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鳳
摘要:詩歌鑒賞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是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愛國情感,繼承發(fā)揚詩詞文化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教師要精選詩詞,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欣賞方法來品讀詩歌,領悟其藝術真諦,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得到升華,精神得到振奮、滿足和暢快,從而獲得審美的享受。
關鍵詞:高中語文;詩歌鑒賞;策略
在高中語文課教學中,教師如果能較好地指導學生閱讀、欣賞中國的古代詩歌,不僅有助于豐富文化生活,汲取文化精華,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而且可以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和欣賞能力,鼓勵學生啟發(fā)圖強?,F(xiàn)談談我有效指導學生閱讀、欣賞古代詩歌的一點體會。
一、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功利化
受高考指揮棒的影響,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太過于功利化。在詩歌鑒賞教學中,很多教師都是以解題為基礎,給學生講解題的技巧,卻忽視了對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如此導致學生重視語文的工具性,詩歌鑒賞僅僅停留在文字表達以及掌握寫作手法的基礎上。這種教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無法引導學生深度思考,對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造成消極影響。
(二)積累淺薄化
一些語文教師在解讀詩歌的過程中,根據(jù)教材逐字逐句解析,整個詩歌鑒賞支離破碎,失去了整體的美感和意蘊,導致學生無法體會到詩歌中的思想情感。對于語文課堂來說,每一位教師都是情感的溝通者,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是否能夠與文章作者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因此,語文教師要明確自己的角色,在課堂上能夠結合學生的實際特點,采取有效的方式來為學生講解,從而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然而現(xiàn)今很多教師在教學中都過于生硬,僅僅是機械地朗讀文字,沒有進行情感的深入挖掘,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受到影響。
(三)鑒賞模式化
如今在大多數(shù)語文課堂上,詩歌鑒賞教學就是真題講解,教師先講解詞義,再講解結構,最后進行總結。這樣的教學模式,導致本來意境優(yōu)美的詩詞被分解,嚴重影響了學生對詩歌的整體感知。學生對于詩歌的鑒賞僅僅停留在文字表面,對于詩歌中蘊含的豐富情感沒有深入了解,無法提升自身的創(chuàng)造力以及審美能力。
二、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的策略
(一)重視誦讀,把握情感
在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詩歌的誦讀,要充分把握詩詞中蘊含的情感,通過誦讀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韻味。詩歌具有語言美、節(jié)奏美、情感美以及意境美等特點,教師要多層次、多方位地引導學生誦讀詩歌,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詩歌的魅力,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能夠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不僅能夠很快地背誦課文,還能夠不知不覺就理解到其中的含義,增強學生語文學習的語感。因此,教師要重視誦讀方式的多樣性,采取不同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在帶領朗讀時,教師要聲情并茂,以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提升學生的閱讀欲望。教師要利用聽讀、齊讀、品讀等方式來讓學生反復誦讀詩歌,從而掌握其中的情感內(nèi)涵。其次,教師在課前要做好功課,最重要的是不能讀錯字音,或者由于自己的理解不對而導致朗讀的風格不對,良好的韻律能夠帶動學生去體會詩詞中的旋律美以及音韻美。
(二)斟酌詩眼,體悟詩情
在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設計。在詩歌鑒賞中,詩眼是極其重要的,它充分體現(xiàn)了詩歌的整體構思,以及詩人的思想觀點與情感態(tài)度等。詩人在創(chuàng)作中也十分重視字詞的篩選,利用字眼來升華情感,從而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舉個例子,“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句中的“鬧”字,就是該句的詩眼,它將本句中的境界充分展示出來,有效提升了詩詞的意蘊。詩眼一般藏在表現(xiàn)作者思想情感的句子以及字詞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詩歌語言所創(chuàng)造出的形象來進行聯(lián)想,感悟詩歌的靈魂所在,從而準確找到詩眼。通過挖掘詩眼中所隱含的意義,把握詩歌中的意蘊,能夠引導學生融入詩歌意境,提升鑒賞能力。
以杜甫的《登高》教學為例,其詩眼為“悲”字,全詩將悲字貫穿其中,用悲景入手,渲染出寒涼凄苦的情感以及憂國憂民的情懷等。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悲字有一個全面的把握,用心感受作者眼中的悲景,深刻體會詩人心中憂國憂民的情感。
(三)指導學生在欣賞中要善于捕捉形象和領略意境
善于捕捉形象和領略意境,是古典詩詞欣賞中必不可少的兩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捕捉形象包括兩層含義:一是要從詩詞的字里行間抓住人物形象;二是欣賞之后得到的總體形象。意境包括意與境兩個方面,而且是意與境,情與境融合為一,渾然一體的一種藝術境界,它在于能寫真景物、真感情,在于藝術形象的鮮明生動,境界的傳神、感人。因此,教師應指導學生在詩歌欣賞中要善于捕捉形象和領略意境,調(diào)動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和生活體驗,借助想象、聯(lián)想,品味詩情畫意,體味作者抒發(fā)的思想、情感,思考詩中暗示(或啟迪)讀者的東西,甚至再觀詩中形象,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
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边@首詩的最后兩句,“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表示了作者歸隱的意愿,其中固然不無躲避現(xiàn)實的消極思想,也有潔身自好的一面。
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首民歌的前四句歌唱敕勒族的生活環(huán)境,雄偉的陰山山脈,藍天下無邊無際延伸開去的大草原,遼闊的天宇籠罩著整個草原。后面三句寫敕勒族人民的勞動生活,茫茫的大草原,大草原上到處都可以看見牛和羊。意味著敕勒族人民辛勤的勞動,彪悍的性格,肥壯的牛羊。沒有描寫,沒有贊美,只是幾句樸素的白描,已能令人想見大草原的開闊景象,草原人民的生活場景。
(四)指導學生欣賞詩歌作品的藝術特色
優(yōu)秀的詩歌作品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是因為詩人在藝術上嘔心瀝血、匠心獨運的結晶,凝集著詩人的審美趣味和審美理想。因而我們在欣賞任何一篇詩歌作品,都要仔細品味它的藝術特色。
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有兩句千古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币怎r明的畫面、強烈的對比,把統(tǒng)治階級的窮兇極欲與勞動人民的困苦死難凸現(xiàn)在讀者面前,對封建社會的黑暗與不平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使人觸目驚心。
總之,在詩歌鑒賞教學中,欣賞者的目的和欣賞對象的特點,直接影響著欣賞的效果。面對如此豐富而復雜的詩歌作品,需要根據(jù)一定的欣賞目的,運用不同的欣賞方法,反復體驗,細心品味,領悟其藝術真諦,思想感情得到升華,精神上自然而然會感到振奮、滿足和暢快,從而獲得審美的享受。
參考文獻
[1]劉玉芹.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心得[J].學周刊,2015(8):15-16.
[2]楊振春.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J].學周刊,2015(1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