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玲
摘 要:微波加熱技術是一種高效、迅速、方便、環(huán)境影響小的瀝青路面修補方法。在舊路病害修補工作中合理運用微波加熱技術,可實現快速養(yǎng)護,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對瀝青路面養(yǎng)護維修施工意義重大。為此,本文在充分了解微波特點及微波加熱優(yōu)勢的基礎上,結合具體案例,對微波加熱技術在瀝青路面養(yǎng)護維修中的應用要點進行了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微波加熱;瀝青路面;坑槽修補
中圖分類號:U416.217 文獻標識碼:A
1 微波的特點及微波加熱優(yōu)勢
目前,熱補法是瀝青路面最常見的一種修補方式,傳統(tǒng)熱補法不僅工作效率低,作業(yè)時間長,還會污染環(huán)境,造成資源浪費。同時,很難保證修補部位和原有路面緊密連接,不利于路面整體服務性能,具有不太理想的修補效果。微波加熱是一種新型的筑路技術,其主要依托于電磁波內的微波(頻率300兆赫~300千兆赫)進行物體加熱。根據波長不同,又可以將微波劃分為不同的波段,且頻率各不相同。在傳播過程中,微波的特點如下:
(1)吸收性。在交變電場內極性分子摩擦生熱,這是溫度增高的直接因素。為此,富含極性分子的物質可以充分吸收電磁能,并將其向熱能轉化。水分子是一種極性分子,通過含水材料,便可實現微波加熱的效果。
(2)穿透性。一些非金屬材料并不會吸收微波,但是微波卻可以從其穿透,因此,此類材料可用于加熱微波的載體。
(3)反射性。對于金屬材料而言,微波無法穿透,但是當微波傳播到金屬材料后,將會出現反射作用,此時可通過金屬材料進行微波屏蔽。
介于上述傳播過程中微波的特點,在微波加熱時,可具有諸多優(yōu)勢,具體如表1所示。
2 工程概況
某公路工程通車運營時間較長,近年來,由于沿線交通量和車輛軸載的急速增長,導致路面病害問題加重。經現場勘查發(fā)現,本路段多為裂縫、車轍和坑槽病害,選取K10+000~K10+600段為試驗段,全長600 m。具體病害情況如下:
(1)全段車轍平均深度為5 mm。
(2)橫向裂縫共17條,最長3.2 m,縫寬最大值為5 mm,其中3條為橫貫裂縫。
(3)龜裂沉陷共4處,最大深度為53 mm,最大面積為2.5 m×1.5 m。
(4)坑槽較多,最大面積為2.5 m×1.5 m左右。
根據病害情況,經多方討論決定采用微波處置法進行路面病害修復。該試驗段采用的微波養(yǎng)護車的各項技術參數需滿足施工規(guī)定。
3 瀝青路面養(yǎng)護維修中微波加熱修補施工措施
3.1 車轍修復
在交通荷載長期作用下,瀝青路面很容易出現永久累積變形,即車轍。作為瀝青路面的主要病害之一,當產生車轍病害之后,將會大幅降低路面的平整度,并會影響車輛駕駛的舒適性和安全性。造成路面車轍病害的原因較多,一般可將其分為4種類型,壓密型車轍、失穩(wěn)型車轍、結構型車轍和磨損型車轍。根據現場調查發(fā)現,本工程多為失穩(wěn)型類型和壓密型車轍。失穩(wěn)型車轍是指在行車荷載剪切應力作用下,路面層材料將逐漸失穩(wěn),并形成凹陷、橫向位移等現象。壓密型車轍是指由于施工碾壓不到位,當竣工后車輛通行后,路面逐漸壓密,進而產生壓密型車轍。為此,可根據車轍深度情況,合理選擇微波修復處治措施。
3.1.1 耙松施工措施
根據微波修復具體施工過程,可合理選擇車轍修復方案。根據現行規(guī)定要求,針對失穩(wěn)型車轍可采用耙松施工措施。這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微波車轍修復工藝,是指在加熱路面病害部位后,先耙松局部表面層,隨后碾壓修復處治施工。具體工藝流程如下:
第一,清理原路面。施工前,應確保施工作業(yè)面清潔、無污染。要求清理干凈施工區(qū)域內的雜質、積水、垃圾、塵土等,保證施工路面潔凈、干燥。
第二,加熱處理。微波養(yǎng)護車就位,通過微波加熱方式進行車轍病害部位加熱處理。
第三,耙松。病害區(qū)域加熱軟化后,需及時耙松表面層。
第四,噴灑乳化瀝青。為及時恢復病害區(qū)域的路面性能,可根據施工現場具體情況,均勻噴灑乳化瀝青,特殊情況下,也需噴灑瀝青再生劑。
第五,回填新料。根據病害區(qū)域內舊料缺失現狀,回填一定量的混合料新料。
第六,攤平與壓實。新舊料拌和后,可均勻攤鋪到施工作業(yè)面。隨后進行修補區(qū)域壓實,保證壓實度滿足施工要求。
3.1.2 直接碾壓施工措施
針對壓密型車轍修復可采用直接碾壓施工工藝,該項技術無需耙松工序,可直接進行碾壓施工。通過室內試驗得出,微波加熱后快速碾壓施工,對原有路面結構不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害,同時還能充分利用舊路面結構。尤其是在較大壓實功條件下,將會降低混合料的空隙率,大幅提升路面密實度和抗變形能力。具體施工工藝流程如下:
第一,清理路面。施工前,要求清理干凈施工區(qū)域內的雜質,比如積水、垃圾、塵土等,保證施工路面潔凈與干燥。
第二,加熱路面。針對車轍深度具體情況,合理選擇路面加熱方式。①車轍深度小于2.5 cm時,可選擇直接加熱處治方式,便于迅速施工,提高施工作業(yè)效率。②車轍深度大于2.5 cm時,應先進行摻加新料用量的確定,隨后均勻攤鋪新料,再通過微波加熱方式進行路面加熱,為保證加熱效果良好,可在8 cm~12 cm之間控制加熱深度。③若為深層病害,可一層一層分層加熱,并采取一定措施進行深層處理。
第三,攤鋪與碾壓。加熱后,便可進行攤鋪,保證攤鋪均勻、厚度一致。碾壓可采用小型壓路機,并做壓實度檢測,保證滿足規(guī)范要求。
3.2 裂縫修復
熱灌縫、冷灌縫是兩種常用的裂縫修補方式。據大量實踐表明,冷縫灌注修補方法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其根本原因在于灌封材料和周邊瀝青舊料之間粘結效果不佳。而熱灌縫方法雖能保證粘結效果,但施工效率低下,為克服上述問題,提出了微波養(yǎng)護工藝。采用此項技術,需提前快速預熱裂縫周圍的舊料,待灌注施工后,便能有效改善灌封料和周邊舊料的粘結性能。具體施工工藝如下:
第一,先清理干凈裂縫部位,保證無雜物、灰塵,避免影響灌封料和舊料的粘結效果。
第二,微波養(yǎng)護車就位,開啟微波加熱功能,將路面加熱到120℃~150℃,保證加熱溫度滿足規(guī)定要求。
第三,按照預設用量情況,準確計量灌注材料用量,并向裂縫部位灌注。
第四,待溫度冷卻至環(huán)境溫度后,便可開放交通。
3.3 坑槽修復
一般情況下,多采用銑刨、挖除,再填料、攤鋪、碾壓的方式修補瀝青路面坑槽病害。該修補方法要求現場制備瀝青混合料,不僅會污染環(huán)境,還存在施工工序復雜,作業(yè)時間久、嚴重干擾交通等問題。微波就地加熱修補法的應用,可通過專用的加熱系統(tǒng)對瀝青路面進行直接加熱,隨后將新瀝青、再生劑等材料按比例摻加即可,通過翻拌、碾壓等工序便可達到路面熱再生的施工效果。相比傳統(tǒng)坑槽修補方法,微波加熱法加熱迅速、操作簡單、施工流程少、施工效率高,且不會污染環(huán)境,影響交通通行。具體施工工藝流程如下:
(1)微波養(yǎng)護車就位,在病害部位上方放置加熱裝置,隨后開啟加熱功能。按照路面坑槽修補深度合理控制加熱時間,不宜過長,保證路面加熱溫度達到120℃~150℃。
(2)瀝青混合料加熱后,可通過鐵鍬等工具將路面翻拌、耙松,保證坑槽病害區(qū)域的所有舊路都被翻松。
(3)完成上述施工之后,可進行乳化瀝青噴灑。根據工程施工情況,噴灑量以0.5 L/m2為準,保證噴灑呈霧狀。與此同時,還要不間斷地通過鐵鍬進行疏松,確保拌和均勻。
(4)按照坑槽病害的體積情況,將一定量熱拌瀝青混合料摻加其內,并做好攤鋪施工。
(5)采用小型壓實設備進行碾壓,直至路面平整,壓實度滿足設計要求。
(6)待修補部位的溫度冷卻到環(huán)境溫度后,即可開放交通。
4 養(yǎng)護效果評價與分析
為驗證微波加熱技術在瀝青路面養(yǎng)護維修中的應用效果,本文針對本試驗段共選測點6個,間距為100 m,分別對工后路面的滲水系數、平整度、壓實度及構造深度進行了檢測。所得結果如表2所示。
通過表2可知,瀝青路面采用微波加熱技術修復后,可滿足規(guī)范要求。表明微波加熱技術具有良好的路面養(yǎng)護效果。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近年來,我國交通建設事業(yè)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公路建設作為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車里程迅猛增長,截至2019年底我國公路總里程已達到了501.25萬公里。瀝青路面因其優(yōu)異的使用性能在公路路面施工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然而,瀝青路面通車運營后,由于車輛荷載、自然因素等影響,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各種病害,比如,橫向裂縫、龜裂、車轍、坑槽等。為及時恢復路面使用功能,如何做好路面病害養(yǎng)護維修工作成為了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微波加熱技術在瀝青路面養(yǎng)護維修中的應用,可以快速修復路面病害,改善路面使用性能,具有良好的施工應用效果。
參考文獻:
[1]蔡園,馮旭,熊銳,等.吸波瀝青混合料在路面工程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公路交通技術,2017,33(04):32-36.
[2]李峰.微波用于瀝青混合料加熱的優(yōu)勢分析[J].北方交通,2017,40(07):137-139.
[3]錢璞,李龍龍.瀝青路面養(yǎng)護中微波加熱技術的應用[J].交通標準化,2011,36(15):69-72.
[4]張?zhí)扃?,焦生?在瀝青路面養(yǎng)護中應用微波加熱的安全性[J].筑路機械與施工機械化,2019,36(06):103-109.
[5]吳寶良.微波加熱技術在瀝青路面綜合養(yǎng)護車上的應用[J].科技與企業(yè),2013,22(13):266.
[6]李永旭.基于微波加熱就地熱再生技術在瀝青路面養(yǎng)護中的應用[J].交通世界(建養(yǎng).機械),2014,21(03):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