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嬌 張?zhí)m
摘要:深度學習廣泛應用于教育領域,有關深度學習學習模型和評價的研究很多,本文通過研究近年來深度學習的相關文獻,總結深度學習的學習模型和評價體系,以期豐富深度學習相關理論。
關鍵字:深度學習,學習模型,評價體系
深度學習的研究最早來自 Marton 和 Saljo 對學生閱讀過程及方式的實驗研究,之后 Biggs、Entwistle 和 Ramsden 等通過實踐應用和實證研究,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了深度學習相關理論。不同研究者對深度學習有不同認識,目前人們最認同的是黎加厚對深度學習的定義:“深度學習是學生在完全理解所學內容的基礎上,批判性地分析新知識,并將其納入原有知識體系中,并遷移到新情境中解決具體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惫P者認為深度學習是學習者在理解知識本質屬性與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深挖知識涵蓋的深層意義,并將與之相關的知識背景串聯(lián)成塊,然后應用到新情景解決生產(chǎn)實踐問題,不斷完善人腦認知結構并復雜化的一種有意義學習。深度學習的特征有強烈學習動機、批判性理解構建知識、反思遷移、解決問題等。
一、深度學習模型研究
1、美國學者埃里克·詹森和利恩·尼克森提出的深度學習路線。
具體為:設計標準與課程→預評估→營造積極文化氛圍→預備與激活先前知識→獲取新知識→深度加工知識→評價學生學習七個階段。其中設計標準與課程階段要求選擇有意義、合乎發(fā)展的課程,對相關知識點進行組塊并設置要點問題。預評估包括對教材、學生原有認識水平的評估及教學目標評估。教師可通過交流、互動營造放松的環(huán)境,讓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習中。然后通過提問、討論及解決問題的方式激活學生先前知識,再利用模型、動畫、視頻等手段,學生通過探究活動及分析獲取新知識,將新知識與原知識建立聯(lián)系,進而對知識進行深度加工,實現(xiàn)深度學習,此外學生要能根據(jù)學習資料用多種加工方式如知覺、綜合分析、應用同化等建構知識體系。
2、Biggs提出的預測-過程-結果模型。
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先有學習經(jīng)驗、個性特征對所處學習情境進行感知評價;自主選擇一定的學習方法和策略進行學習過程,掌握相關知識;最后達到一定的學習結果,完成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3、吳秀娟、張浩基于反思的深度學習過程模型
分為三個階段:導入階段:教師進行學習活動前反思,活動目的、制定的學習計劃是否合理,對將開展的教學活動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及預見,指導學生對自身認知結構進行反思,激活相關知識經(jīng)驗、引起學生對活動的注意。
主體階段:進行學習活動中反思,監(jiān)控學生對知識的選擇性知覺、信息整合與批判性分析,包括知識建構、提取應用以及知識轉化和遷移應用。
評價階段:對學習活動的結果進行反思,教師逐步引導學生對自身的學習活動及學習效果等進行多元化評價,完善認知結構,對所學知識進行創(chuàng)造新知。
4、杜建霞建立的遠程教育深層學習框架
杜建霞等人認為通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學生達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狀態(tài),但對知識的理解仍屬表層,當學生開始對知識形成概念,對知識有深層理解,發(fā)展原有認知結構,并能將所學內容遷移到新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才算實現(xiàn)深層次的學習。深層理解包括對原有知識的質疑、新策略的提出及認知的創(chuàng)造性。
5、景紅娜等人提出的深層學習實現(xiàn)模型
淺層學習指學生對知識僅作復制或記憶式學習,較為零散,且容易遺忘,這一階段,學生常把重點放在詞語、文本或規(guī)律本身,而忽視知識間的關聯(lián)及本質屬性。
深度學習通過理解→領會→方法與技能→遷移與應用→評價→創(chuàng)造逐步實現(xiàn),理解幫助學習者完成深層次的學習和內在品質的提升,可借助直觀和概括對知識進行深刻理解。批判性領會是進一步的理解。然后通過訓練或練習獲得方法與技能,為分析解決問題也就是遷移與應用做準備。最后對學習過程進行反思評價,進行創(chuàng)造,便完成深度學習。
二、深度學習的評價研究
1、殷常鴻等人提出的皮亞杰-比格斯深度學習評價模型
評價包括七個維度,重述、綜述、抽象、追溯為淺層學習,修正、重構、遷移為深層學習。修正指當前概念不能完全解釋新信息,則對原有概念和新形成的概念進行修正。重構指結合前概念與新形成的概念,進行打散重構,形成抽象層次更高的概念。遷移指對概念進行升華,并能應用到其他情境中去,以解決關聯(lián)問題。
2、張浩等人的深度學習評價體系
張浩等人結合布魯姆認知理論、比格斯SOLO分類、辛普森動作技能理、論和克拉斯沃情感目標理論,將深度學習的評價分為四個維度:認知目標為應用、分析、評價、創(chuàng)造四個層次;思維結構分為關聯(lián)結構和抽象拓展結構兩個維度;動作技能分類為復雜的外顯結構、適應和創(chuàng)新三個層次;情感目標包括價值評價、組織和價值體系個性化。
3、劉哲雨和郝曉鑫提出的深度學習的“3+2”評價模式
“3+2”指新知理解、內部關聯(lián)遷移、外部拓展遷移三個維度以及評價深度學習的基礎和程度兩大方面。新知理解是以有意義學習為基礎,將概念性、技能性、事實類、問題解決類知識與學習者的原有認知結構建立準確有效的聯(lián)系。內部關聯(lián)遷移指脫離知識的原始形態(tài),不超越新知識結構范圍,即不超出階段學習、單元學習的范疇,將新知識具體應用到新情境的過程。外部拓展遷移是學習者脫離知識結構本身的限制,將新知識應用到復雜的情境中,解決真實情境或真實生活中的綜合性問題,即進行遠遷移或高級應用。從新知理解到內部關聯(lián)遷移需要量變的積累和質變的突破,從內部關聯(lián)遷移到外部拓展遷移需要超越新知識結構范圍,形成新認知結構,可根據(jù)遷移程度評價深度學習的程度。
三、結論
綜合分析,國內對深度學習的內涵、特點、策略、評價等理論研究較多,而實踐研究較少。其中對于深度學習的評價尚處理論模式,具體實踐中如何結合具體的學科課程設計相應的評價標準,哪些方面作為評價學習指標,進而構建完整的深度學習評價體系并沒有完善的理論。
參考文獻:
[1]吳秀娟,張浩. 基于反思的深度學習實驗研究[J].遠程教雜志,2015,(04),67-74 .
[2]殷常鴻,張義兵,高偉,李藝.“皮亞杰—比格斯”深度學習評價模型構建[J]. 電化教育研究,2019,40(07):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