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蘭
摘要:語文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基礎課程,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有助于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教師在小學語文授課過程中,使用的教學方法越科學合理,學生接收知識內容的效率會越高,各方面的能力會越強。課堂提問作為師生互動的重要方式,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有積極作用,有效的問題會啟發(fā)學生的思維,促使其碰撞出靈感的火花。因而,教師要重視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不斷提升語文綜合素養(yǎng)。本文對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開展提問教學進行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課堂提問;優(yōu)化策略
在當前的教學環(huán)境中,學講互動的教學模式已經(jīng)成為教師新的教學手段之一。在學講過程中,學生能夠成為教學的主體,對自己的學習形成一定的管理作用。同時,在此過程中,由于小學生自身能力的不足,在對學習內容進行了解時,通常只能夠了解到表層的含義,從而影響了自身的學習效果。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適當?shù)貪B透提問教學,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分析,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當前小學語文教學提問中存在的問題
(一)提問缺乏目標性
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也開始注意到問題教學的重要性以及有效性,也會適當?shù)貫閷W生提出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但是,當提出問題之后,教師卻沒有給予學生充分的自我思考時間,使得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只能夠停留在表面,缺乏一定的目標性以及落實性,從而影響了教學的效率。
(二)提問缺乏答案性
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提問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在結合這一教學手段開展教學時,都會存在忽視學生答案的情況。當其提出問題后,針對于學生回答思路的準確性并不關心,甚至會對學生形成忽視,從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
(三)提問缺乏靈活性
在傳統(tǒng)的提問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都會存在一定的禁錮性,只會結合自己的理解以及教學輔助材料進行提問,引導學生回答一些能夠直接找到正確答案的問題,使得學生的理解受到限制,從而影響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以及其自身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二、小學語文課堂提問優(yōu)化的相關策略
(一)注重問題與教學內容之間的緊密性
在小學語文教學階段,語文教材是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的主要依據(jù)。因為小學生的能力有限,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盡量應用有限的素材拓展教學的效果,以此在不增加學生學習壓力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在進行課堂提問的過程中,教師也應該注意問題與教材之間的緊密性,不要提出一些與教學內容無關的問題,影響學生的學習思維,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質量。
(二)注重問題與教學時間之間的合理性
在當前的小學教學過程中,大部分學校所采用的課時時間限制都是45分鐘。對于小學教師來說,在教學的過程中,其不僅要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了解掌握,同時也要對學生的紀律進行管理,所以能夠應用到教學提問的時間十分有限。因此,在正式開展教學活動之前,教師一定要進行詳細的課程備案,全面考慮教學的情況,在合理的地方引入教學問題,以此對學生形成引導,在有限的時間內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比如,當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一篇新課文之前,可以鼓勵學生進行預習工作。在正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融合提問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其能夠回憶起教學的內容,從而提升教學的效率;再比如,當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寫作時,可以融合提問的形式幫助學生完善寫作的大綱,以此降低學生的寫作難度,從而提升寫作的質量。
(三)注重問題與學生主體之間的關聯(lián)性
在教學提問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能夠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同時也能夠調動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以及學習興趣。但是,在引導學生進行問題回答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重學生自身的主體性,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以及空間,保證學生能夠找出自己的答案。此外,在進行提問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盡量給予學生表達的機會,不要只關注學習成績較高的學生,而是應該一視同仁,盡量保證每一名學生都有闡釋的機會,即使這堂課沒參與上,在下一堂課也應該對其進行提問,以此保證學生自身的學習熱情。
(四)注重問題自身所能夠形成的拓展性
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不同。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除了古詩詞填空以及一些選擇題之外,其他的問題并沒有一個限定的答案。俗話說,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會形成一千個哈姆雷特,在不同的角度上,所有的答案都有自己的道理,也都是“正確”的。因此,在結合問題教學法引導學生開展語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就應該注意到這一點,尊重學生的回答,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以及發(fā)散性思維。此外,在進行提問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適當?shù)靥岢鲆恍┚哂型卣剐缘膯栴},以此加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同時也能夠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五)注重問題自身所能夠體現(xiàn)的層次性
在小學教學階段,由于教學環(huán)境的影響,不同的學生之間會形成較大的能力差異以及思維差異。因此,在提問的過程中,教師就應該結合學生自身的能力對問題的難度進行調整,保證學生自身的學習熱情以及學習信心,從而能夠有效提升整體的教學效率。
比如,當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爸爸的花兒落了》時,針對于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如“爸爸最終去哪兒了?”“‘我’在得知爸爸的消息后,有什么樣的反映”等能夠直接在文章中找到答案的問題;針對于能力一般的學生,教師可以鼓勵其對文章內容進行復述,并在脫離教材的基礎上回答出教師的問題;針對于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則可以適當提升問題的難度以及拓展性,比如“從文章中你能夠形成什么樣的感悟”以及“作者在寫作過程中有什么樣的心理活動”,等等,以此推動學生綜合素養(yǎng)發(fā)展。
三、結論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開展教學提問的目的并不只是幫助教師對學生進行合理化地管理,使得學生能夠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同時,在提問的過程中,教師也能夠對學生形成一定的引導以及指導,使得學生能夠深入地對教學的內容進行分析,提升自身的自主學習意識以及學習質量,推動自身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應該注重融合多樣化的提問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有效推動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孔令山.談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優(yōu)化方法[J].學周刊,2018(29):92-93.
涼山州越西縣大花鄉(xiāng)武警春蕾希望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