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
摘要:因?qū)W生的學習基礎不同,即便相同的知識點對于不同的學生理應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筆者根據(jù)學生的學習基礎,將數(shù)學知識點分成“全新的知識概念”、“似懂非懂的知識概念”、“一點即通的知識概念”三大塊,針對不同的知識點教師發(fā)揮不同的作用組織有效教學。何時有效引領,何時果斷介入,何時順勢點撥,筆者將結合教學個案例舉說理。
關鍵字:學習基礎 有效教學 有效引領 果斷介入 順勢點撥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shù)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如何發(fā)揮教師組織、引導、合作的作用,讓學生學得主動、扎實、有效呢?筆者認為學生的基礎不同,對不同的數(shù)學知識掌握程度也各不相同,教師應發(fā)揮不同的作用,促使學生有效學習。
1.全新的知識概念——關鍵在于教師的有效引領。
眾所周知,數(shù)學概念是人類生命實踐活動的智慧結晶,是前人通過辨析比較大量材料、提煉抽取本質(zhì)屬性、歸納概括命名的活動過程而形成的。經(jīng)過簡約化的提煉和符號化的表達,數(shù)學概念就抽象成為一種顯性的符號化知識,這其中好大一部分知識是學生聞所未聞的,作為教師,就需要發(fā)揮主導作用,引領學生以“再創(chuàng)造”的方式親身經(jīng)歷知識概念形成的“數(shù)學化”過程。
如“梯形概念”教學中,當學生得出“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叫梯形”后,教師可做這樣的引導:
教師組織學生觀察三個梯形。
教師:指一指,每個梯形中哪組對邊平行???
學生指。
教師:光說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就叫梯形,還有一組對邊有沒有說到呢?另一組對邊有可能平行有可能不平行呀?
學生:還有一組對邊是不平行的。如果平行了,就成了平行四邊形了。
教師:同學們說得有道理,什么是梯形呢?
學生:有一組對邊平行,一組對邊不平行的四邊形叫梯形。
教師尊重學生的思維成果,板書后故意嘀咕:這么長?。磕懿荒茉俣桃稽c,再概括一點呢?
學生:前面加個“只”,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叫梯形。
教師故意裝不懂:哦,“只”這個字好不好?好在哪里?
學生1:加一個“只”字,就表示一組對邊平行還有一組對邊一定不平行。
學生2:“只”就是強調(diào)了兩組對邊中只能有一組對邊是平行的,另一組對邊一定不能平行,因為如果平行了就成了平行四邊形了。
教師用紅粉筆在黑板上完善梯形概念,加上一個大大的“只”字。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不急不躁,順應學生理解知識點的思維方向,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本真語言表達逐步提升到用規(guī)范語言表述梯形概念的過程得以充分體現(xiàn)。這個過程,既幫助學生形成對梯形概念內(nèi)涵的豐富認識,又幫助學生提升準確、簡練和嚴密的數(shù)學語言表達水平。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關注學生的思維,順勢引導學生有效思維,它帶來的是學生更為深入、實際的思考,更為有效的學習。
2.似懂非懂的知識概念——關鍵在于教師的“果斷介入”。
表面上看學生好像不學就已經(jīng)真的懂了,似乎教師再教學下去也沒必要,實則不然。有句話說得好,叫“該出手時就出手”,在關鍵處,教師應“果斷介入”,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將知識概念學得穩(wěn)固有效。下面筆者就這個觀點例舉幾個個案。
案例:多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不進位筆算乘法。
在學生表述算理時,教師果斷介入,進一步結合乘法含義幫助學生明晰算理:12×3表示什么?然后出示:3+3+3+3+3+3+3+3+3+3+3+3,提問:個位上“2×3”在這個加法算式中表示哪個部分?十位上的“1×3”在這個加法算式中表示哪個部分?要求每個同學在加法算式中圈一圈。出示:
教師提問:你能解釋在筆算時為什么個位上的2要與3相乘,十位上的1也要與3相乘嗎?學生:2×3是求2個3的和,10×3是求10個3的和,當然都要乘以3。學生在明晰算理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必要的算法練習,在一定量練習的基礎上歸納計算方法。學生就不會再出現(xiàn)個位上的數(shù)字乘以3,而忘記將十位上的數(shù)乘以3的事情了。
在教學過程中,面對越是看似簡單的知識,學生自認為越是簡單的知識,教師越不能被表象所迷惑,越要保持頭腦清晰,反問自己:學生是真懂還是一種假象?有什么辦法可以測一測學生是否真正掌握?教師在關鍵處應作怎樣的設計助學生一臂之力?
3.一點即通的知識——關鍵在于教師的順勢點撥。
所謂一點即通的知識,好比學生的在經(jīng)歷學習歷程中離學習目標僅僅是隔著一層窗戶紙了,只要教師的順勢稍稍點撥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案例:有余數(shù)的除法試商
尋找對應的有效生活實例:秤瓜子。(或諸如類似的散裝食品)
布置作業(yè):假日里做一回有心人:觀察商家怎樣秤散裝食品(例如購買兩斤散裝瓜子)(1)他是怎樣將散裝食物放到秤盤上的;(2)是不是一秤就準了?商家是怎樣調(diào)試的?
回課堂討論:
(1)購買兩斤散裝瓜子,需要先將一些瓜子放到秤盤上,你會:A、一粒一粒放到秤盤上;B、用容器裝適量瓜子倒到秤盤上。學生選擇B選項,認為選擇A是太沒效率的行為。
(2)商家是怎樣調(diào)試的?
學生觀察很仔細:商家還會進行瓜子質(zhì)量的調(diào)試,如果多一點點就抓出一點點,如果質(zhì)量不到,再放上一點點。
說到底,教學的關鍵在于我們一線教師如何提高自身的課堂駕馭能力,靈活處理教材,靈活調(diào)整教學方法。引用方張松老師的觀點就是:方法是中性的,選擇是智慧的,任何一種方法是沒有好壞的,關鍵是選擇。什么樣的課選擇什么樣的方法,什么樣的學生選擇什么樣的方法,什么樣的知識點選擇什么樣的方法。
參考文獻:
[1]《新課程標準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
[2]《小學教學設計》2008年11期 ?總第236期
[3]秦和平 劉全祥 看似尋常卻有色——例談教學細節(jié)的優(yōu)化《小學數(shù)學教師》200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