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芳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0)-27-031
沒走過的,是路。走過的,才是人生。不曾走過,怎會懂得。教書,當班主任就是一連串的生命體驗。快樂也好,悲傷也罷,最重要的是自己去走,去體驗。在這一路中,我們會路過迷茫,路過失望,路過欣喜,路過淡然。無論如何,那都是我走過的,屬于自己和那一群孩子的三年。這三年沉淀了我,也成就了他們。在學?!?35”課改和州教科院的指導下,這三年的班主任生涯中,有辛酸。有喜悅,有成功,有失敗,有諸多說不完的故事。
一
在開始當班主任的時候,我曾經不只一次的想過自己上輩子一定是屠了一座城,所以這輩子才會派我來當班主任。一開始沒有任何經驗的我面對這一群形形色色的學生,他們總是能在你不經意間做出一些你無法想象的事,真是應了那句: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他們做不到的。這個班的孩子都是從鄉(xiāng)村各個學校聚集到此,管理他們就像是犯罪學的一個理論---破窗效應。此理論認為環(huán)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尋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是變本加厲。一幢有少許破玻璃的建筑為例,如果那些破玻璃不被修好,可能將會有破壞者破壞更多的窗戶,最終他們甚至會闖入建筑內,如果發(fā)現無人居住,他們也許就會在那里定居或者縱火。一面墻如果出現一些涂鴉沒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墻上就會布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作為班主任必須高度警覺最先破壞的或者最有可能破碎的玻璃窗。所以我相信有時無痕勝有痕。剛開始帶他們的時候,學生似乎把以前那些講衛(wèi)生的習慣搞丟了。黑板沒人擦,教室里紙屑到處都是。孩子們只顧著說笑,對班上的這些小事總是漠不關心,熟視無睹。每到這時我就會訓斥他們,一連幾天,類似的事情總會發(fā)生,看來督促管理并不奏效。我尋覓著一條合適而又有效的方法,我思索著。那天正好看到了杜甫的春夜喜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啟發(fā)了我。做學生思想工作不正需要這種和風細雨般的教育嗎?那天中午面對著亂糟糟的教室,我不在像往常那樣叫學生打掃教室衛(wèi)生了,而是自己俯下身子彎下腰輕輕的撿起來。我發(fā)現孩子們的目光隨著我的身影移動。連續(xù)幾天我都一如既往的做著同一件事。也許是受我的感染,也許是心靈的發(fā)現,以后的日子里,我發(fā)現班上的地面變干凈了,扣分也變少了,班上的衛(wèi)生工作不在需要我督促了。同時我也發(fā)現同學們的其他地方也有了很大的進步,班級面貌煥然一新。
在這次成功的教育經歷中,我深深體會到了班主任潤物細無聲教育的妙不可言。這種教育遠比空洞說教,大聲訓斥,當面指責,諷刺挖苦高明的多。是呀,如果當時我沒有解決衛(wèi)生的事情,那么它就有可能成為我班級管理中的一扇破玻璃。也許,你輕描淡寫的一句鼓勵的話語,你看似簡單的一個輕輕愛撫,你富有深情的那一瞥,你一句深情的問寒問暖,你不露痕跡的一個暗示,你的一個淺淺的微笑,你反其道而行之的榜樣力量,這些都會修護班上的一扇破窗。
二
也許作為班主任的我們有時也會苦惱,我們憤怒:你教育學生不隨手亂扔,但你無法阻止成人從樓上拋撒垃圾,你教育學生尊老愛幼,但你無法懲罰虐待老人的不孝兒女,你教育學生分清是非,偏偏家長是非混淆,你教育學生互相有愛,家長偏偏告訴孩子自己合適就行。這就是教育的社會環(huán)境,在教育的過程中,你所面對的不僅僅是需要教育的學生,你要面對的還有形形色色的家長,他們有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有的教育孩子條條在理,有的家長不能客觀的看待問題,一味的相信自己的孩子,看不帶孩子身上的缺點。所以在教育過程中什么樣的家長都會遇到,什么樣的事情都會遇到,什么樣的苦惱都會在、隨之而來。面對這些真的要有海納百川的胸襟和氣魄。很多家長對學校,教師處理問題時存在偏見,有的確實是我們教師有個人情緒處理不當,也有的是家長本身對教育心存偏激的觀點。無論怎樣,我們要學會容忍,學會寬容,學會與家長真誠地溝通交流,最關鍵的是讓他自然的認同你的教育觀點,這樣的教育幾方才能形成合力,共同完成教育任務。我忍不住的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沒錯,家長不接受的意見,那是因為沒有表現出教育孩子的真誠,而僅僅像檢察院公布罪行一樣,通知家長他們的孩子所犯的錯誤。再后來的教育經歷中,我努力地實踐著面對家長要真誠,寬容的準則,相信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和家長攜手總能找到順利解決的辦法。
三
中國近代一位教育學家說過:教育不能沒有感情,沒有愛的教育就是如同池塘里沒有水一樣,不能稱之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今天的孩子生活在一個物質豐富的年代,孩子一方面是物質生活的富翁,另一方面又是精神生活的乞丐?,F在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學生,我自己帶的班也不例外。許多學生都是和自己的爺爺奶奶一起生活。俗話說三年一個代溝,這些孩子和爺爺奶奶之間很少有共同話題孩子們在家里拿著手機沉迷于網絡的虛幻世界,我們時常怪孩子太過于冷漠,可是在家里孩子的世界又有誰能懂。我們班上就有這樣的一位學生,通過家訪知道他有兩個姐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自己和奶奶一起生活。初二叛逆期的時候,非常的不聽話,動不動就是不想讀書,老師和家長都拿他沒辦法。有一次聽見他和父母打電話時無意中他說了一句話“你們不是喜歡大姐和二姐嗎”。當我聽到這句話時我都驚呆了,原來他以為他的父母不愛他。說實話那一刻我心里也不是滋味。表面上看起來刀槍不入的他,每次談話都油鹽不進的他,原來內心也有一塊柔軟的地方。在一個下午,我把他叫到了足球場上,我們就坐在足球場上,我打算和他來一次大人之間的談話。開始的他是拒絕和我說任何話的。后來我告訴他,我曾經也是留守兒童,我也曾經歷過和他一樣的叛逆時期,我也曾以為我的父母不夠愛我。那一刻他望著我,眼淚落了下來。后來他跟我說了很多,也許多年以后我會忘記,他也會忘記。但是那一天在下午足球場的場景一定會定格成為永恒。
不曾走過,怎會懂得。時光匆匆,三年很快就過去了,曾經以為自己堅持不下來的時刻現在想想也就那么一回事。在學校“535”課改模式和州教科院的指導下,在那一群孩子學會學習,學會感恩,學會理解的同時,我自己也在不斷地成長,學會了合作,學會了用多樣的眼光去發(fā)現孩子的閃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