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簡·愛》是英國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講述了孤女簡·愛一步步自力更生,嫁給羅切斯特先生找到自己終身幸福的故事,帶有濃厚的自傳性色彩,代表著女性意識的覺醒,挑戰(zhàn)男權權威的反抗精神。然而簡·愛的思想仍深受傳統(tǒng)的男權主義思想的影響。小說本身受到哥特式小說風格的影響,帶有懸疑恐怖色彩,本文便從小說中帶有哥特式風格的意象中的紅房子、簡·愛的夢和閣樓上的瘋女人伯莎小姐進行分析,挖掘意象的象征意義與作品主題之間的深層聯(lián)系。
關鍵詞:哥特小說;女性主義
哥特式小說流行于18世紀前后的歐洲,“哥特”一此最初來自于條頓民族里哥特部落的名稱,后來逐漸用于形容中世紀歐洲的一種建筑風格,這種建筑風格多用來形容教堂和古堡,塔尖高聳,石壁厚重,窗戶鑲嵌著彩色玻璃,因此建筑內部往往難以照進陽光而顯得陰森凄涼,若內設幽暗的通道,神秘獨立而與世隔絕,則更為這類建筑增添恐怖未知的氛圍,為創(chuàng)作者們展開浪漫奔放而充滿懸念的想象和創(chuàng)作提供了場所。哥特式寫作手法在18世紀和19世紀早期歐美文學作品中反映出的特點是:1)故事背景建筑往往是古老的城堡、莊園,修道院等,除《簡·愛》還例如《奧特蘭托城堡》、《呼嘯山莊》等; 2)故事情節(jié)可能會充滿懸念,有時涉及衰敗和死亡; 3)故事內容可能會有家族秘密,非常態(tài)的人或事,有時甚至會有暴力或性,總而言之這類題材文學或是影視作品常會給人陰暗和恐懼的感受。[1]因此,哥特式寫作手法不僅僅為作品提供了絕佳的場所背景,更在作品中被賦予意象和深層次含義。本篇便以《簡·愛》為例,分析小說中以哥特式寫作手法描寫的意象其背后的象征意義極其揭露人物的作用。
一、紅房子
簡·愛寄居在舅母家時,受到舅母和她子女的辱罵和虐待,不平等的壓迫,這在簡·愛的童年里留下深刻烙印,也一定程度塑造了簡·愛自尊自立,不甘任人擺布而麻痹自我的性格特征,她敢于反抗,堅持平等觀念。簡·愛犯錯誤時,會被關進舅母家的紅房子里,那是里得先生咽氣的地方,他的遺體在這里被人瞻仰,他的棺材也曾由這里抬走,因為死亡的發(fā)生使這件紅房子彌漫著陰森和恐怖的氣息。簡·愛被關在這里以示懲戒。她在這個地方反思著自己所遭受的虐待:“為什么我總是受苦,總是遭人白眼,總是讓人告狀,永遠受到責備呢?”她幼小的心靈渴望著關愛,然而這些與她有血緣關系的親戚卻怒罵虐待她,將她視為異類,帶給她身心的傷痛。約翰少爺更是以主子對仆人的姿態(tài),對簡·愛下令,更拳打腳踢,因為他自己深知自己才是這個家的財產繼承人,將來會掌握著家中實權,是這個家中男性家長主導的化身。簡·愛對這種父權家長制表示反抗,但是力量薄弱。她甚至想象自己舅舅里德先生的幽靈依舊在此,并幫助外甥女洗刷寄人籬下的委屈和污蔑,運用超自然能力,助其從噩夢般的生活中解放出來,并且憑借幽靈的力量為自己伸張正義。從這里可以看出,簡·愛對的社會傳統(tǒng)習俗的抗爭。
簡·愛一開始時,還想舅母懇求不要讓自己單獨關在這里。但是面對一家人的冷漠自私,簡·愛面對的是父權專制以及等級森嚴的階級劃分,拋開親屬關系,簡·愛僅僅是“不干事,吃白食”連傭人都不如的“造反的奴隸”。她清醒地意識到,自己與蓋茨黑德府格格不入,她獨立的人格不為里德太太一家所容,她還要遭受著心靈上的詆毀侮辱,身體的囚禁。面對約翰少爺的毆打,本應該“不還手”的她和約翰少爺扭打在一起,同樣以暴力手段,反抗壓迫。“紅色”隱喻著暴力與鮮血,也一定程度象征著簡·愛強烈的憤恨反抗,似火一般的激情。[2]紅房子內,一切都灰暗陰森,凄清昏沉,與紅色形成鮮明對比,哥特式寫作手法以半虛幻半寫實的方式描述著簡·愛目睹的一切,內心冒出對死亡、幽靈等未知世界的想象,對黑暗的恐懼無助,缺乏安全感,彷佛某一個幽靈正在逼近她,她逃跑求救,換來得確實舅媽的冷漠嘲諷。簡·愛最終因驚嚇過度,抽搐昏迷。而在陰森恐怖的紅房子里被囚禁的經歷成為她的噩夢,揮之不去的精神創(chuàng)傷,讓她在醒來后依舊感到虛弱,精神遭受折磨變得脆弱而暗自落淚,斬斷了她融入這個家庭,獲得關愛與溫暖的渴望,刺激她堅強、獨立人格的養(yǎng)成。
二、簡·愛的夢
二十世紀,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夢是可以解釋的,將對夢的解讀提升到科學層面進行研究,認為夢是人的思想的一種晦澀表達。簡·愛從舅母的葬禮返回桑菲爾德時,收到費爾法克斯太太的來信,信上寫道,羅切斯特先生前往倫敦有可能是為了張羅與英格拉姆小姐的婚禮,但是她又對婚禮的到來表示懷疑。然而簡·愛卻并不懷疑,他認為羅切斯特先生在她自己和英格拉姆小姐中一定會選擇后者,在她眼中,英格拉姆小姐的出身家世與羅切斯特先生更加般配,而且她才貌雙全,自己則孤苦無依,相貌平平,平凡而普通。于是那天她徹夜做夢,夢里英格拉姆小姐在她面前關上了桑菲爾德的大門,指著另一條路,而羅切斯特在一旁袖手旁觀,不時冷笑。夢境無疑反映出簡·愛內心的恐懼和安全感的喪失,她一次次被拋棄,先是被里德太太趕出家門送到學校,再因為羅切斯特先生的婚事她極有可能又一次被“拋棄”,離開熟悉的地方,這種孤苦無依的痛苦掙扎深深扎根在簡·愛的內心深處。更深層次來講,簡·愛內心還要根深蒂固的自卑情結,她將自己外在的孤苦無依、外貌等因素看作是自身的不足,而忽視自己的價值與精神力量,也反映出簡·愛受到所處時代的男權主義思想文化的影響。簡·愛的獨立人格并不徹底,通過夢境,我們也看到了她內心的彷徨動搖,她盡管追求人格的獨立平等,卻仍因自己的外在條件而感到自卑?!案ゼ醽啞の闋柗蛟谧馁潎@《簡·愛》令人愛不釋手的同時,也深刻地指出了她的局限一一自我中心?!盵3]過度關注自我中心也反映出簡·愛內心的迷茫與探索。
在簡·愛與羅切斯特先生結婚前,簡·愛向羅切斯特先生訴說著自己做的夢,夢中她與羅切斯特因為某種障礙而隔開,她抱著一個哀哀哭泣的孩子不堪重負,難以跟上前方羅切斯特先生的腳步;在另外一個夢里,她還是夢見自己抱著孩子,央求著遠方的羅切斯特停下來,但是自己行動被束縛,桑菲爾德府已成斷壁殘垣般的廢墟,懷中的孩子緊緊抱著簡·愛的脖子近乎窒息,最后殘存的這面墻壁也倒塌下來。簡·愛的夢里依然充盈著哥特式習作手法的懸疑、恐怖色彩,似乎暗示讀者,簡·愛的近在眼前的婚姻與幸?;蛟S不會就此簡單到來,平靜之下另有夢魘般的隱情。簡·愛的夢也披露出她內心的不安恐懼,她盡管和羅切斯特一同住在桑菲爾德莊園,但是她敏感的心并未完全適應這里,她內心依舊存在著有可能從這里離開,不屬于此的傾向,她在這里依舊深深感到自己的自卑,階級的壓抑,與羅切斯特先生分開的擔憂。桑菲爾德莊園作為羅切斯特先生的財產,向簡·愛展示了其上流社會生活,這里居住了未婚妻簡·愛,隱秘的角落中還隱藏著歇斯底里的梅莎小姐的存在,意味著簡·愛與羅切斯特先生的婚姻中有著難以調和的謊言,是社會男權思想價值體系的象征。莊園的崩塌也意味著羅切斯特先生陳舊的男權思想的婚姻觀的倒塌。簡·愛抱著的孩子,隱隱阻撓著簡·愛和羅切斯特先生的見面,似乎象征著簡內心的婚姻觀乃至獨立平等人格的追求,暗示著簡與羅切斯特婚姻的崩裂,盡管她愛著羅切斯特一心想要追上他,但是她內心的聲音迫使她最后離開羅切斯特,莊園也坍塌不復存在。
三、閣樓上的瘋女人
1976年英國女權主義批評家艾倫·摩厄斯針對女作家普遍采用的哥特風格提出了“女性哥特”這一名詞,并認為其“表達女性幻想、恐懼和對父權抗議的流派?!盵4]桑德拉·吉爾伯特和蘇珊·格巴提在《閣樓上的瘋女人》一書中提出了女性作家的身份焦慮,“女性藝術家的孤獨感、她與男性前輩們格格不入的感情,始終伴隨著她對親如姐妹的前輩和后繼者的需要,伴隨著她對女性聽眾的急切渴望,以及對男性讀者敵意的恐懼,她還有文化造成的、對于自我戲劇化(self-dramatization)的膽怯之心”。于是女性作家選擇通過哥特式意象表達對自己所處的困境和焦慮的憤怒?!逗啞邸分?,簡·愛冷靜沉著,追求自我,身軀較小,與此同時將羅切斯特先生的妻子塑造成為身材高大,皮膚黝黑,尖聲咒罵出骯臟字眼,她被關押失去自由,又企圖逃跑。簡·愛在夢中時,她放火燒羅切斯特的床,簡愛聞聲趕來幫忙熄滅,她又損毀簡·愛的婚紗,簡·愛在婚禮上才知道實情,拒絕與羅切斯特先生成婚并離開桑菲爾德。伯莎小姐似乎是簡·愛的另一面,她因為不幸的婚姻而大聲咒罵,對男權主義帶著無意識流露的反抗精神。羅切斯特先生形容伯莎小姐時,說她無比庸俗粗陋,下賤骯臟,憎惡到有讓自己自殺的程度,可是伯莎小姐被關在閣樓中,喪失話語權,也失掉為人的尊嚴和自由,有關她的一切只能通過羅切斯特一人之口主觀敘述,客觀性真實性難以保證。從婚前一位雍容華貴的小姐變成如今暴力憤怒的瘋女人,如野獸一般被關押在閣樓,羅切斯特先生與此同時拿著結婚得到的錢財四處游蕩,最后下定決心為了安穩(wěn)清凈的生活,想找一位可靠的妻子,事實是他不僅在有妻子的情況下另取簡·愛,還向她隱瞞事實真相,將她幾乎看作自己的所屬物一樣看待。在羅伯特先生的婚姻中,羅切斯特先生既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伯莎小姐的種種行為看似暴力野蠻,但實則是對羅切斯特的復仇,向男權主義文化貶低剝奪女性權利,剝奪自我意識憤怒的反抗。
在小說結尾,伯莎小姐一把火燒了桑菲爾德莊園,不僅使羅切斯特先生喪失財產家業(yè),還燒掉了莊園象征著的男權主義文化,她永獲自由,不用再被囚禁著過野獸一般的生活。伯莎小姐可以說是簡內心憤怒不安情緒的化身,盡管簡之前居住在桑菲爾德莊園,但是她發(fā)現(xiàn)自己沒有身份標記,沒有歸屬感,她愛著羅切斯特又隱隱內心對這樁婚事有著復雜的情感,對未知的恐懼,自己和羅切斯特之間依舊不平等。伯莎小姐的所作所為,讓簡·愛的夢成為了現(xiàn)實。羅切斯特最終也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了代價。由此可見,不僅僅是女性,男性也是男權主義思想下的受害者,性別的不平等所造成的傷害不是單向的。
結語:本文從紅房子、簡·愛的夢,閣樓上的瘋女人這三個具有代表性的哥特式風格意象展開分析,挖掘其背后含義以及對小說主題的揭示的作用。這些意象看似富有戲劇性的夸張,激情飽滿,頗具浪漫主義色彩,還反映了17,18世紀歐洲的文化,社會主流價值觀,更突出表達了女性在男性主義思想下舉步維艱,喪失自我淪落成為家中天使的困境。而簡·愛所表現(xiàn)的對獨立平等人格的向往,則具有進步意義,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女性意識的覺醒,雖然這進步不夠徹底,仍帶有向社會現(xiàn)實妥協(xié)的一面。但是,書中意象所隱藏的深刻含義值得令人深思,女性作家的身份焦慮、憤怒也委婉地加密傳達而出,以減小社會對作品的阻力。
參考文獻:
[1]關慧.哥特式小說風格特征在《簡·愛》中的詮釋[J].時代文學(下半月),2009(03):91-92.
[2]朱晴,馮茜.《簡·愛》中恐怖意象的隱喻[J].雞西大學學報,2016,16(06):98-100.
[3]陳麗杰. 論《簡·愛》中的夢[D].上海師范大學,2013.
[4]劉燕,劉曉.分裂中的女性形象:簡·愛與瘋女人[J].婦女研究論叢,2004(04):54-60.
作者簡介:
尚武卉(1997.12—),女,漢族,河南焦作人,河南大學外語學院,2017級本科生在讀,研究方向: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