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冬梅
故事是小朋友最喜歡的一種文學(xué)形式,講故事是向幼兒傳遞知識、進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方法,在家庭教育與學(xué)校教育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幼兒的發(fā)展意義重大。它能在豐富幼兒經(jīng)驗知識的同時促進孩子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如語言表達能力、想象力、思維力等,幼兒園老師和家長在給孩子講故事時注意以下幾個小技巧,可以提高自己講故事的效果。
1. 發(fā)聲準(zhǔn)備——腹式呼吸
美妙的聲音來自正確的呼吸,氣息短,做姿不正確會造成緊張。坐如鐘,頭背一線,雙腳自然垂直,深呼吸時要深,不要聳肩。呼吸,要有一定的呼吸儲量,要口鼻共同呼吸。呼吸要深,要用丹田呼吸,將兩肋打開,小腹收緊,肚皮始終是硬的,這就是氣息支撐。不要管自然條件多么困難,也要求播音主持把氣沉下去。胸腔共鳴能產(chǎn)生磁性的聲音。
2.音量的控制、重音和停頓
在跟孩子講故事時要根據(jù)場地的條件、觀眾的多少及距離觀眾的遠近來調(diào)節(jié)、控制自己的音量,使之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讓觀眾聽得見并且起來不吵、不炸、不費勁。使用話筒要注意呼吸、遠近、不炸麥。
講故事時,要根據(jù)故事內(nèi)容注意使用重音和停頓,為了顯得生動、突出故事重點,就要使用重音,如句子“明天我和你一起坐車去長城”,大家可以試試在不同字上加重音就會會有不一樣的意思表達。另外,重音的實質(zhì)是增加音強和音長,不一定都要大聲讀,有時反而要輕讀。如“暖和的春來了”中的“來”就要重 音輕讀,并適當(dāng)延長讀音,以表達人們對春天到來的欣喜之情。故事《白雪公主》中有這么一段:王后聽說白雪公主還活著,氣得只咬牙齒:“哼,誰比我美麗,我就害死誰!”在讀王后的話時,應(yīng)該在“我”后面作強調(diào)停頓,并插入急吸氣,吐粗氣,表現(xiàn)王后氣急敗壞。毒辣兇狠的形象。再如故事《猴子撈月亮》中“像“糟了,糟了,月亮掉到井里了”。就可以不停歇來表現(xiàn)情勢緊迫?!?/p>
故事講到關(guān)鍵的地方,可以停頓下來,在適當(dāng)?shù)臅r候,要設(shè)置一些提問,或者賣一下關(guān)子,故意提起小朋友的胃口,啟發(fā)幼兒思考,再次引起小朋友的興趣,讓他們重新集中注意力來聽老師講故事;另外還有,在故事的開始和結(jié)束部分要有特殊的語言來提示小朋友故事開始了或者結(jié)束了,引領(lǐng)小朋友的情緒從開始到結(jié)束有一個完整的起始過程。
3. 聲音的高低起伏
人們在說話時,聲帶拉緊,聲音則高;聲帶放松,聲音則低。聲音高時,顯得響亮清脆,在情緒上能給人以明亮、愉快、興奮和振作的感覺;聲音低時,顯得幽暗,沉悶,在情緒上就會給人帶來壓抑、深沉、哀痛和負重的感覺。利用聲音的這種特有的作用,就可以表達出作品中的各種思想感情。除非特殊需要,否則切忌拿腔拿調(diào)。
4. 速度與節(jié)奏
對幼兒講故事時的語速的指導(dǎo),首先要確定好基本速度。太慢便很難講出生動感人的效果。其次要注意根據(jù)情節(jié)變化而變化。如講到重要的地方時、老人講話時、承認錯誤時、從遠處喊人時、慢性子人說話時、弱者在強者面前說話時,語速 應(yīng)稍慢,講到高潮時、情態(tài)緊迫時語速應(yīng)稍快。
講故事切記一氣呵成。講故事好像交談一樣,是一個互相交流及分享的過程,老師要留意幼兒的反應(yīng),何時停頓、發(fā)問、總結(jié)均十分重要。幼兒注意以無意注意為主,他們不能自主地把注意力長時間集中在老師的身上。所以他們在停故事的時候,聽著聽著就開小差了,另外他們的思維不可能像成人那樣轉(zhuǎn)的快,往往我們用我們的速度講述故事,他們卻不可能把故事的內(nèi)容全部聽懂,所以我們在講述故事的時候需要把一些重要的、精彩的部分進行重復(fù),孩子們喜歡這種重復(fù),他們不會對這種重復(fù)感到厭煩,相反他們在重復(fù)聽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記住了這部分的內(nèi)容。
5. 氣息的運用
氣息,是指生活中人的呼吸,平時沒人注意。而在講故事時氣息的運用卻是一種重要的手段。它的技巧就包括二十多種,比如:倒吸氣表現(xiàn)尷尬,急促的呼吸表現(xiàn)生氣……氣息的運用在語言藝術(shù)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孤立的運用它是不行的,它較多的運用在刻畫人物形象上。把氣息同聲音、語言、思想、感情緊密地結(jié)合在一起,才能真正發(fā)揮出作用。
6. 眼神的運用
眼睛是心靈的窗口,眼神也是個人魅力最好的釋放窗口。演繹者的眼神在運用上有幾個基本原則:
(1)注意力要集中,只有集中注意力,你的眼神才集中,眼睛才有神。
(2)交替運用全接觸和點接觸,所謂全接觸是指用目光掃視每個聽眾,所謂點接觸是指和重點的聽眾做眼神交流。
(3)不要把視線一直集中在某個角落或某人身上。
(4)避免向上、向下或不看聽眾,你的目光要80%聚焦在聽眾
(5)切忌一直盯著講稿、書本。
7.對故事進行分析二次加工
在不改變故事原有情節(jié)的基礎(chǔ)上,圍繞故事的中心把故事的內(nèi)容進行刪減或者通過情節(jié)的潤色來豐富故事內(nèi)容,把表現(xiàn)故事的語言進行美化,加上小朋友愛聽,又能聽得懂的語言來更生動地表現(xiàn)故事情節(jié)。如有些故事中人名、地名太多,特別是一些外國的人名、地名,孩子聽起來容易搞亂,也記不住。講述時,可以把不必要的人名、地名去掉或變換一下;如講到兄弟三人的時候,就用“老大、老二、老三”或“大哥、二哥、三弟”,這樣一聽就清楚了。
另外,在不改變故事原有情節(jié)的基礎(chǔ)上,把故事的細節(jié)進行擴充,把表現(xiàn)故事的語言進行美化,加上小朋友愛聽,又能聽得懂的語言來更生動的表現(xiàn)故事情節(jié)。尤其是從小朋友的特點出發(fā),使用一些重復(fù)、象聲詞等方法來配合小朋友的胃口,是故事更充滿童稚性。可以把一些平鋪的敘述改編成人物的活動和對話。例如:小花狗看見小青蛙,叫她一塊兒出去,小青蛙不肯上岸,要到泥里去睡覺。不如改成:小花狗看見小青蛙就喊:“小青蛙,小青蛙!”小青蛙把頭從水里伸出來:“什么事呀?”“小青蛙,這么冷的天,別在水里游泳了,上來跟我一塊兒玩吧!”小青蛙一聽,呱呱呱地笑起來:“小花狗,我不是在游泳,我是要到泥里睡覺呢,明年春天再見吧!”
8.不斷學(xué)習(xí)、借鑒,提高講故事能力
要想繪聲繪色地講好每一個故事,并能吸引孩子,對孩子起到練好的教育作用,需要多學(xué)、多聽、多讀、多練,熟練掌握故事的藝術(shù)處理方法的。比如,可以借助喜馬拉雅、云聽、荔枝、貓耳、配音秀等APP,多聽別人講,多練習(xí),提高自己講故事的能力。
總之,要像繪聲繪色地講好每一個故事,吸引孩子,對孩子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是需要多學(xué)多練的,只有熟練掌握講故事的技巧,才能講出孩子們愛聽的故事,帶給孩子藝術(shù)享受,為孩子們打開認識世界的門。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yún)^(qū)第一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