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寶芬
詩詞鑒賞是一個靈動的、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不斷地思考、分析,感受古詩詞的美。接下來,筆者就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談談開展古詩詞鑒賞教學的策略。
一、開展朗讀活動。引導學生感受古詩詞的韻律美
從《詩經》到后代的詩詞,幾乎沒有不押韻的。押韻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在朗讀古詩詞的過程中,需要眼、口、腦、耳的協(xié)調作用,才能感受到作品的韻律美。因此,教師在古詩詞鑒賞教學中可以適時地引導學生開展朗讀活動,讓他們感受古詩詞的韻律美,提升鑒賞水平。
例如,在講解《念奴嬌·赤壁懷古》時,筆者播放了王佩瑜老師朗誦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王珮瑜老師是如何朗誦的。王珮瑜老師在讀“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一句時,提高了“大江”“浪”的語調,讀出了氣勢;降低了“東去”“淘盡”的語調,顯示了江水和時間的流逝;讀“風流人物”時語調由半高到高,以表贊美。在讀“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時,將“穿空”“拍岸”“卷起”的語調提高,讀出了雷霆萬鈞、不可阻擋的氣勢。在讀“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一句時,在“江山”后停頓了較長的時間,“入畫”后面輕拖,用舒緩的語調讀出了詞人的愛國之情。在讀“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一句時,將“飛”和“滅”輕讀,以表現(xiàn)周瑜的作戰(zhàn)風姿……隨后,筆者給予學生三分鐘的時間,讓他們自由朗讀。緊接著,我又引導他們反復比較自己與王珮瑜老師在朗讀上的區(qū)別。有的學生發(fā)現(xiàn),王珮瑜老師在朗讀的時候用抑揚頓挫的京劇韻白進行演繹,而自己在朗讀的過程中沒有讀出感情,讀出韻味。此時,我鼓勵他們學習王佩瑜老師的朗讀方法,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作品演繹出來。如此一來,學生能更好感受到古詩詞的韻律美。
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感受古詩詞的情感美
學生只有真正走進作品,才能感受到古詩詞的美。教師想要讓他們感受到古詩詞的情感美,需要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還原作品中的場景,讓學生置身其中,將自己想象成作者,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例如,在講解《離騷》一詩的過程中,筆者運用生動的教學語言,為學生講述了屈原的故事,創(chuàng)設了情境:“今天,我想給大家講一講屈原的故事。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有一個叫屈原的人。他為人正直,不畏權勢,因而受到了貴族的排斥。那時的秦國和楚國一直在爭奪霸權地位。屈原身為楚國大將,一開始很受楚王的器重。但是,屈原的主張漸漸損害了貴族階級的利益,使他在無意中得罪了很多權貴。權貴人多勢大,開始在楚王面前詆毀屈原,甚至誣陷他。后來,楚王就疏遠了他。一心想要振興楚國的屈原,因為得不到重用而郁郁寡歡。公元前278年,楚國都城被秦軍攻破,屈原因為不忍心國家破碎而跳江自盡。據(jù)說,在國破之時,屈原還在流亡的路上,聽到秦軍大破都城和楚懷王客死他鄉(xiāng)的時候,他感到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于是跳進了汨羅江。百姓聽聞屈原投江自盡了,紛紛跑到江邊來悼念他,為他的死感到惋惜,都來幫助打撈他的尸體。這個風俗后來逐漸演變成了如今的賽龍舟……”教師講這個故事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初步了解屈原坎坷的仕途經歷以及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這樣,學生在相應的情境中就能更好地體會詩歌的主題思想,體會詩人遭讒被害的苦悶和矛盾,學習他為國獻身的精神,以及與國家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摯的愛國主義精神,學習他勇于追求真理和光明、堅持正義和理想的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
總之,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堅持“以生為本”,積極探索,找到適合學生、受學生喜愛的方法,凸顯他們的主體地位,提高古詩詞鑒賞教學的效率。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伍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