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
摘要:所謂提高時效性,就是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最大可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其得到多方面素質和能力的鍛煉與提升。所以,在中職計算機教學中,教師要認真分析課程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真實的感受和需求來改進教學策略,爭取提升課堂教學的時效性,更好地實現(xiàn)中職計算機課程的育人價值。
關鍵詞:中職計算機;課堂教學;時效性;策略
在信息時代,個體必須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yǎng)和計算機操作能力,才能更好地走向社會、適應社會,從而發(fā)揮自身價值,這體現(xiàn)了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要意義。因此,作為中職計算機教師,要考慮學生的內心訴求,優(yōu)化授課的方法和形式,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促進學生計算機綜合水平的提升。
1.激發(fā)興趣,端正學習態(tài)度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學活動必須有學生的參與,而并非教師單向地向學生傳遞知識和信息,所以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直接決定著課堂教學的質量。所以,在中職計算機課堂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應通過有效的手段創(chuàng)設精彩有趣的情境,使學生對課程內容產(chǎn)生求知欲。從而端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接下來的探究活動。
例如:在學習《對音/視頻素材進行加工處理》一課時,鑒于本節(jié)課內容在操作上具有一定的難度,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心理,所以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一段事先制作好的音頻材料,比如《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的配樂朗誦,給學生帶來一場聽覺盛宴。當學生被這一情境所吸引時,教師可以做導入式提問:“同學們想不想自己錄制出這樣優(yōu)美的詩歌朗誦?”這時學生自然將注意力轉移到本節(jié)課的標題上,并產(chǎn)生學習和探索的欲望,教師則可以順勢引入“如何獲取聲音素材”這一問題,促使學生主動展開探究。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給學生樹立學習的目標,即獨立制作、編輯音頻,在這一目標的帶動下,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都會保持積極主動的狀態(tài),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時效性。
2.合理設疑,保證思維活躍
師生之間的信息素養(yǎng)、知識水平、計算機操作能力畢竟存在差距,所以很多教師總是急于求成,盲目追求教學進度,習慣將理論知識和操作方法直接灌輸給學生。在中職計算機課堂上,教師要避免強行灌輸,而是合理設疑,用問題來引導、啟發(fā)學生,讓學生保持活躍的思維,保持思考、質疑、探索、嘗試的學習狀態(tài),從而促進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深刻掌握。
例如:在學習《文檔頁面設置》一課時,鑒于本節(jié)課相關的操作比較繁雜,學生不容易記憶,所以教師應盡量以問代講,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以加深學生對各種操作方法的印象。比如,在進行“頁面布局”時,教師可以設計如下問題:(1)如何將紙張大小設計成A3,方向設計成橫向?(2)要使頁邊距上、下、左、右分別為2.6cm、2.6cm、2.5cm、2.5cm,該如何操作?(3)如何使文本中的內容分欄?在講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循序漸進地提出以上問題,并給學生留出思考和嘗試性操作的時間。當學生能夠獨立完成某一任務時,教師應予以鼓勵,并讓學生把自己的操作方法分享出來,供其他學生參考。最后,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探究情況,進行補充式教學。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積極參與的學習意識,并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以保證課堂教學的時效性。
3.合作探究,提高學習效率
任務驅動是計算機教學的常用手段,其目的是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鍛煉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并讓學生享受自學和突破自我的成就感。所以,在中職計算機課堂上,針對一些難度適中的內容,教師不妨組織學生合作探究。
例如:在學習《數(shù)據(jù)處理》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結組、合作探究。而為了提升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明確探究目的,教師可以給學生下發(fā)一份電子版的未經(jīng)處理的成績單,并提出如下要求:
(1)請計算每名學生的總分,并依據(jù)總分進行排名;
(2)計算各學科的平均分,篩選出單科成績在90分以上的學生;
(3)請根據(jù)計算機學科的成績對表格進行分類匯總……
而在學生展開探究時,教師應加強巡視,對各組的學習方法進行指導,并鼓勵基礎較差、性格內向的學生積極參與小組活動。比如在進行第二個任務時,為了提高小組的探究效率,教師可以提醒各組組長進行分工合作,讓一部分成員計算各學科的平均分,讓另一部分成員探索如何使用Excel軟件中的篩選功能,最后再將各部分成員的探究結果進行匯總。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有效鍛煉學生的探究能力,從而實現(xiàn)高效課堂的構建。
4.反思總結,完善學習成果
中職階段的計算機課程相對復雜,課堂的知識密度更大,教師在一對多的教學過程中,很難做到面面俱到,所以在學習和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必定有所遺漏。因此,在中職計算機課堂教學的最后環(huán)節(jié),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和總結,總結本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點、所解決的問題,反思自己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哪個功能沒有實現(xiàn),哪個任務沒有獨立完成……然后教師為學生答疑解惑,以完善學生的學習成果。
例如:在學習《制作生動的演示文稿》一課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表格、思維導圖、問題串等形式對課上所學的重要知識和操作方法進行歸納和整理,以使學生主動構建知識系統(tǒng)。而后,教師可以給學生留出自由提問的時間,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在課堂上遺留的問題。本節(jié)課的難點在于:在幻燈片中插入聲音和影像;在幻燈片中設置動畫效果等等。學生的困境多出于此,對于一些簡單的問題,教師可以當堂答疑,對于復雜的問題,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方式:(1)讓學生互幫互助,做到知識共享、信息共享;(2)給學生提供相關的微課資源,讓學生自主學習,起到拓展其學習渠道的作用。最終使學生能夠全面掌握課堂所學內容,并形成反思、總結的良好習慣。
總之,在中職計算機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教學方法的優(yōu)化,使學生全程保持主動參與、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學習態(tài)度,以提升課堂活力,提升教學的時效性,讓學生得到計算機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石庭婷.中職計算機課堂教學的優(yōu)化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4):148.
[2]孫志明.淺談提高中職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J].電子世界,2017(04):84-85.
山東省淄博市淄博理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