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萍
近年來,英語教學越來越注重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倡導以聽、說、讀、寫、看的方式來理解和表達意義,注重英語學習活動化。這些目標在近年來信息技術發(fā)展成果的支撐下促進了多模態(tài)理論指導下的新教學模式的產生,并日益在教學活動中得以實踐。為探討多模態(tài)理論指導下的新教學模式實效,筆者以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一Unit 4 Earthquake閱讀教學為例,探討如何采用多模態(tài)理論指導教學。
一、多模態(tài)概述
模態(tài)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概念。從廣義上說,一個模態(tài)就是一個符號系統,它借助某個特定的感知器官進行感知和理解,這樣就把模態(tài)和人的五官諸如視、聽、觸覺等聯系在一起。同時,由于我們人類可以感知多種隸屬不同模態(tài)的符號系統,所以,模態(tài)又有圖像符號、書寫符號、口語符號、手勢、聲音、音樂等分類。多模態(tài)就是多種信息傳遞的模式形態(tài),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以及語言、圖像、姿勢、材料、音樂等。現在,隨著電子計算機的普及應用以及計算機與現代通信技術的有機結合,多媒體教學設備的普及和完善,為多模態(tài)理論與教學實踐的結合提供了基本的技術條件,促進了新的教學模式的產生、發(fā)展和實踐。
二、多模態(tài)理論指導下的教學模式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實踐
閱讀教學是英語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傳統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大多是停留在讓學生自主地閱讀文本,然后完成練習,教師再進行批改或講解答案,期間學生面對的只是文字性閱讀材料,而沒有其他諸如圖片、聲音等輔助性手段,行為上也僅僅是依靠視覺器官和判斷、推理等思維活動。雖然從閱讀結果上看,基礎偏好的學生正確率也高,但從效果上看,絕大多數學生認為閱讀是枯燥的練習活動,目的是為了得分和更高的正確率。利用多模態(tài)理論指導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能突破這些困境。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種圖像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理解圖像等非文字資源傳達的意義。所以,教師應該利用和發(fā)掘能激發(fā)學生感知和注意力的一切素材。新版高中英語教材圖文并茂,而且形象、具體,這避免了單純的文字材料的生硬性和枯燥性,對增強學生的直觀理解很有幫助。比如在trait 4 Earthquake閱讀教學中,筆者充分利用教材中所配的圖像和圖表,還從網上下載一些相關的資料,通過這些形象、具體、直觀的圖像和圖表來讓學生對從未體會過的地震有初步的感知,增強了學生對閱讀材料的認知。
2.靈活運用視頻影像
視頻是英語教學常用的課程資源之一,它能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能直觀感受到事情發(fā)生的全過程和發(fā)展方向,并從中深化對事件本質的認識,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比如,在unit 4 Earthquake閱讀教學中,為深化教學效果,筆者從網上下載了一些關于2011年日本大海嘯與地震的視頻影像,而且采用分階段小步驟播放和整體播放兩種形式,因為視頻集文字、圖像、聲音于一體,學生很快進入情境,加深了他們對地震的感知和認識。在之后進行的判斷、推理、歸納等思維活動中,其深刻性明顯高于單純的文字閱讀。
3.搭建結構圖式
從語篇角度看,有些抽象概念難以用語言來描述,而借助結構圖式能使表達更簡潔形象。而且,結構圖式更能促進事實性知識的概念化、結構化。在unit 4 Earthquake閱讀教學中,筆者引領學生構建地震發(fā)生前后的結構圖式,即(1)地震發(fā)生前,whatwillhappen?(2)地震發(fā)生時,what is happening?(3)地震發(fā)生后,what is the situation?并完善其中的內容,之后進行地震發(fā)生前和地震發(fā)生后狀況的對比,這能幫助學生更深刻理解地震帶來的危害,感知大自然的威力。
總之,多模態(tài)理論指導下的閱讀教學模式比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更有優(yōu)勢,能彌補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的不足,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強學生對閱讀文本的理解程度,擴大知識視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本文系江西省中小學教育教學研究課題2019年度項目課題“多模態(tài)視域下高中英語閱讀課堂教學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GZYY2019-474)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江西省全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