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燕峰 景魏
摘要: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8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創(chuàng)新是增強綜合競爭力的重要途徑。而中職學校是向社會輸送應用實踐型人才的重要渠道之一。這就需要中職學校加強在教育方面的改革與發(fā)展,為社會培養(yǎng)符合新時代需求的應用實踐型人才。鑒于傳統教育模式下的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狀態(tài),其自主學習與實踐能力很難得到有效的培養(yǎng),影響了其專業(yè)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所以對機械專業(yè)教育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十分有必要。本文立足機械制造工藝基礎課程,對機械專業(yè)教育教學有效改革與優(yōu)化進行分析與探討。
Abstract: Innov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enhanc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said Premier Li Keqiang in the 2018 Government Work Report of the State Council. And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re one of the important channels to deliver applied and practical talents to the society. This require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to strengthen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for the society to train the needs of the new era of applied practical talents. Given that students in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mode are in a state of passive knowledge acceptance, their independent learning and practical ability is difficult to be effectively cultivated, which affect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ir professional qualities, it is necessary to reform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mode of mechanical major. Based on the basic course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proces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effective reform and optimization of mechanical speci.
關鍵詞:機械制造工藝;教學改革;優(yōu)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TH16-4?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957X(2020)23-0226-02
1? 中職機械制造工藝教學現狀分析
1.1 教學形式單一化
在目前的中職機械制造工藝教學實踐中,諸多教師采取的教學方式仍以傳授式為主,通過直接講授機械相關理論知識,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教學進度,卻難以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再加上機械制造中存在較多抽象化概念,學生很難直接理解。此外,在單一的理論教學環(huán)境下,學生往往難以將理論運用到未來的工作實踐中,動手能力不足。
1.2 對能力培養(yǎng)缺乏重視
在機械制造工藝課程中,涉及到專業(yè)制造知識較多,僅局限于理論知識的傳授無法完全實現課程教育目標。為了讓學生掌握機械制造的工藝,教師應將重點放在理論和實踐教學時間分配上。但是,依據目前調研實際來看,受到教育條件、教育理念等方面限制,教師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不夠重視,更側重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學生很難將教材內容與機械制造工藝聯系起來,以至于學生的實踐探索能力、動手能力、獨立處理問題能力得不到有效鍛煉,學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發(fā)展緩慢。
1.3 考核方式不科學
從客觀角度來看,諸多學校與教師在機械制造工藝課程中仍采取卷面考核的方式,這種單一化的考核評價方式使得學生僅重視最終的考評成績,忽略了課程學習中重難點知識的總結與掌握,更多學生選擇在考前依據教師所劃重點進行突擊式復習,對日常學習任務的完成不夠用心,以至于他們對理論知識把握的不夠全面。
2? 機械制造工藝教學改革與優(yōu)化探討
2.1 實施任務驅動教學,培養(yǎng)綜合能力
教師要認識到職業(yè)教育的核心任務,注重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獲得與實際工作相關的內容與能力。而任務驅動式恰好能夠兼顧理論與實訓教學任務,教師可在圍繞實際工作內容為任務教學中心,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了解相關機械制造工藝理論與實際,充分體現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地位。在講解機械制造工藝基礎課程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與掌握多種學生加工方式方法,更要關注學生分析能力與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使得學生能將理論知識與實際零件的加工與生產相聯系,增強其動手能力。在開展任務驅動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將合作學習與任務驅動教學相結合,合理的劃分2-4人學習小組,讓學生數量能夠與學校實驗設備情況與零件加工任務數量相符合。例如,在進行軸套類加工教學中,教師要先根據現有的教學設備進行資源的合理分配,讓每個小組的學生都能參與到理論與實踐教學中,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講解新知識時,教師要選擇類似偏心軸、方箱體、導套等典型工件,讓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這一典型工件所需要運用的加工方式,所用的機床類型有哪些等問題,通過布置討論任務,學生在課堂中的注意力轉移到表面加工方法的選擇上。其后,教師要密切關注各個小組的討論情況,幫助學生們了解各種加工方法的選擇原理,掌握各種表面加工方法的相關加工特點。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圍繞工件加工路線展開教學與指導,教會學生們結合工件的材料、結構、性能、余量和表面粗糙度,選擇最佳的加工方式,使得學生們全面理解與掌握表面加工方法。
2.2 融入現代教育技術,開展實訓教學
為了全面提高學生對機械制造工藝的學習能力,教師應當將現代教育方法融入到理論與實訓教學中。通過制作與播放多媒體課件、網絡端實驗視頻等資源,使得課堂教學內容更具生動性與直觀性,以現代化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啟發(fā)學生思維,使得枯燥、單調的理論知識轉化為易于學生理解的信息語言和符號,有助于引導學生將理論與實踐有效融合。在機械制造工藝教學中,教師要在學生掌握扎實理論內容的基礎上,注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鍛煉與培養(yǎng),讓更多學生熟悉金屬零件的加工環(huán)節(jié)、注意事項。在播放實驗指導視頻的前提下,教師設定好分組實訓任務,讓學生逐步掌握加工單個零部件的能力,這時教師應當給予學生加工手段上的指導,教會學生如何辨別加工零件的結構,組織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與總結的方式選擇最佳的加工手段。在學習小組分工學習與操作的過程中,教師要確定好每個小組長,賦予其監(jiān)督組員的任務,督促每一名學生都能夠落實生產責任,真正體現學生在實訓教學中的主人翁地位。在引導學生進行加工零件前,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進行分析,組織各個小組參照教學視頻劃進行加工流程的詳細劃分,通過完成每個實訓步驟,各學習小組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強。鑒于學生在參加實訓教學中對理論知識的掌握不夠牢固,再加上他們對理論知識與反復的實訓聯系興趣不高,教師可以在布置零件加工任務時,多設計與生活聯系密切的零件,改變學生實踐興趣不高的現狀。通過結合多媒體課程內容與網絡實驗指導視頻,學生能夠在興趣的驅動下進行零件加工步驟的探究與操作。
2.3 關注個體思維發(fā)展,增加互動交流環(huán)節(jié)
從傳統教育思想來看,互動與交流可以在課堂中進行融合,以啟發(fā)思維能力、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為出發(fā)點,發(fā)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引導作用,讓學生能夠合作交流、集思廣益,在交流與討論中深入了解制造工藝的方法與核心。在理論與實踐課堂的指導環(huán)境中,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逐個設置問題,讓學生們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在思考與討論中交流與交換思考問題的角度,將學生們的課堂注意力集中到某一知識點或操作流程中,培養(yǎng)與發(fā)展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與合作意識。例如,在講解教材中“鑄造”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們呈現微課件、微視頻,一邊引導學生觀看工廠實際鑄造過程,一邊詢問學生生活中哪些產品需要鑄造才能完成,并引導學生圍繞提出的工業(yè)產品討論其加工步驟,這時學生們更樂于在討論這些問題的基礎上,進行問題延伸,主動對照教學課件與視頻內容思考如何在設計出帶有復雜操作工序的鑄件。在學生討論中,教師要走近各個小組,觀察學生的討論情況,確保每一名學生都能聯系生產實際提出自身的想法,保證學生交流討論的有效性。在成果展示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對整體形成的意見進行整合與梳理,讓學生能夠接受到系統化的制造工藝知識。這一方法的運用要求教師掌握創(chuàng)設多樣化教學情境的能力,將整個“教”與“學”的過程轉化為“思考”、“討論”與“整合”的過程,給予學生們探究知識的時間,使得課堂形成生生互動、師生交流的學習氛圍,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促使其創(chuàng)造與實踐能力得到發(fā)展。
2.4 構建全面評價體系,調動學生積極性
在教育改革實踐中,要想將上述教學方法貫徹到實處,就必須進行教學評價與反思,對教學改革成效進行檢驗,主要從課堂教學中教師教學情況、學生吸收狀況來反映教學效果。首先,教師應聯系課程教育目標與學生實際,降低卷面測試成績占總測評成績的比例,激發(fā)學生參與實訓操作的興趣。同時,要將實訓操作過程的自主探究環(huán)節(jié)、操作環(huán)節(jié)、討論環(huán)節(jié)、實驗環(huán)節(jié)納入評價體系中,通過這種類型的積分評價方式,學生能夠在實訓過程中更樂于獨立動手,在獨立或合作實訓中積累各實驗項目的分值。
同時,教師可以將零件加工測驗列入最終期末考核內容中,也可以定期開展實驗考試與競賽活動,對學生的零件加工能力進行評估,對學生加工好的零件進行評分。學生的自我評價,教師的自我評價都要一同總結起來,將整個課堂活動參與者加入進教學評價體系內容里。為了增加多元評價主體,學校可以與地區(qū)龍頭制造企業(yè)達成校企合作關系,讓更多學生能夠走進工廠,進行項崗實習。在學生在進入企業(yè)實習后,用人單位人員可以和專業(yè)教師聯合打造雙師評價體系,對學生的學習及動手操作能力制定相關標準,將學校、教師、企業(yè)的評價整合,在發(fā)現學生在實訓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后,及時推出針對性教學方案與指導計劃,讓教育教學改革落到實處。此外,學校教師在帶領學生五進入工廠實習的同時,可以聯合廠內的先進技術工人,對學生加工某零件的操作進行指導,并讓學生了解實際生產工人應當具備的職業(yè)素養(yǎng)與能力,為其今后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
3? 結語
綜上所述,為推進我國機械制造生產能力的發(fā)展,中職學校與教師要注重機械制造工藝教學的開展,把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yǎng)放在教育的首位。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理論傳授與實訓指導的同時,要重視自身教學能力與職業(yè)素養(yǎng)的提升。通過校企合作交流、專業(yè)培訓等方式了解機械制造領域的先進技術,注重在教學中融入時代性技術知識,讓學生們理論與實踐水平與實際生產相接軌。為了進一步加強學生實踐應用能力,教師要兼顧學生理論水平與實踐水平的提升,確保學生實際能力與未來就業(yè)與發(fā)展相貼合,培養(yǎng)符合現代化標準的應用型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楊建鋒.中等職業(yè)學校“機械制造工藝基礎”情境教學方法初探[J].中學教學參考,2020(12):91-92.
[2]蔣東霖,倪镕升.中職學?!皺C械制造工藝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科教文匯,2019(16):124-125.
[3]陸森靈.淺談信息技術與中職“機械制造工藝基礎”教學的整合[J].天工,2019(8):88.
[4]盧海濤.機械制造技術與機械制造工藝[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20(18):125.
[5]趙博.機械制造加工工藝合理化的機械設計制造分析[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20(20):917.
[6]劉仁彬.機械制造工藝與機械設備加工工藝解析[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20(19):4867.
[7]林游明.綠色制造的新型機械制造工藝技術研究[J].工程建設與設計,2020(15):121-122,125.
[8]張恩會.機械制造工藝中的合理化機械設計解析[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20(2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