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爾木汗·克孜爾汗
摘要:小學科學是小學知識教學中的重要內(nèi)容,本文即是從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開展實驗教學以及小組合作探究三個角度出發(fā),對小學科學有效教學策略進行闡述,以供參考。
關(guān)鍵詞:小學科學;有效教學;教學策略
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發(fā)展,傳統(tǒng)的小學科學教學模式已不再適用,對此,教學老師就要變換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不僅要讓學生學習科學知識,而且還要能夠領(lǐng)會小學科學知識的當中的內(nèi)涵。相比于傳統(tǒng)的小學科學教學而言,小學科學有效教學更加關(guān)注學生的學習效果,而不僅僅是教學老師的知識傳輸。因為學生才是小學科學知識的學習者,只有學生真正地學習和領(lǐng)會知識,教學老師的教學工作才算得以完成,否則即使老師教的再好,學生也不能從老師這里學到知識,這樣的科學教學反倒不科學。筆者結(jié)合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針對小學科學有效教學策略進行深入地分析和總結(jié),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想要提升小學科學的教學效果,就要先從學生的興趣開始著手,而不是課本,也不是知識本身。很多教學老師在面對這個問題時,總會產(chǎn)生困惑,因為他們認為只要自己能夠?qū)⒄n本知識傳遞給學生即可,學生的學習成果完全在于老師的教導。實際上,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是起決定性作用。因為知識的學習并不在于老師的教,而是更在于學生的學。因為只要學生對于科學知識產(chǎn)生興趣,即使老師不教,學生也會主動地學,因為他感興趣。反之,如果學生不感興趣,老師再怎么教,學生不上心學,教學老師也難以實現(xiàn)有效教學。所以,教學老師需要重視對學生科學學習興趣的激發(fā)。
具體而言,教學老師可以結(jié)合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開展小學科學教學。我們知道,科學與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非常接近,其就是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和了解生活的。但是,如果教學老師從知識角度出發(fā)進行教學,那么學生的科學學習就會很費力,因為知識其實是很無趣的。但是老師如果從現(xiàn)實生活的角度出發(fā)進行教學則不同。因為小學生對于生活都非常熟悉,老師跟他們一講,他們就會知道,他們這就是他們的生活,或者說他們在生活當中見到過。如此一來,老師也就在無形之中拉近了學生與科學知識之間的距離,學生對于科學學習的興趣自然增加。例如在教學“土壤——動植物的樂園”一課時,教學老師可以咨詢學生:“同學們,我們每天都走在什么上面?”學生:“陸地上。”老師:“是的,那陸地上都有些什么呢?”學生:“有樹?!?“有花?!?“有草?!崩蠋煟骸皼]錯,那么都有哪些樹,哪些花和哪些草呢?”學生:“有楊樹、柳樹、柏樹、梧桐樹,好多好多。”/“有月季花、海棠花、喇叭花、仙人掌,也很多?!崩蠋煟骸皼]錯,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內(nèi)容,在土壤中生存的動植物?!苯酉聛?,教學老師繼續(xù)從生活角度出發(fā),加強引導教學。
二、開展實驗教學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轉(zhuǎn)化到科學的學習當中則需要變換成“實驗”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為科學知識的獲取都不是靠著人們的感性認識的,而是需要建立在人們的理性認識之上,而理性認識的得來又需要實驗的數(shù)據(jù)作為標準。試想,如果我們都通過自己的感性認識科學,我們也就會犯下與亞里士多德同樣的過錯,即兩個重量不同的物體從同一高度松手向下墜落時,重的物體會先落地。這就是因為缺乏實驗,而是憑借著自己的主觀印象得出的錯誤結(jié)論。所以,教學老師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實驗科學的習慣,而且還要培養(yǎng)學生實驗學習的科學探究。而且,相比較于枯燥的知識傳輸而言,實驗教學的方式更加能夠激發(fā)起學生對科學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太陽的位置和方向”時,教學老師就可以通過實驗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老師:“同學們,太陽每天都是從哪里升起,哪里落下呢?”學生:“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從西邊落下。”老師:“很好,那清晨、中午和傍晚時分,太陽分別位于什么位置呢?”學生:“清晨在于東方,中午在于南方,傍晚位于西方?!崩蠋煟骸耙惶飚斨惺裁磿r間最熱?”學生:“中午?!崩蠋煟骸巴瑢W們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而且大家給出的答案還都比較統(tǒng)一。現(xiàn)在老師再問大家,你們都對此進行過驗證么?”學生:“沒有?!崩蠋煟骸懊魈焱瑢W們驗證一下,看看早晨太陽究竟位于什么位置,中午和傍晚太陽又位于什么位置。還有一天的溫度,究竟什么時間溫度最高。只有通過實驗得出的結(jié)論,才是最正確的結(jié)論,而不能是憑借自己的主觀臆斷。”次日,教學老師則要對學生們的實驗結(jié)果進行統(tǒng)計,并且引導學生正確學習和認識“太陽的位置和方向”。
三、小組合作探究
小組合作探究,指的是教學老師在開展小學科學知識教學時,其并不直接將科學知識傳輸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通過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科學知識。這樣做的目的主要還是為了鍛煉和提升學生們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知識的學習畢竟不是一個人的主場,閉門造車只會耽誤自己的學習時間,降低自己的學習效率。教學老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時,可以按照“組間同質(zhì),組內(nèi)異質(zhì)”的原則對學生進行分組,而后引導學生自主開展知識的學習和討論。但是,這種學習和討論并不是漫無目的的,而是需要教學老師給予學生以指導和指引的。比如在教學“觀察月相”一課時,教學老師就要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引導學生共同制作月相表。通過學生間的相互討論,大家可以對月相形成更加清晰和深刻地認識,而不僅僅是自己的思考,這樣不利于學生深入學習和理解知識。在學生進行合作討論時,教學老師也要給予學生適當?shù)刂笇?,以幫助學生解決困惑和疑慮。在學生討論結(jié)束之后,教學老師則要將學生們的討論結(jié)果進行匯總,并且針對學生們的討論結(jié)果一一展開針對性教學,如此方能加深學生對于所學科學知識的理解與認識。
總而言之,小學科學有效教學并不是一件簡單、輕松的事情,雖然小學科學的知識本身并部分復雜,但是教學老師要將這些知識真正地融入到學生的思想內(nèi)心之中,真正地融合到學生的知識架構(gòu)體系當中,學生的科學學習能力才能得以提升,小學科學的教學效果也才算有效。
參考文獻
[1]安永蘭.淺談小學科學有效教學方法的研究[J].南國博覽,2019(02):269.
[2]李淑敏.淺析小學科學課程的有效教學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19(01):50.
[3]李喬珍.關(guān)于小學科學課有效教學的策略探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19(01):121.
哈密市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大紅柳峽鄉(xiāng)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