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貴州某卡林型難處理金礦石高硫高砷,且有機碳含量高,金主要嵌布于硫化物中,采用常規(guī)氰化工藝,金浸出率僅為10 %。針對該礦石性質,采用加壓氧化—氰化工藝進行處理,小型試驗金浸出率提高至94.0 %以上。在小型試驗基礎上進行中試連續(xù)試驗,結果表明:在溫度220 ℃,礦漿濃度16.4 %~19.0 %,氧分壓0.6~0.8 MPa,停留時間45~60 min時,硫氧化率>95.0 %,且不論氧化液是否返回,金浸出率平均可達94.0 %以上。
關鍵詞:難處理金礦;加壓氧化;碳質物;卡林型;氰化;中試連續(xù)試驗
中圖分類號:TD953文獻標志碼:A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文章編號:1001-1277(2020)04-0050-04doi:10.11792/hj20200411
引 言
難處理金礦石通常是指采用常規(guī)單一浮選或氰化浸出,金回收率低于80 %的礦石[1]。金礦石難處理的原因較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①物理性包裹,礦石中的金呈顯微或次顯微形式包裹或浸染于其他礦物中(如黃鐵礦、毒砂、碳酸鹽等);②含 “劫金”物質,如活性炭、腐殖酸、黏土等易吸附金的物質,在浸金過程將金“劫持”,使其留在尾礦中,從而影響金的回收;③浸金過程形成包裹或鈍化,或者金以難溶化合物形式存在,如碲化物、銻化物、固溶體金銀等。因此,對于難處理金礦石一般需要經過預處理后再進行金的浸出回收[2]。目前,難處理金礦石主要的預處理方法有焙燒氧化法、加壓氧化法(酸性/堿性)、生物氧化法等[3-6]。相比其他預處理方法,加壓氧化法具有反應速度快、礦石適應性強、金屬回收率高等特點。
本次研究針對貴州某卡林型難處理金礦石進行加壓氧化—氰化工藝研究,包括小型試驗和中試連續(xù)試驗,取得了較好的試驗指標,為后續(xù)工業(yè)試驗及生產提供技術支撐。
1 礦石性質
貴州某卡林型金礦石屬難處理金礦石。該金礦石不僅含砷含碳,而且金礦物呈顯微或次顯微形式包裹或浸染于硫化物中,直接氰化金浸出率僅在10 %左右。對其進行巖礦鑒定表明:
1)該金礦床屬于卡林型金礦床,自然金顆粒特別細小,屬于微粒金,9件試驗樣品中僅偶見數粒微粒金,普通光學顯微鏡下未發(fā)現包裹金。
2)礦石呈灰黑色,含硫較高,富含碳質、有機質,含砷,且自然金顆粒又特別細小,屬于難處理金礦石。
3)砷元素賦存狀態(tài):偶在2件試驗樣品中發(fā)現少量的高鐵毒砂(硫砷鐵礦)。
4)鐵元素賦存狀態(tài):①部分鐵賦存于黃鐵礦、閃鋅礦等硫化礦物中,以黃鐵礦為主;②以類質同象的形式賦存于碳酸鹽中;③混雜于有機質、泥質等膠結物中。
樣品化學成分分析結果見表1,金嵌布狀態(tài)分析結果見表2。原礦和金精礦(原礦浮選所得)中金礦物嵌布特征見圖1。
由表1、表2可知:該金礦石含砷和有機碳,堿性脈石礦物含量較高;金精礦有機碳高達5.2 %;金礦物主要嵌布于硫化物中;金精礦中有機碳含量較高,不宜直接進行氰化浸出。
2 小型試驗
由于礦樣含有堿性脈石礦物,特別是含有碳酸鹽物質,采用酸性加壓氧化工藝,必須提前進行酸化處理,以消除礦石中碳酸鹽對加壓氧化過程的影響。試驗通過加入硫酸或氧化液,控制酸化終點pH值為1.0~1.5,之后將礦漿移入反應釜(CPF襯鈦,2 L)中,進行加壓氧化;氧化渣進行氰化提金。試驗流程見圖2。
試驗條件為:
1)酸化:金精礦和原礦進行配礦,控制配礦有機碳質量分數<4 %;控制配礦硫質量分數為15 %左右,保證酸平衡。
2)加壓氧化:礦漿濃度20 %,溫度210 ℃~220 ℃,氧分壓0.8~1.0 MPa,攪拌速度700 r/min,停留時間2 h。
3)氰化:石灰調節(jié)礦漿pH值10~11,礦漿濃度35 %,炭密度40 g/L,氰化鈉用量2 kg/t(試驗中氰化鈉用量均以氧化渣計),常溫,氰化時間24 h。
按照圖2 流程進行氧化液返回循環(huán)試驗,結果見圖3。由圖3可知:氧化液返回循環(huán)10次,基本不會對硫氧化率和金浸出率產生影響,硫氧化率均在98.0 %以上,金浸出率在94.0 %~97.0 %,氰渣金品位為1.00 g/t左右。
通過小型試驗,獲得了最佳參數:加壓氧化入釜物料硫質量分數20 %,溫度210 ℃,氧分壓0.8 MPa,總壓2.5~2.7 MPa,攪拌速度700 r/min(線速度2.03 m/s),停留時間2 h;氰化浸出礦漿濃度35 %,氰化鈉用量2 kg/t,炭密度40 g/L,氰化時間24 h。在此條件下,氧化渣含硫<0.20 %,金浸出率>94.0 %。
3 中試連續(xù)試驗
本套加壓氧化連續(xù)試驗系統(tǒng)由加壓氧化浸出、固液分離、炭浸三大系統(tǒng)組成,配備預酸化、溶液中和系統(tǒng),通過緩沖槽將各工序連接,保證連續(xù)運行。其主要技術參數見表3,加壓氧化浸出系統(tǒng)PFD圖見圖4。
金精礦、原礦測定礦漿濃度后按照2∶1進行配礦,用硫酸(或氧化液)預酸化至試驗要求,補加清水至相應濃度,泵入預浸槽作為進釜物料。加壓氧化后,在閃蒸罐出口每2 h取樣送檢,部分氧化渣進行
氰化試驗。氰化條件:礦漿濃度35 %,石灰乳調整堿度,炭密度40 g/L,氰化鈉用量3 kg/t,氰化時間24 h。主要參數見表4。
中試連續(xù)試驗按照以下4個階段(見圖5)進行,其中第二階段(又分為3個小階段)為本次試驗的主要考察階段。中試連續(xù)試驗結果見圖6。
第一階段為啟動階段,采用清水調漿,酸化pH值為2.0,停留時間60 min,持續(xù)時間27 h。由圖6可知:除了個別時間點氧化效果稍差外,其他時間內氧化效果均較好,硫氧化率平均為95.0 %,氧化渣率平均為83 %,氰化金浸出率平均為96.0 %,氰渣金品位平均為0.90 g/t。
第二階段以后采用氧化液返回調漿(比例40 %),酸化pH值為2.0,停留時間60 min,持續(xù)時間68 h(圖6中27~95 h)。由圖6可知:在32~40 h時,由于給氧不足,硫氧化效果越來越差,Fe2+質量濃度也隨之增加,從而導致金浸出率降低,最低降至70.0%左右。隨后開始增加排氣和給氧,在40~52 h時,硫氧化率逐漸提高,金浸出率也隨之提高;之后(56~95 h),在保證硫氧化充分的條件下,氧化渣金浸出率均能維持在一個較高水平,硫氧化率平均為98.0 %,氧化渣率平均為104 %,氰化金浸出率平均為94.0 %,氰渣金品位平均為1.00 g/t。
第三階段采用氧化液調漿(比例40 %),提高酸化pH值至1.5,停留時間仍為60 min,持續(xù)時間12 h。 由圖6可知:第三階段氧化效果較好,工藝參數控制也比較平穩(wěn),硫氧化率平均為99.6 %,氧化渣率平均為106 %,氰化金浸出率平均為95.0 %,氰渣金品位平均為1.00 g/t,與第二階段后期結果一致。
第四階段為停機后重新啟動預熱-投料階段,采用氧化液調漿(比例40 %),酸化pH 值為1.5,停留時間調整為45 min,持續(xù)時間8.5 h(107~115.5 h)。由圖6可知:第四階段前期氧化效果略有波動,4 h后開始趨于穩(wěn)定,穩(wěn)定區(qū)域硫氧化率平均為99.0 %,氧化渣率平均為88 %,氰化金浸出率平均為95.6 %,氰渣金品位平均為0.95 g/t。
中試連續(xù)試驗考察了清水調漿、氧化液返回酸化、不同酸化終點及停留時間等,物料硫氧化率平均在95.0 %以上,氧化渣氰化金浸出率平均在94.0 %以上,氰渣金品位基本低于1.00 g/t,指標較好。
4 結 論
1)對于貴州某卡林型難處理金礦石,由于90 %以上的金包裹在硫化礦物中,因此采用加壓氧化預處理工藝,能夠快速打開包裹,提高金浸出率,氰化金浸出率達94.0 %以上。
2)中試連續(xù)試驗進行了清水調漿、氧化液返回、不同酸化終點及停留時間4個條件試驗,結果表明金浸出率與硫氧化率呈正相關關系。對于該礦石而言,只要硫氧化充分,金回收率即可得到保證。
3)中試連續(xù)試驗運行時間為5 d左右,對于加壓氧化長期運行過程中其他可能帶來的影響試驗未涉及。
[參 考 文 獻]
[1] 王力軍,劉春謙.難處理金礦石預處理技術綜述[J].黃金,2000,21(1):38-45.
[2] 《黃金生產工藝指南》編委會.黃金生產工藝指南[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0:251-260.
[3] 殷書巖,楊洪英.難處理金礦加壓氧化預處理技術及發(fā)展[J].貴金屬,2008,29(1):56-59.
[4] 朱軍,劉蘇寧.難處理金礦浸出技術的現狀與研究[J].礦業(yè)工程,2010,8(1):35-37.
[5] 許曉陽.碳質難處理金礦浸出工藝研究進展[J].黃金科學技術,2013,21(1):82-88.
[6] 楊洪英,鞏恩普,楊立.低品位雙重難處理金礦石工藝礦物學及浸金影響因素[J].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9(12):1 742-1 745.
Abstract:A refractory gold ore in Guizhou contains high arsenic,sulphur and organic carbon content,and the gold is mainly embedded in the sulfide minerals which leads to a low gold leaching rate 10 % by traditional cyanidation process.According to the ore property,the refractory gold ore was treated by POX-cyanidation process,and the leaching rate of gold can increase to over 94.0 %.The pilot continuous test based on small-scale test shows that with the temperature of 220 ℃,pulp density of 16.4 %-19.0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of 0.6-0.8 MPa and retention time of 45-60 min,the oxidation rate of S can be over 95.0 %,and the leaching rate of gold can be over 94.0 % whether the oxidation liquid is recycled or not.
Keywords:refractory gold ore;POX;carbonaceous material;carlin type;cyanidation;pilot continuous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