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沂恒
摘要:閱讀本身是一個享受的過程,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閱讀教學不是一個生搬硬套的過程,應該隨機應變,以更加“親民”的方式,向學生進行講解。下面我將結合我的一些個人經(jīng)歷,對目前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策略進行分析,給出一些建議,希望能為我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添磚增瓦,推動其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眾所周知,閱讀能力既是語文素養(yǎng)極為關鍵的部分,也是學生寫作、口語交際等學習任務的基礎。在詞典中關于閱讀的定義就是“通過讀書、報等文化載體來領會其內(nèi)容”。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告訴我們:“閱讀行為既是通過語言文字來獲得信息的過程,也是學生認識世界、審視世界的重要方式?!庇纱丝梢?,閱讀是一項在教育事業(yè)中偉大的工程,教師要明白閱讀教學絕對不僅僅是單單帶領學生理解那些字詞怎么讀、怎么寫的過程,而主要是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到文字背后的人文精神以及發(fā)展規(guī)律,正所謂“知曉文字而后知萬物”,這才是讀書的本意。此外,閱讀教學也注重學生的自主性,即學生要主動求知、主動思索,這樣才能讓閱讀教學更上一層樓。那么關于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策略有哪些呢?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重點把握不清
目前我國將小學六年學習劃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1至2年級以識字寫字為主,3至4年級以閱讀為主,5至6年級以寫作為主,每個階段的任務不同,但是部分教師在教學時,重點把握不清,給學生學習帶來困難。同樣這也是教師經(jīng)驗不足的具體表現(xiàn)。如在《觸摸春天》一課中,描寫盲人心中同樣“多姿多彩”的春天。許多老師重點以讓學生理解盲人春天的多姿多彩為主,但是教學大綱有沒有要求更深層次的理解,還有待商榷。
(二)教學方式不正確
據(jù)了解,目前許多教師的教學方式仍然以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為主,即重視生字、詞語、句子的生硬解釋為主,忽略了對學生整體的把握,沒有重視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未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邏輯訓練。并且部分教學過程中,仍然偏愛“優(yōu)等生”,對于成績不理想的學生,鮮少投入精力,這不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在選擇閱讀材料時,教師的難易程度把握不準,也會導致學生學習困難。
(三)課件使用不當
科技推動發(fā)展,近年來計算機發(fā)展迅速,教師們也受益頗多,在許多科技發(fā)達地區(qū),大量教師已經(jīng)舍棄了傳統(tǒng)的板書教學,采用PPT課件、視頻等方式,在電子技術的幫助下,化抽象為具體,課堂效率穩(wěn)步提高,但是部分教師過度依靠電子設備教學,常出現(xiàn)PPT一閃而過的現(xiàn)象,教學進度較快,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應提醒重點課程,引導學生跟上教學進程,否則學生失去學習興趣,結果會適得其反。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
(一)充分閱讀,沉浸閱讀情境
閱讀的速度夠不夠快,是不是流利,與閱讀是否充分之間其實并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雖然以成人的視角來看是淺顯易懂的,但對學生來說必然有著一定的難度,需要學生去領悟理解然后消化吸收,否則無法達到促進學生成長的目的。但正如上文所說,部分教師在教學中越俎代庖,只是讓學生“讀”,而忽視了讓學生“悟”,學生看似能夠流利地閱讀課文,心里卻根本沒有產(chǎn)生相應的感受,沒有進入到課文所營造的情境中去,這種做法與閱讀教學的真正意義背道而馳。
例如,在教授《大青樹下的小學》這一課程時,課文內(nèi)容其實非常豐富,描述了一個很多小學生都沒有見過的學校場景,新鮮有趣。只有“讀”進去,學生才能領悟其中的妙處,感受到課文中那所學校獨特的美。所以,教師應該給學生足夠的閱讀時間,讓他們能夠細細品味。教師還可以通過圖片等教具,讓學生欣賞圖片配合閱讀,用心去想象課文描述的情景。學生沉浸進去之后所獲得的感受,是簡單閱讀所遠遠不能相比的。
(二)小組閱讀,深入理解課文
有句話叫做“一千個人的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是文學作品的一個重要特點。讀者在閱讀時會因為個人性格、經(jīng)驗等因素,產(chǎn)生不同的視角和感受。很多文學作品之所以優(yōu)秀,就是因為可以有不同的解讀,不論什么樣的讀者都能從中獲得收獲。雖然小學語文教材中不會有太過深奧的文學作品,但不代表其意義就是唯一的,學生的理解也會出現(xiàn)彼此差異。教師不妨采用小組閱讀的方式,給學生互相交流爭論的機會,以拓展他們的視野,發(fā)散其思維,從而促進對課文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
例如,在學習《秋天的雨》這堂課時,這篇課文的描寫非常細膩,帶有很濃郁的感情色彩,學生的感受會因為性格或經(jīng)歷上的不同而產(chǎn)生比較大的差異。比如感情比較細膩的學生,會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受到快樂;而對色彩敏感的學生,則會在頭腦中描繪出一幅豐富多彩的畫卷。教師可以根據(jù)平時的觀察結論,對這兩類學生進行交叉分組,讓他們互相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彼此啟發(fā)。
(三)課外閱讀,加強教師指導
很多小學語文教師都會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知識儲備。課外閱讀要考慮學生的興趣方向和接受程度,不能采取強制的手段,但也不能完全放棄教師的指導責任。課外閱讀的對象往往是整本書,其內(nèi)容深度比課文更高,學生會遇到更多的困惑。教師指導的意義,就在于幫助學生解決這些困惑,讓他們的課外閱讀能夠比較順暢的進行下去,不會因為太過困難半途而廢。教師還可以通過一些手段,把課外閱讀與小組閱讀等教學方式結合起來,盡可能提升課外閱讀的作用。
例如,教師可以給學生推薦童話、科普等不同類型的兒童讀物,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喜好來選擇。同時規(guī)定,每過一段時間學生要交一篇讀書體會,內(nèi)容包括讀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收獲,但是不用對字數(shù)做出硬性規(guī)定。或者抽出一些時間,組織閱讀分享會,把學生根據(jù)閱讀對象分成小組,讓大家互相交流閱讀心得。在學生發(fā)生爭論的時候,教師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幫他們分析,實現(xiàn)閱讀成果的升華。
綜上所述,在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看起來是個很簡單的事情,只要讓學生誦讀課文就可以了,實際上這種方式完全沒有發(fā)揮出閱讀教學應有的效果。等到發(fā)現(xiàn)學生因為閱讀能力不過關而讀不懂文字、只能人云亦云的時候,為時已晚,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來補足基礎。希望廣大同仁能夠從為學生未來健康成長負責的角度出發(fā),扭轉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策略方法,努力推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進步。
參考文獻
[1]王永紅.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的策略研究[J].華夏教師,2017(24):76.
[2]高惠彥.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探究[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7,31(12):62-65.
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qū)東洲仁恒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