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匯報》從1938年創(chuàng)刊伊始就十分注重其受眾的需求滿足,雖然經歷了不斷的創(chuàng)刊—??賱?chuàng)刊的波折,但是無論哪個時期,《文匯報》的銷量與口碑在當時都是極好的,這與它無時無刻不把受眾放在第一有著很大的關系。結合一定的時代背景以及受眾的需求來看,可以說,《文匯報》對讀者的需求滿足貫穿《文匯報》的整個發(fā)展過程,但是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重心。本文以《文匯報》不同時期的受眾觀點為核心,對《文匯報》的做法進行分析。
關鍵詞:《文匯報》;受眾分析
中圖分類號:G2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3-0067-02
一、孤島時期——讀者關心抗日情況
“八·一三”事變爆發(fā),日軍侵占上海,昔日的萬家燈火如今死寂一片,而處在日軍包圍中的英法租界像立在上海的一座孤島??箲?zhàn)時期,最大的政治和生活就是抗戰(zhàn)軍興,最大的事情就是驅除外敵,最根本的主旋律就是救亡圖存。上海的人民最關切的自然是有關抗日的一切消息,他們也急需聽到有關抗日有望的激勵。迷茫、彷徨是當時受眾普遍的表現(xiàn),因此,報道、刊登有關抗日的信息變得極為重要。然而在這一時期,上海的新聞報業(yè)發(fā)展卻更為艱難,日本侵略軍對上海的新聞進行了殘酷的鎮(zhèn)壓,不少報業(yè)“出逃”上海,例如當時的《大公報》輾轉漢口、香港等地,《救亡日報》搬遷至廣州,《申報》也在漢口、香港先后出版。此時,除去英美法的租借地,上海大部分地方都被日軍占領。至此,上海淪為“孤島”。
在這一嚴峻形勢下,《文匯報》突破艱難,應運而生。局勢的緊張與人民對信息的渴望成正比,被困于“孤島”的萬千人民極其需要得知外界的消息,得知當下的局勢。在這種強烈的受眾心理的推動下,《文匯報》擔起了這一地區(qū)這一時期消息傳播的使命。可以說,這樣的受眾心理是歷史造就的,在這種歷史環(huán)境的推動下,不到半年,《文匯報》便成為上海新聞領域的中流砥柱?!段膮R報》憑借其獨到的觀點、自由的信息,給讀者帶來了黑暗中的一絲光亮。為了能夠生存下去,《文匯報》不得不掛上“洋旗報”的牌子,花重金聘請5個英國董事。
分析當時的受眾心理,讀者最為關心的當然是抗日情況,而針對這一主要抗日情況而言,《文匯報》可謂應對妥當?!段膮R報》在發(fā)刊詞上便明確了其報刊的宗旨:“本報本著言論自由的最高原則,絕不受任何方面有形與無形的控制;是以報紙的聲明,在其獨立的報格,不偏不倚,消息力求其正確翔實,言論更須求其大公無私;本報刊行,絕非為投機取利,謀大眾之幸福,而副讀者之期望也。”[1]
由此一來,《文匯報》為了讀者的信念能夠清晰可見,讓受眾明確了這是一份為國人提供的報紙,這是一份不接受日軍檢查的報紙,這是一份由愛國知識分子為國民編撰、發(fā)行的報紙。言論公正、報格高尚、消息獨家、堅持獨立報道這4個方面也是嚴寶禮特地強調的《文匯報》精神之概括。
《文匯報》的受眾不僅有普通的人民群眾,事實上,當時中國人(包括國民政府中上層官員、軍隊高級將領、學界領袖人物)的“恐日癥”都比較普遍。畏懼日本,恐慌戰(zhàn)爭的情緒在不少部隊中都十分嚴重,如若這些受眾持續(xù)接受戰(zhàn)爭負面消息,那將會造成士氣被打擊,出現(xiàn)不戰(zhàn)而敗的情況。因此,抗戰(zhàn)以來文化所遭受的重創(chuàng)也是當時中國社會十分擔憂的現(xiàn)象。
一方面,處于日軍包圍下的受眾,不管是普通群眾還是軍官,都需要精神食糧。生活在戰(zhàn)亂社會的人們無時無刻不需要精神上的依歸和心靈上的皈依,為此,報紙雜志等印刷出版物恰到好處地營造了這樣的精神家園。尤其抗戰(zhàn)期間,物質上的暫時貧乏可以克服,但人民精神上的富足則必須由報紙、雜志(期刊)來滿足。
另一方面,“孤島”時期,由于上海除了租界以外的地方都被日軍侵占,大量的難民逃亡“孤島”,難民群體也成為一個十分特殊的受眾群體。此時的受眾關心的并不是國際戰(zhàn)況、邦國關系和一系列文學作品,他們更關心的是自己的生活狀況??梢哉f,與士兵軍官的受眾觀不同,他們更加注重生活上的點點滴滴。
因此,1938年“八·一三”事變發(fā)生之后,上海劃分為日統(tǒng)區(qū)和租界,也就是“孤島”,此時的報刊受眾也被劃分為不同的類型。第一類即是處于日偽統(tǒng)治下的普通民眾,他們渴望接收有關抗日的消息,了解當下整個中國處在何種地步,也需要精神鼓勵使他們熬過這段黑暗的時期;第二類是國民政府的軍官士兵以及文學領袖,他們需要的是對抗日有望的信念與勇氣,也需要重拾文化的信心;第三類是逃亡“孤島”的難民,他們最關注的是報刊上對自己生活有幫助的信息。[2]
《文匯報》實行“兩手抓”的受眾策略,一方面鞏固新聞版面,關心國際新聞和外交政治,另一方面對難民群體給予較多的關注。本地新聞平均每天有1.5條與難民有關的新聞信息,其他版面上也有大量相關報道,并且主動發(fā)揮意見領袖的力量,呼吁人們救濟難民等。除了內容與實事抗日息息相關以外,考慮到受眾的特殊性,《文匯報》在定價與廣告的編排上也有所不同。初創(chuàng)的《文匯報》日出一大張,售價是二分五厘,這比《新聞報》的三分六厘便宜不少。低廉的價格不僅迎合更多受眾的購買能力,也能使《文匯報》走量,賣出更多的報紙。在創(chuàng)刊1個多月之時,《文匯報》將每日出版1張改為2張,再過1個月,改為每日出版兩張半,3個月后改為出版三大張半,幾周后,又改版為四大張。在4個月內,《文匯報》的出版面積和內容擴大了將近4倍,然而價格卻沒有太大幅度的提高。這也是《文匯報》考慮到受眾做出的妥善改變。
而當時的《文匯報》正是考慮到了多種受眾觀,并且秉持“做一張真正為人民的報紙”,才獲得了不小的成就。
二、解放戰(zhàn)爭時期——讀者有話要說
1945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落下帷幕,中國百廢待興,而國民黨與共產黨也在戰(zhàn)火熄滅的中國大地上展開了較量。中國是所有中國人民的家,每個人對自己的家都有權利發(fā)表觀點和意見,抗日戰(zhàn)爭遺留下的問題也使人民群眾想要發(fā)聲,因此這個時刻,受眾想說話、想表達意見的欲望十分強烈。
針對此時的受眾心理,《文匯報》所做出的對策是增加了《讀者的話》這一欄目,欄目主編是柯靈。同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一樣,《文匯報》秉承自由、獨立的精神來引導《讀者的話》,旨在能夠充分接受讀者的意見,能夠將不論男女老少的立場透明地表達出來。在《讀者的話》的刊頭上有一句話:“有話大家來說,有事大家商量,不論男女老少,人人可以投稿。”這讓受眾看到了《文匯報》旨在站在廣大民眾的身邊,是鼓勵人們自由發(fā)言獻策的一份報紙。此外,《讀者的話》的內容通俗易懂,十分適合社會中下層的普通群眾。在《讀者的話》中,讀者可以說出自己想說的,不論是控訴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漢奸與不公,還是揭露社會的丑惡黑暗,抑或反映互相救助的善良之事。讀者真真切切地尋找到了一個能夠傾聽他們聲音的平臺,這是一如《文匯報》這樣的報紙所承擔的社會責任的直觀體現(xiàn)。
在這一時期,受眾并不僅僅滿足于“接受”,他們還需要“發(fā)聲”,將戰(zhàn)后的不滿、生活的要求、對現(xiàn)狀的看法講出來。此時的受眾觀與“孤島”時期已大有不同,而《文匯報》副刊《讀者的話》恰恰給讀者提供了一個信息與觀點交互的平臺。
抗戰(zhàn)結束了,淪陷區(qū)的人們從水深火熱中被救贖,他們以為接下來將會迎來勝利的曙光。然而事與愿違,那些沾滿鮮血的惡徒并沒有得到懲治,反而逍遙快活,國民黨加重稅收,人民又一次處于黑暗之中。此時,人民心中滿是憤恨與不甘,在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下,受眾觀必然是渴望一個言論自由的平臺,即使力量再弱小,也想要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吼出自己的憤怒。
《文匯報》的副刊《讀者的話》一經推出,收到了來自工人、職員、市民、兵士、學生等各界的來信,這從側面反映了《讀者的話》受眾群體之大、之廣。在解放戰(zhàn)爭初期創(chuàng)刊的《讀者的話》,給了讀者一個講話的平臺,揭露當時社會上存在的種種惡行。當時的國民黨政府腐朽無能,對人民動不動就進行毆打、綁架與暗殺,并且千方百計地掩蓋、抵賴和洗刷。對這些罪行加以揭露和譴責,是當時一切進步輿論的一項重要任務,《讀者的話》在這方面可以說是盡了相當大的努力。
時勢造英雄,時勢也將《文匯報》推到了時代的浪口,受眾需要什么,《文匯報》就拿出什么。在當時的情況下,《文匯報》頂住了政治的壓制,在混亂的情勢下仍然堅守初心,秉持自由、公正,構建話語平臺。
三、和平時期——讀者希望讀到權威與專業(yè)
2001年,中共上海市委主管宣傳的主要領導到該報社調研時提出“《文匯報》要面向成熟知識分子”的市場定位,并希望“《文匯報》要率先進入復旦、交大等國內一流高校,要為當代大學生所喜聞樂見”。[3]
可以看出,在經歷了風雨之后的《文匯報》,已經轉型成為一份由中共上海市委直接領導,上海出版,立足長三角,面向全國且具有廣泛影響的大型綜合性日報。
眼下,網絡媒體、移動媒體強勢,報紙屬受眾黏度與受眾人數在下降的媒體;但由國情與特色可知,我們的主流報紙(大報)在可見的將來不會亡。然而,要保持其新鮮的生命力,就要利用好主流大報的優(yōu)勢——權威性。
此時的讀者希望接收到的信息是準確、權威的,只有這個時候,讀者的注意力才不會被紛亂的新媒體給分散。因此,《文匯報》要不斷發(fā)展,將只提供一般信息的文章轉變?yōu)闄嗤?、專業(yè)性的文章,以此來滿足受眾的需求。
四、結語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受眾需求,在傳統(tǒng)媒體被唱衰的今天,媒體競爭日益激烈。如何準確把握受眾的特點、需求,建立明確的受眾定位,并且為之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是傳統(tǒng)媒體當下應該思考的事。從《文匯報》的受眾觀分析中我們能夠看到,順應時代潮流,提供受眾想要的信息,是《文匯報》即使面臨報業(yè)困境也能獨占鰲頭的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
[1] 段宗明.“孤島時期”《文匯報》經營管理研究[J].中國報業(yè),2012(08X):66-68.
[2] 趙盼盼,王正友.《文匯報》的報道特色及傳播效果研究[J].新聞世界,2012(12):154-156.
[3] 劉寶珍.試論《文匯報》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正面宣傳作用[J].鄖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02):81-84.
作者簡介:沈珺(1994—),女,江蘇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媒介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