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梅
摘要:在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中,由于教師的意識落后導致語文課堂的提問有諸多弊端?,F(xiàn)代課堂呼喚學生自己提問。但學生提問能力欠缺,需要教師從多方面去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
關鍵詞:學生提問;替換法;對比法;聯(lián)系
一、傳統(tǒng)語文課堂中的“提問”狀況
在語文課堂中運用提問的手段來分析課文始于建國初期,較之于私塾的“注入式”教學無疑是一種巨大的進步,但已不太適應當今這個學習型社會了。在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中,老師怕課堂“亂”、節(jié)外生枝、和干擾教學進程,追求嚴謹和有序的教學氛圍,往往采取單向灌輸的方式。在有的“啟發(fā)式”教學過程中,提問盲目性和隨意性較大;有的答案就在問題之中,缺少啟發(fā)性;有的提問零散,缺少有序性;有的問題毫無價值,如“是不是”“對不對”,讓學生的思維得不到訓練;有的提問繁瑣,事無巨細從頭問到尾。傳統(tǒng)語文課堂中的提問有個顯著特征,就是老師問學生被動答,這與“新課標”倡導的師生對話和互動是有差距的。
二、傳統(tǒng)語文課堂中“提問”弊端的成因
1.教師觀念與能力的制約
有的教師低估、漠視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忽視、壓制學生的獨立要求,每篇課文從頭到尾面面俱到地問,枝枝節(jié)節(jié)地隨文爬行,結果導致學生不斷喪失獨立性。有的教師還不能真正走下講臺,與學生對話。潛意識里課堂是自己的,在課堂上有絕對的權威,教學步驟得按自己的思路走,問題設計、回答時長和節(jié)奏由教師控制。這樣的課堂不是學生的,學生喪失了更多的提問權,不敢大膽質疑,好奇心和求知欲容易受挫。
2.學生自尊心與能力的不協(xié)統(tǒng)
當課堂對話氛圍未真正形成的時候,自尊很強的中學生最怕遭到同學的白眼甚至譏笑,不愿意在課堂提問。同時,中學生的提問能力還欠缺。學生們習慣了過去老師提問自己回答的學習方式,“卷入”意愿和程度不夠,懶得提問;學生能力、心智水平滿足于淺層閱讀,提不出問題,或者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
三、學生提問對語文教學的意義
首先,學生提問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處于師講生聽狀態(tài)下的學生的思維活動更多的是記憶性思維,學生提問則可以充分激發(fā)出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其次,學生提問最能體現(xiàn)素質教育的要求。學生只有主動積極的思考,才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受到美文的情感熏陶,獲得獨到的情感體驗。再次,學生提問能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只有經過自己主動的探索,經過自我閱讀的思考,才能撥開人云亦云的迷霧,發(fā)現(xiàn)不為人知的新的問題,激發(fā)興趣,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最后,學生提問是一種深層次的學習。學生只有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大腦皮層處于亢奮狀態(tài),深入鉆研、積極思維,在頭腦中產生疑問、深化理解,進而提升自讀質量。
四、現(xiàn)代語文課堂如何引導學生提問
1.替換標題,從標題的含義和作用角度提問
比如《走一步,再走一步》這個標題一語雙關,既指“我”在父親鼓勵下走一步再走一步地爬下懸崖,也指人生道路上,面對困難,要化大為小,堅持不懈。但學生不深入思考是體味不出其妙處的。這時可先讓學生給本文換一個題目,學生有不同的說法:A、脫險B、八歲的記憶C、相信自己……然后再引導學生:這些標題中哪個題目更好?原標題究竟有哪些含義?在引導學生提問的初期,老師不妨用這種示范提問方式。學生在掌握了這種方法后,在學《孤獨之旅》時,也就自然而然的用了此方法,問:為什么用《孤獨之旅》做標題?用《放鴨記》好不好?
2.替換詞語,從詞語的含義角度提問
優(yōu)秀文章具有高度的思想性,給讀者以做人的啟迪,遣辭造句的準確性和生動性幾乎可達到無可替代的地步。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父親買橘子的場面:“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學生能籠統(tǒng)地感覺到父親對“我”的關愛,而對胖胖的父親經歷了太多坎坷,仍要周到入微地關心兒子這一點卻體會不深,如果我們將句中的“攀”換成“抓”“扶”,把“縮”換成“提”,行不行?為什么?老師示范性提問既可以讓學生深入文本進行詞語的品味,也能讓學生在后面學習中有意識的對某些詞語進行替換、比較,從而達到自己提問并解決問題的目的。還可以引導學生從詞義的輕重、范圍、褒貶、搭配等角度進行揣摩,并注意“詞不離句”的原則。學生掌握了這種方法后,在學《孔乙己》時,于是提問了:“便排出九文大錢” 中的“排”字可以換為“掏”“摸”“拿”等詞嗎?這個“排”字寫出了孔乙己怎樣的心理?學生在學習詩詞時,更能體會古人煉字的精妙,受到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
3.聯(lián)系上下文,從句子的含義和作用角度提問
比如《最后一課》中的“可憐的人!”這個感嘆句獨立成段,顯得很醒目,而學生通常會忽略掉這言簡意賅的四個字。這時可引導學生從文章的關鍵句提問。這些關鍵句通常是在文首的總領句、文末的總結句、文中的過渡句,或者是獨立成段的句子、用了修辭手法的句子、描寫句和議論句等。于是學生除了找出了“可憐的人!”這個句子進行提問,還找出了對韓麥爾先生進行外貌描述的句子提問:“韓麥爾先生今天為什么這樣穿戴?”找出了上習字課時感覺字帖像許多面小國旗的句子提問:“這個比喻有什么用?”還找出了宣布散學時韓麥爾先生的動作描寫以及獨立成段的“法蘭西萬歲”等句子進行提問。這些提問可以加深學生的理解和體驗,讓學生真切地感受愛國主義。
4.對比寫作特點,從寫法角度提問
把文章前后相關的某些內容進行對比研究,分析異同,從而發(fā)現(xiàn)作者構思的和用意。這種方法能促進學生對事物進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分析與演繹,歸納總結,達到對事物的規(guī)律性認識。比如《故鄉(xiāng)》中文末“我”頭腦中展開的畫面與前文相比,都有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碧綠的沙地,不同的是少了閏土的身影。魯迅這樣設計既是寫內心的失落、惆悵和悲涼,又飽含希望之意,讓人們去想象、去描繪。這兩幅畫有什么不同呢?為什么會有這種不同呢?本文還有一些內容也可以用對比的方法來提問,如少年閏土和成年閏土的外貌、動作、語言有哪些變化?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記憶中的楊二嫂與現(xiàn)實中的楊二嫂有哪些變化?這些變化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有意識地讓學生對比研究文章,體會作者的匠心獨運。
5.聯(lián)系已有的知識,多元視角提問
經常運用舊有知識,可以鞏固固有的暫時神經聯(lián)系;而通過分析、綜合、判斷、推理,在鞏固舊知識的基礎上,又能形成新的暫時神經聯(lián)系。在學《背影》一文時,可聯(lián)系過去習得的描寫人物的經驗引發(fā)問題:為什么偏偏寫人物的背影?《核舟記》中核舟上并未刻出“大蘇泛赤壁”,聯(lián)系我們的生活經驗就可發(fā)現(xiàn)問題:作者為什么說核舟的主題是“大蘇泛赤壁”?又是怎樣表現(xiàn)出的呢?《紙船》中冰心通過寫無數的小白船來抒發(fā)自己對母親的思念之情,已有的學習經驗告知這是在借物抒情。如果直接抒情好不好?為什么?一篇文章如果在用第一人稱時,穿插了其他人稱自然嗎?有何妙處?一篇文章如果寫了好幾件事,是從哪些方面來寫的?如果是寫景的文章,寫了哪幾幅畫?傳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誠然,教學無定法,但教學有藝術。因材施教,循循善誘才是根本。讓學生逐步成為能學、會學的的主人,實現(xiàn)從教師傳授向學生學習的轉變,讓學生真正的走進文本、發(fā)現(xiàn)問題與作者對話,感受大師們的精妙匠心,體味文學的魅力。最終實現(xiàn)學生的閱讀能力與綜合素養(yǎng)得到提升,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四川省成都華西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