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園園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應引導學生與文本“平視”,并帶領他們深入研讀,以“問”促學,培養(yǎng)他們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面,筆者就談談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質疑。
一、引導學生“平視”文本,揭去文本的“固化”標簽
如今,很多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往往傾向于“鑒賞”,而不是“分析”?!拌b賞”固然重要,但是教師若一味地以“鑒賞”為目的來開展教學活動,就容易讓學生對文本產生“固化”的印象,導致他們以“仰視”的姿態(tài)閱讀文本,這是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的。因此,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用“分析”的眼光來閱讀文本,“平視”文本,引導他們和文本平等交流,理性地解讀名家的作品。
教材中的不少文本都可以成為學生研讀的材料,教師應在課前將文本琢磨透徹,精心設計問題,引導他們深入思考。例如,在《想北平》一文中,老舍不止一次地強調自己對北平的愛是“說不出來”的,教師可以圈畫出相關語句,引導學生品讀質疑:作者并沒有“說”出對北平的愛,但他卻將這種愛寫出來了,“說不出來”與“寫了出來”是否矛盾?經過討論,學生知道了:作者并非“說不出”,只是不想走常人的套路,因為即便用天下最飽含深情的文字,也難以道盡自己對北平的愛。于是,他索性舍棄一切美好的詞匯,用純樸通俗的話語,抒寫自己心頭的那份真愛,表達對北平真切而深沉的感情。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帶領學生質疑、討論,目的就是為了鼓勵他們揭去經典名篇的“固化”標簽,大膽地“平視”文本,勇敢地在“無疑”中質疑,最終獲得個性化的閱讀體驗。
學生的質疑能力越強,他們就越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越能改變對文本的“固化”認知。從這一層面來講,教師不僅要帶領學生“平視”文本,還要引導他們“平視”與文本有關的權威性解讀,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看法。例如,針對《秦晉觳之戰(zhàn)》,不少名家一致否定秦穆公的“東征鄭國”計劃,認為秦穆公“利令智昏”“不聽勸諫”。其實,秦穆公是一種“圓型人物”的典型代表,從后文“秦伯向師”的情節(jié)中我們不難發(fā)現,秦穆公敢于承認過錯,并不是剛愎自用的人。在執(zhí)教該課文時,筆者有意引導學生通過比較不同的人物形象來發(fā)現這一問題,并提供史料供他們探究。結合歷史資料,學生發(fā)現:晉文公去世的同時,鄭國的君王鄭伯也去世了,新登基的鄭穆公為鄭國親晉派的領袖。所以,利用杞子等人在鄭國尚有掌管“北門之管”權利的時機,秦穆公便趁晉文公的喪期向鄭宣戰(zhàn),雖有風險但也實屬無奈。如此,學生就能辯證地看待秦穆公的“利令智昏”,對文章的解讀也會更加深入。
二、引導學生深入研讀,探索作者創(chuàng)作的深層動機
在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過多關注單元主題,將人文精神從文本中剝離。其實,不能簡單地將單元主題作為解讀的立足點,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深入研讀,探索文本創(chuàng)作的深層動機。
例如,《百合花》是蘇教版語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該單元的主題為“和平的期盼”。受單元主題的影響,不少學生很容易將該課的主題定為“對和平、安寧生活的向往”。而《百合花》文本外顯的部分只是冰山一角,教師只有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去研讀、去體晤,他們才能發(fā)現冰山下的豐富內容。
通訊員是《百合花》中的主要人物,不少學生應該會圍繞通訊員來提問。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通常會提出這些問題:小說是如何塑造通訊員這一人物形象的?“我”對通訊員的印象有過哪些改變?作者為什么要將戰(zhàn)斗英雄的形象設置為一名十八九歲的性格靦腆的大男孩?
在文本中,“我”對通訊員的印象由最初的“生氣”到產生“興趣”,到之后的“親熱”,最后竟然“愛上了”他。為什么會有這樣大的變化?通訊員的“傻”,說明了他的單純、質樸、憨厚,沒有“心機”,似一盆清澈的水,心靈透亮。結合生活經驗來思考,學生會發(fā)現人們都愿意和心靈透亮的人交往。茹志鵑寫作該小說時正遭受迫害和打壓,這使她分外想念戰(zhàn)爭歲月里人和人之間單純美好的關系。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決定了其創(chuàng)作的內容,小說并不是在簡單地表現“對和平安寧生活”的向往,而是借此表現美好的人情和人性。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探索作者創(chuàng)作的深層動機。
總之,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鼓勵學生質疑,培養(yǎng)他們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帶領他們真正地走進文本。
(作者單位:江蘇省西亭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