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敢
懷著喜悅和敬仰的心情拜讀了熊紅久發(fā)在《綠洲》上的一組散文新作(《綠洲》2019年第6期),如同一股春風掃盡宅家多日郁悶的心情,急躁焦慮近乎絕望的心境得以超然的撫慰與清涼,這就是文學的力量,它點燃人們心中的燈盞,予人以溫暖。
這組散文包括《煙火人間》《往事》《上海支青》《青浦二題》《夜宿安龍堡》五個部分,我十分欣賞前三部分的作品,這些回望故鄉(xiāng)、回望往事的文字里有永遠揮之不去的鄉(xiāng)愁,有心在高原又心憂天下的高貴頭顱,彰顯出作家浩大的悲憫情懷,具有思想的穿透力與歷史的縱深感。
事實上,《煙火人間》《往事》《上海支青》都是紀實性的散文,都是作者親歷見證的人和事,用時尚說法屬于非虛構寫作。對于散文題材紀實性的問題歷來有爭議,至今沒達成共識。有人認為散文只能寫真人真事,絕對不允許虛構,有人認為散文只能大實小虛,有人認為散文完全可以像小說一樣虛構。我認同散文可以虛構的說法,散文中的人、事、物、景,未必是生活中實有卻是生活中會有的,只要符合藝術的真實就行了,畢竟散文是文學家族中重要的一員(五四后文學體裁劃分為詩歌、散文、小說、戲?。膶W是表現(xiàn)與再現(xiàn)的統(tǒng)一,有何理由不允許散文虛構呢?篇幅所限,于此不展開論述。感興趣者,可參閱掘文《論散文題材的現(xiàn)代性》(《理論與創(chuàng)作》2000年第四期)。
我認為,《煙火人間》《往事》《上海支青》可以當作小說來讀,或者叫小說化散文,這與汪曾祺新時期以來的《受戒》《大淖記事》等異曲同工,一脈相承。而且這些作品,延續(xù)了五四以來蕭紅回憶美學的審美風范,卓然獨立,令人稱羨。在縹緲浮躁的當下,這些作品始終流淌著一股真摯溫馨的情感,表達出對雄渾天山的仰望和對蒼茫大地的感恩,追求的是一種超然淡泊的人生境界。
《煙火人間》是一篇跨文體的大散文,有故事情節(jié)、人物刻劃等小說的元素,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才情和達觀豁達、幽默風趣的性格特征。生病本來使人感到痛苦沉重恐懼,但在作者筆下卻是那么輕松活潑、妙趣橫生。他把初病時的感覺、手術的過程、術后友人探視的場景等寫得真切細膩,栩栩如生。畢竟出生于兵團,成長于英雄主義流行的年代,他把服藥滴液后胸腔的種種感覺想象為兩軍交戰(zhàn)的戰(zhàn)場,充滿諧趣。術前必須由家屬簽字而患者不能自簽,在作者看來是“不平等條約”,“很顯然,自己的生命,在最關鍵的時刻,已經(jīng)身不由己了。”作者由此而聯(lián)想到晚清許多不平等的條約,這樣由實而虛的感嘆就具有思辨的色彩。
手術時,作者的思緒穿插閃回,隔著茫茫的歲月,塵封的往事漸漸浮現(xiàn)于眼前。他想起父親同齡住院病故,想起自己十四歲時“提著柳筐,給父親送飯的畫面”,途中因貪玩誤時抄近道陷入泥潭,“男孩一只手提著柳條筐子,一只手拎著兩只泥鞋。朝著不遠的醫(yī)院飛奔”。“父親望著這個泥猴,一言不發(fā),手不停地摩挲著他的頭”。這兩幅畫面交織疊加,形成強烈的審美反差,把小孩調皮頑冥的天性刻劃得入木三分,父親寬厚仁慈的形象也呼之欲出,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不知愁之味的少年,渾然不覺父親已經(jīng)病危,吃了雞肉之后竟然說:“其實,父親病著,也沒什么不好?!泵孔x到此,我就潸然淚下。透過父親的形象,讓人對墾荒戍邊的“兵一代”人悲壯的人生肅然起敬。
這篇散文處處充滿智慧和幽默感,閱讀時令人非常暢快愉悅。作者問誰主刀,麻醉師說:“你放心,我們都是根據(jù)病人的人品,來安排醫(yī)生的,像你這么優(yōu)秀品質的人,安排的都是優(yōu)秀的醫(yī)生。”就連術后打屁,作者都寫得跌宕起伏,搖曳多姿,令人捧腹。那鮮活靈動的語言,左右逢源,功力深厚,令人嘆為觀止。
文章最后的部分,寫友人的探視,把作品幽默風趣的審美品格推向高潮。先是閆平“對我大加贊賞,說得病的時間選的好。在初夏,陽光明媚,氣候宜人的時節(jié)”。緊接著,薩朗補充說:“我病的部分也很講究,一個小膽囊,身體微不足道的小部件,割了就割了?!边@樣的對話簡直就是演相聲,而那原汁原味的豁達幽默與生俱來,是骨子里透出來的。這恐怕也只有新疆人才具有的天賦。
此外,哈薩克婦女插話時的感嘆,引出重大的醫(yī)療問題。她說:“看病太貴了,我們一個馬的錢都不夠,每天一個針打,就是一個羊的錢?!边@極具個性化和地域文化特色的語言,力透紙背,發(fā)人深省,充滿無奈。的確,看病難,看不起病在今天已成為當今社會重大的社會問題。
作為一個過來人,對《舊事》所描寫的人和事非常熟悉,至今依然記憶猶新。在精神和物質雙重匱乏的上世紀七十年代,連環(huán)畫是那個時代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它構成了我們兒時生活全部的歡樂。正如作者所指出的那樣,它“成為我們的示范,也成為基本價值觀的締造者和引路人”。我向來認為,作家不一定要寫大部頭,不一定要選擇重大題材。關鍵是透過事物現(xiàn)象把握本質,揭示出特定時代的歷史內涵,關鍵是從碎片化的往事和細小的事物中發(fā)掘生活的詩意,表達出自己獨特的感悟體驗。選擇凡人小事,只要開掘深,也能寫出具有歷史內涵、人性深度和藝術魅力的好作品。熊紅久是一位有歷史眼光、有擔當、善于獨立思考的嚴肅作家。他通過對兒時連環(huán)畫、錄音機和乒乓球的追憶,寫出了生活困頓、苦澀年華的時代悲歌,可謂以小見大,以一朵生活的浪花來映照時代的洪波巨流。
我們知道,每一個人都不是孤立的。每一個時代都是由一個個人所組成的?!杜f事》中由一幅幅剪影連綴而成的往昔生活畫面,使我們分明地感受到那個特定時代的生命折光和人性光輝。尤其是經(jīng)過時間的沉淀,那些苦澀舊事變得溫馨久遠而令人懷想,從而成為人們巨大的精神財富。
熊紅久有深厚的學養(yǎng)和過人識見。和他在一起,常常談笑風生,妙語連珠,語出驚人。畢竟是詩人出身,他的散文具有濃郁的詩意美,可謂靈光四射,才氣逼人。
特別值得稱道的是《上海支青》,這是一篇文學性、史料性和學術性兼具的好散文。作者寫兒時困境下對大上海的艷羨、憧憬、渴望,秉持實錄的春秋筆法,不虛美,不隱惡,真實地還原了那特定時代的生活場景,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娓娓道來的陳年往事,如同打開封壇老酒,綿長馥郁的芳香撲面而來??芍^生活實感強,革命情思美,充滿正能量。
對于兵團的“兵二代”來說,“上海成為了一個無法言說的意境”,上海支青“成為那個時代兵團風尚的引領者”,“在新疆,從來沒有一個省市能像上海那樣,改變著人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仰望和身不由己的傾慕”,“是上海支青,改變了我們這一代兵團人的知識結構和生活趨向”,上海支青“用自己不可逆轉的青春,刷亮了那個年代的孤寂和荒涼”。如此之高的評價,論從史出,發(fā)自肺腑,振聾發(fā)聵。我不知道當年的上海支青讀到這篇文章時作何感想。顯而易見,這是對上海支青最崇高的青春禮贊和生命頌歌,這也是對知青一代人的歷史評價。應該說,這篇散文充滿激情,回憶里有深沉的思考,在真實還原接近本體中有深刻的反思,所作出的評價中肯客觀,富于學理性、學術性,令人信服,經(jīng)得起時間的檢驗。這種充滿激情與哲思的散文,在當下文壇可謂鳳毛麟角,這并非是一般的作家能寫出來的。
《青浦二題》空靈飄逸,詩意盎然,寫出作者對蛙鳴對水獨特的感悟。作者認為,“蛙鳴屬于鄉(xiāng)村”,“屬于童年不絕如縷的歌謠。當然,也是被城市溺亡的鄉(xiāng)音”,這些充滿智慧的語言,擲地有聲。江南水鄉(xiāng)的人,恐怕無法理解新疆人對水獨特深厚的感情?!靶陆耍瑥膬刃纳钐?,對水是充滿敬意的”,因為新疆的大部分地方都嚴重缺水,可謂滴水貴如油。
不難看出,《夜宿安龍堡》是應命的行吟之作,在此按下不表。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場。那是他夢開始的地方,那是他人生的出發(fā)地,也是他生命最后的歸宿。新疆兵團那個承載了熊紅久童年記憶至今還與他共同成長的地方,與他有一種割舍不斷的情緣,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安排。真希望有朝一日,他能寫出一部兵團兩代人的生命史詩,以告慰先輩,警策后人。這是一種使命,更是一種責任。
我堅信,并充滿期待。
責任編輯 王 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