵,壯其膽,鼓其志,勵其學,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自己探索,發(fā)展思維,增長智慧,鍛煉想象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從而也激發(fā)其求知欲。
如《白楊禮贊》的結尾可以這樣設計:作者在第七段己經完成了白楊樹形象的刻畫,點破了白楊樹的象征意義,按理文章也就可以結束了,但作者為什么還要寫第八、第九段?這樣對表達主題有什么作用?又如巜論雷峰塔的倒掉》的結尾用“活該"兩字特意獨立出來,這又有什么深刻含義?通過這些有價值的有啟發(fā)作用的疑問,會掀起學生思維活動的波瀾,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教學《傷仲永》,課文借事說理,以仲永的實例,說明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兩部分:敘事部分介紹其幼年時天資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而最終"泯然眾人",變得平庸無奇;議論部分則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強調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過方仲永這一實例說明具有普遍借鑒意義的道理,給人以深長的思考。
文章的語言十分精當。敘事部分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敘述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才能變化的過程,議論部分也不過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字、句都有其確切的表達作用,而不是可有可無。語言平實而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傷仲永"為題,寫的是"可傷"之事,說的是何以可"傷"的道理,字里行間流露著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惋惜之情,對“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傷之情,并以鮮明的態(tài)度表明作者的觀點。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只要善于探索教學規(guī)律,把握課文特點,注意課堂教學的藝術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開發(fā)智力,培養(yǎng)能力,就能有效地提高語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