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短文兩篇》為教學案例,闡述初中語文學科文言文教學過程中確定教學內容的要求和方法,以文言文文本內容和思想主題,所在單元目標和編者意圖,學情預判等為設計依據(jù),從“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審美的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的傳承與理解”四方面的核心素養(yǎng)內涵來確定文言文教學內容。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初中文言文;《短文兩篇》
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所選編的文言文篇目都是歷代經(jīng)典名篇,學習它們既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增強學生的文化積淀,還能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下文將以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短文兩篇》為例,探究基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文言文教學內容確定的路徑所在。
一、文言文教學內容確定的應有之義
文言文正確且合理的教學實踐應該是追求“文”“言”兩相融合。王榮生認為,文言文教學起于“文言”,以有實用功能的“文章”和錘煉語言、考究章法的“文學”作為途徑,最終反思與傳承“文化”。黃厚江指出,文言文教學的內容應該包括四個方面: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學”,四是“文化”。二人都認同文言文教學實踐要涉及以上四方面,且這四方面不是單獨割裂教學,而是融合教學,最終達成四者統(tǒng)一。
重視“文言”,即是在鍛煉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的能力;重視“文章”,即是在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的能力;重視“文學”,即是在培養(yǎng)學生“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的能力;重視“文化”,即是在發(fā)展學生“文化傳承與理解”的能力。因此,立足于初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四方面內涵,是文言文教學內容確定的應有之義。
二、《短文兩篇》教學內容確定的設計依據(jù)
(一)分析文本內容和思想主旨
《短文兩篇》由唐代劉禹錫所作的《陋室銘》和宋代周敦頤所作的《愛蓮說》構成。《陋室銘》這篇“銘”通過對陋室環(huán)境、交往對象、日常生活的描繪,表明“陋室”不陋,表達了作者甘于淡泊、不為物役、高潔傲岸的高尚情操?!稅凵徴f》這篇“說”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歌頌了蓮出淤泥而不染,堅貞高潔的品格,表現(xiàn)作者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高潔人格。
兩篇文章在主旨表達上含蓄深沉,皆運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達,意境雋永,韻味深長。兩篇文章還涉及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些固有審美取向,如“陋室之樂”的優(yōu)良美德,蓮、菊、牡丹的文化象征含義。
(二)了解單元目標和編者意圖
教材編寫者在單元導語中提出,本單元所選文章可以陶冶情操,凈化心靈,文中的人物蘊含著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修身正己”,呼喚中華美德。編者希望學生通過學習,了解古今仁人志士的嘉言懿德,從而向榜樣學習,在他們身上汲取精神營養(yǎng),樹立自身人生標桿,加強個人修養(yǎng)和行為規(guī)范,追求道德修養(yǎng)的更高境界。
(三)預判學情
從語言和思維的角度看,七年級的學生對于文言文有所接觸,但對篇章概念、文本旨意等理解較為淺表,文言語感的培養(yǎng)和重點詞匯的積累仍處于起步階段,雖已擁有一定的文言文學習基礎,但理性、深刻的認識不足。
從審美和文化的角度看,七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對中國古代史有基本認識,對歷史文人有著濃厚的了解興趣。從歷史的角度切入教學,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四)制定目標
結合以上分析,為《陋室銘》制定如下的教學目標:一是積累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如“馨”“鴻儒”“形”等;掌握特殊的文言句式,如賓語前置句“何陋之有”等。二是了解劉禹錫其人及創(chuàng)作背景。三是品析文中經(jīng)典名句,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四是感悟、學習作者安貧樂道、高潔傲岸的道德情操。
為《愛蓮說》制定如下的教學目標:一是積累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如“濯”“蔓”“鮮”等。二是了解周敦頤其人及創(chuàng)作背景。三是理解文章主旨,結合蓮、菊、牡丹的象征意義,體會托物言志和襯托的寫作手法。四是感悟、學習作者潔身自好的高尚品德。
三、《短文兩篇》教學內容確定的結果呈現(xiàn)
(一)語言的建構與運用
引導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語言,要從整體感知語言開始??梢躁P注文章中用詞、句式、語氣等方面的不同之處,從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語言節(jié)奏和韻律,進一步體會作者獨特的語言特色。
引導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語言,要深入文本去品味語言,帶領學生在語言文字間來來回回地欣賞,從而使學生體會到作者是如何運用語辭來表達人生之志。
引導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語言,要在講解的同時輔之以合理的語言訓練,鍛煉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二)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
語言文字的背后是思維的體現(xiàn)。教師要在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文語言的基礎上,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既提升發(fā)散思維,又提升聚合思維。例如在《愛蓮說》教學設計中,可以讓學生交流詩詞中的蓮花,讓學生在回憶古詩詞的同時,強化對“蓮文化”的認識。
(三)審美的鑒賞與創(chuàng)造
在學習語言和思維的基礎上,教師有責任幫助學生提升鑒賞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能力,幫助學生擁有自己的審美體驗,讓文言文展現(xiàn)其魅力,感染學生的內心。比如在《愛蓮說》一文的教學中,可以通過口頭表述“聯(lián)想畫中的色彩”這一活動,來調動學生對“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等語句的審美想象力。
(四)文化的傳承與理解
在文言文教學中融入中華民族文化教育是教學實踐的最后一步,起到深化課堂的重要作用。在《陋室銘》的教學過程中介紹創(chuàng)作背景十分有必要,教師可以展示劉禹錫所寫對聯(lián)“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焙汀按沽嗲嘟?,人在歷陽心在京?!辈⒅v述劉禹錫被策知州捉弄的故事,讓學生對劉禹錫寫作《陋室銘》有更為全面的認識,感受到其才氣和性格。
結 語
初中文言文教學始終要以培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目的。要提高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yǎng),增強學生對本民族古代語言的認識,提高民族文化自豪感。要提高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的能力,提升學生品析文章結構思路、主題思想、人物形象等的能力。教師應充分考慮文言文文本內容和思想主題,所在單元目標和編者意圖,以及當前學情,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讓文言文教學真正實現(xiàn)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榮生,童志斌.文言文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4-7.
[2]鄭詩鑾.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策略探析[J].考試周刊,2021(40):73-74.
作者介紹:宋莉娜,女,教育碩士,浙江省紹興市建功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