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華
文言文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實現(xiàn)“立德樹人”目標的好材料。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和質(zhì)疑,培養(yǎng)他們的思辨能力。接下來,筆者就結(jié)合教學實例談談怎樣在文言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
一、抓住矛盾,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
文言文中的某些人物形象與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是有差異的。這些作者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會對人物進行藝術加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抓住這一點,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例如,在學習《廉頗藺相如列傳》時,有的學生會注意到文中“秦王”的形象和史書所記載的并不相符。粗略地看,文中的秦王有些懦弱和膽小,而歷史上的秦昭王卻是一個心機頗深,有著鐵血手腕的君王。他在政治、軍事等領域都建立了卓越的功勛,特別是軍事方面的成就,較之秦王嬴政也毫不遜色。他在位期間任用白起為將軍,先后戰(zhàn)勝三晉、齊國、楚國,攻取魏國的河東郡和南陽郡、楚國的黔中郡和郢都;發(fā)動長平之戰(zhàn),大勝趙軍;攻陷東周王都洛邑,俘虜周赧王,遷九鼎于咸陽,結(jié)束了周朝八百年的統(tǒng)治。他重用范雎、白起等人,為秦國的發(fā)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教師可以讓他們著重分析一下文中的秦王形象。有的學生由“完璧歸趙”藺相如庭斥秦王、“澠池之會”藺相如要挾秦王擊缶,秦王節(jié)節(jié)敗退的細節(jié)分析出秦王是個膽小、外強中干的人。此時,教師要鼓勵他們細心品讀,結(jié)合史料,思考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學生深入思考后得出結(jié)論:作者這樣寫一方面是為了突出藺相如的勇敢和機智;另一方面是為了讓我們看到秦王的隱忍,為了先蠶食掉其它更弱小的國家,他先忍住不與實力較強的趙國開戰(zhàn),之后再謀取更多的利益。這樣一來,他們就能更加全面地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
二、結(jié)合“空白”,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
文言文中常常也會有“空白”。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結(jié)合其中的“空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思辨能力。以《廉頗藺相如列傳》為例。文章的題目為“廉頗藺相如列傳”,可是作者卻花了大量的筆墨寫藺相如,涉及廉頗的內(nèi)容很少。結(jié)合這一“空白”,教師可以提問:“作者這樣寫是不是偏題了?”從而啟發(fā)學生思考,讓他們找一找文章中描寫廉頗的語段。學生找出了以下句子:
1.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于諸侯。
2. 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zhàn)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p>
3. 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
學生通過思考發(fā)現(xiàn),作者在刻畫藺相如和廉頗這兩個人物形象時用了一明一暗兩條線,是對比映襯著來寫的。藺相如能成功拿回和氏璧,也多虧了趙國有廉頗這樣英勇善戰(zhàn)的人才。二人一文一武完美配合,使秦國不敢輕易出兵。
又如,在講解《鴻門宴》時,教師可以針對文本中的“空白”提出這樣的問題:“貴族出身、驍勇善戰(zhàn)、擁有四十萬大軍的項羽,為何最終會敗給出身卑微、作戰(zhàn)水平一般、只有十萬大軍的劉邦?”這個問題很快便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興趣。讀完課文,學生們各抒己見。有的學生說:“雖然劉邦的軍事才能不出眾,但他知人善任,非常虛心;而項羽剛愎自用,不會用人?!庇械膶W生說:“項羽坦蕩磊落,心機不夠深沉,而劉邦能屈能伸、奸猾狡詐?!边€有的學生說:“劉邦陣營里的人團結(jié)一心,而項羽陣營里的人則各懷心思。范增蓄意殺死劉邦,始而‘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以示之者三’,繼而命項莊舞劍,‘因擊沛公于坐,殺之’,可是項羽在聽完劉邦和樊噲的話后,明顯不想殺劉邦了。君與臣意見不一致,又怎么能完成最終的目標呢?而劉邦陣營里的人非常團結(jié),大家共進退,所以能在最后取得勝利。”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慢慢便找到了問題的答案,對兩個人物形象的了解也更加全面了。
當然,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也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讓他們更加愿意上語文課,愿意在語文課上積極思考,大膽質(zhì)疑。
*本文系2019年江西省中小學教育教學課題《高中語文古文思辨性閱讀教學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ZYWZD2019-446。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贛州第一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