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和舉
摘要:我們在教學中應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生活經(jīng)歷動態(tài)生成出發(fā),把作文教學系列化訓練的要求融入到動態(tài)化的習作指導中去,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應該怎樣建構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呢?我認為必須根據(jù)學生習作心理和作文教學的特點,采取以下方式進行
關鍵詞:習作教學 ?教學 ?課堂
一、讓素材在生活中生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習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表達”,要“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的空間,減少對學生習作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創(chuàng)意的表達,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少寫命題作文”。由此,我們必須要具有開發(fā)意識,努力擺脫教材的束縛積極營師生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要把習作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主擬題,寫自己想寫的題目,寫自己想說的話。平時要多與學生交談,了解學生近期生活中的熱點話題,拉近學生與習作題目的距離。如義務教育人教版語文第六冊第四單元的作文訓練是:寫一種自己喜歡的水果或蔬菜。在教學之前,老師可從近段的飲食話題入手,和孩子們進行閑聊,讓他們分別說出自己喜歡吃的水果和蔬菜,并說說為什么喜歡,然后引導學生回去仔細觀察;習作指導課時讓學生帶上自己最喜歡的一種水果或蔬菜,并與同學交流,讓他們不同類型的水果或蔬菜的顏色、形狀、特點等方面作介紹;在此基礎上,老師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水果或蔬菜,自主擬題,自主選材寫一寫。這樣即達到習作要求,有解決了習作擬題問題。學生就不受單純奉命習作的限制,就會閃現(xiàn)出強烈的自主擬題的靈性,結果就產(chǎn)生 了如《水果王國里的故事》、《西紅柿的自述》等奇特新穎的題目。
二、讓精彩在隨機中生成
教師的“教”從根本上說為學生的“學”服務的,所以,教師要有一雙慧眼,及時把握住教學機制,是有效的課堂教學在學生的學習需求中自然生成。
下面這則教學案例就能充分說明這一點:張老師上課前一邊走一邊走向教室,一遍思考著自己設計《太陽》一文的預案,為自己精心預設暗自自妙。然而,當他走進教室時,被眼前亂糟糟的一片怔住了。上節(jié)手工課滯留下來的“遺物”隨處可見,孩子們手上滿是橡皮泥的殘留物,課桌上擺滿了不同形態(tài)的小動物。張老師猛地轉念一想:這些“遺物” 不正是極好的教學資源嗎?何不趁機加以利用?張老師接著說“看到 你們這么多的作品,我真是羨慕極了。今天這節(jié)語文課就給大家五分鐘時間繼續(xù)做手工,每人捏一種花草或動物,選在最拿手、最喜歡的捏。他一邊巡視著,一邊對學生們還沒有成型的作品發(fā)出由衷的贊嘆。
就這樣,課堂上老師邊看邊啟發(fā),學生邊做邊回答。很快地,一個個小巧玲瓏的作品在學生那靈巧的雙手中誕生了,接著,張老師引導學生對自己的作品的色彩、形狀進行口頭描繪,學生竟然口出一大串、一大串優(yōu)美文詞。繼而,張老師要求同學們把自己各自的制作方法、操作關鍵、活動心得寫下來。20分鐘后,每個學生都交上了自己滿意的作文。
以上案例,充分的說明了只要老師敢于超越、巧抓教學機遇、利用課堂生成資源,學生優(yōu)秀習作就會應機而生,習作指導的課堂必會呈現(xiàn)意外的精彩。
三、讓觀點在辯論中生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創(chuàng)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靈活引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際中學會學習?!必S富多彩的語文活動是語文教學創(chuàng)造性、實踐性的體現(xiàn),也是拓寬學生學習空間,幫助學生積累語言的重要途徑。開展辯論活動,進行口頭表達能力訓練,既能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又能提高學生綜合知識的運用能力。學生經(jīng)歷了辯論的過程,才會產(chǎn)生不同的感受,才能做到有感情的表達。
兒童喜歡過節(jié),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各種節(jié)日作為激勵孩子們學習和進行教育的一種外部動機。如每年的五月份,在“母親節(jié)”來臨之際,我們可以以此為契機,來激發(fā)學生熱愛母親、感激母親的情感,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談論母親的話題。舉行題為“我們需不需要媽媽的啰嗦”的辯論會?;顒訒r,老師可將學生分成正、反辯題組。組織學生準備辯論材料,再開展熱烈辯論,讓學生自由闡述自己的觀點。為了調動學生的興趣,形成生生互動,還可以增加自由辯手,展開自由辯論,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這樣,學生的互動面,參與面就十分廣泛,這不僅濃厚了辯論氛圍,還是每個學生都有表露自己觀點的機會,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教育目的,使學生心中激蕩起愛母親、頌母親的濃濃之情。
生成是課堂教學詩意的追求,建構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是值得我們深刻思考的話題,只要我們樹立起建構動態(tài)生成的作文課堂教學理念,必然會找到有效激發(fā)學生習作興趣、提高學生作為水平的突破口,習作教學也將會隨處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