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柳
高中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因子,教師要重視傳統(tǒng)文化,在教學的過程中適時地滲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那么,教師應該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呢?下面,筆者就介紹兩種方法,希望能給大家?guī)韼椭?/p>
一、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引導學生了解傳統(tǒng)文化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引導學生了解傳統(tǒng)文化,提高教學的效率。例如,在講解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五的《陳情表》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我國的“孝”文化?!蛾惽楸怼肥抢蠲軐懡o晉武帝的一份奏章,但這份奏章更像是一封表恩情的抒情散文,情深意濃,言辭懇切,晉武帝讀后深受感動。有人說:“讀諸葛亮《出師表》,不落淚者不忠;讀李密《陳情表》,不流淚者不孝。”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圍繞“孝”文化展開:“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體,和“子”字組合而成的一個會意字。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與“善事父母”之義是相吻合的,孝就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輩在處理與長輩的關系時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zhì)。中國傳統(tǒng)的孝道文化是一個復合概念,內(nèi)容豐富,涉及面廣,既包括文化理念,又包括制度禮儀。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諸子百家,歷代都有損益變化,但孝道的思想和傳統(tǒng)始終統(tǒng)領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發(fā)展方向。景元四年,司馬昭滅蜀,李密淪為亡國之臣。晉武帝以“孝”治天下,想要通過“孝”來彰顯自己的清正廉明,以獲得百姓的信任,而當時的李密因為至孝而深得民心,若是能夠重用他,則能借此維系民心。但是,“自古忠孝難兩全”,為了報答祖母的養(yǎng)育之恩,李密只能上奏謝絕晉武帝的知遇之恩。教師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引導學生了解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不僅能讓他們更好地理解文本,還能開闊他們的眼界。
二、講述故事,引導學生了解傳統(tǒng)文化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講述相關的故事,引導學生了解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解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二的《離騷》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這些故事:
1.據(jù)《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lián)齊抗秦,卻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淚羅江邊去憑吊他。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尸體。有的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將其丟進江里,想著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后來,就形成了每年的五月初五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有一個楚國人叫伍子胥。他的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zhàn)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他的兒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zhàn)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同意了。子胥建議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的宰相受越國的賄賂,進讒言陷害子胥,夫差相信了,便要賜死子胥。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請將我的眼睛挖出來,將其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人城滅吳?!闭f完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人將子胥的尸體投入大江,所以端午節(jié)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相關的故事還有很多,教師可以選擇其一進行講解,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總之,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挖掘教材中的傳統(tǒng)文化因子,引導學生了解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yǎng)。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