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偉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了變化。站在新的歷史方位,高中思想政治課在教材內(nèi)容和教學形式上有了新的要求。議題式教學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開始被廣泛應用。教師需要對議題式教學在教學實踐中進行研究,理解其內(nèi)涵和時代價值,并將所學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處理好議題式教學和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間的關系,做到議行合一。發(fā)揮思政課程在高中教育階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課作為活動型學科課程,應采取活動形式的教學方式。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要引導學生圍繞議題開展學習活動,解決實際問題。在對議題式教學路徑的探究中,應注意圍繞議題材料選擇,精心創(chuàng)設議題情境以及對知識的反思踐行,引導學生面對生活中的各種現(xiàn)實問題展開。
一、材料選擇—議題式教學之基
(一)材料的選擇應具有時代性
高中思想政治課一重要特征就是時代性。在議題的選擇上更要體現(xiàn)緊跟時事,鏈接時政的原則。在議題材料的選擇上,教師應選取有價值的、正能量的社會熱點作為議題。例如在講解必修二第四課第二框體《我國的社會保障》這一內(nèi)容時,我選擇的材料就是在疫情防控下我國社會保障體系是如何撐起一把保障基本民生水平保護傘的事例。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熱點話題或時政新聞中蘊含的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的相關內(nèi)容,將其中可以融入教材的內(nèi)容轉化為有效議題。使學生加深對黨和國家政策的認同,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
(二)材料的選擇應具有生活性
議題式教學是一定活動中的議題,是一定材料中的議題。材料的選擇要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實際。如果設置大量遠離學生實際或者脫離生活的材料,不僅教師需要花時間介紹材料背景同時還會使課堂顯得枯燥空洞。例如在在講解部編版必修二綜合探究《踐行社會責任 促進社會進步》這一內(nèi)容時,圍繞“怎樣弘揚勞動精神”議題,我結合學校開展的每周晨掃活動和學生填寫的勞動教育手冊,讓學生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偉大的觀念。通過生活化的例子整合教材,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便于學生學習。
二、情境創(chuàng)設—議題式教學之本
高中思想政治課不是說教課,而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這門課程要引導學生整合經(jīng)濟、政治、文化、哲學等知識,憑借相關情境的創(chuàng)設,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形式發(fā)展綜合能力,提高綜合素質(zhì)。因此,議題式教學中情境的創(chuàng)設就尤為重要。
(一)情境的可議性
議題式教學核心在“議”,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和實際,選取合適的議題為切入點,隨著每個議題中情境的創(chuàng)設引出議題中需要學生合作探究的問題。議題的選擇要具有可議性,一方面要考慮議題是否可以得到充分的探討,能否達到教師的教學目的,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考慮議題情境在探討過程中的延展性。學生是否學過、是否感興趣、是否愿意接受等。例如在講解部編版必修二第二課第二框體《更好發(fā)揮政府的作用》這一內(nèi)容時,對于第二目我一開始設計的議題就是“我國政府的經(jīng)濟職能是什么?”這一議題直接就在書本上有答案,可議性不高。于是我將它改為“政府是如何為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保駕護航?”增加議題深度的同時也和第一目聯(lián)系起來。
(二)情境的思辨性
教師要學會創(chuàng)設開放的探究環(huán)境,設置思辨性的議題,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思考熱情,激發(fā)學生主動求知欲望,引導他們分析議題解決議題。教師應創(chuàng)設思辨性或兩難性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辨析,在思維的激蕩中構建知識。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一些議題情境的處理上交給學生。例如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進行材料收集整理、發(fā)散辨析和知識遷移,通過問題辨析、觀點交流、思維激蕩和陳述表達,提高學生分工合作能力,學生的思維層次與水平能夠得到提升。問題的探究環(huán)節(jié)可以無固定答案,引導學生對創(chuàng)設的思辨性情境作出正確價值判斷與選擇,在思辨的過程中實現(xiàn)有效果的價值引領和價值建設,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最終實現(xiàn)思想政治課的育人目標。
三、親身踐行—議題式教學之魂
高中思想政治課議題式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親身實踐,由思政小課堂邁入社會大課堂。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必須要有公共參與意識,積極準備,認真參與。讓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領會到公共參與的意義。通過各種符合高中生生活實際的社會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用。因此,教師在進行議題式教學時,要盡可能為學生創(chuàng)設參與社會生活的議題討論環(huán)境,對學生進行活動輔導和反思踐行。
在設置活動時要注意符合高中生學習生活的實際情況,不能設置學生做不到的活動或者沒有參與活動的條件。要從學生的成長需要出發(fā),堅持以生為本,注重鄉(xiāng)土資源的開放與利用,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例如在講解部編版必修一第三課第一框題《偉大的改革開放》時,設計教學議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家鄉(xiāng)有哪些變化?”以家鄉(xiāng)合肥改革開放前后變化為例。我設計了以小組為單位,利用周末時間通過實景拍照、名勝探訪、地方志閱讀和今昔對比等形式收集資料,課堂分享。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從學生自己親歷的社會生活出發(fā)設置議題,踐行議題,更容易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增強學生的親近感,有利于學生在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落實思政課程的核心素養(yǎng)。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zhì)性活動,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思政學科內(nèi)容要與實踐活動相結合,教師組織和引領學生走出教室,在社會大課堂中尋找教學資源,開發(fā)學生思維。從課上延伸到課后,從課堂延伸到社會,學生眼光不再局限于教室和課本,不再局限于分數(shù),使得高中思政課程評價體系更加多樣化。在社會實踐中,提高學生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在了解黨和政府的政策后,形成強烈的政治認同從而感悟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通過親身實踐,實現(xiàn)學科知識與生活實際的有機結合,形成自己的感悟體會。
議題式教學是新時代下落實思政學科課程標準的必然要求。教師在議題材料的選擇,情境的創(chuàng)設和課外的親身踐行等方面要進行充分的準備,不能流于形式,不能光有“題”而沒有“議”。從材料、情境、反思踐行等方面共同演繹著高中思政課程議題式教學的實施路徑,推動活動型學科課程真正落地生根。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解讀(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鄒雙國.情、議、行:思想政治課議題式教學的三要素【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年第五期.
安徽省合肥市第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