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 歐升
摘 要:任務驅動教學法以任務為核心組織教學,讓學生基于已有知識和生活實踐經驗,通過參與、體驗、互動、交流、合作等學習方式來完成任務,有意義的建構知識體系。本文通過布置任務、實施任務、任務評價與反饋三個方面來概述任務驅動教學法在高中生物課堂中的運用,不僅使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也落實了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高中生物;任務驅動教學法;教學實踐
《普通高中生物學新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提出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倡導教師在設計和組織每個單元的教學活動時,應該圍繞大概念和重要概念展開,將重要概念轉化為中心問題,再把中心問題分解成幾個邏輯連貫、依次遞進的小問題,這些小問題學生可以借助直接或間接的事實性材料來討論、探究。將這些小問題通過適當途徑轉化為學生要完成的一個個任務,通過完成這些任務來逐漸建構重要概念。這就是任務驅動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符合新課改理念下培養(yǎng)學習者合作學習與終身學習能力的方法,也是一種“授之以漁”的方法。
一、任務驅動型教學的概述
1.理論基礎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美國教育家杜威以實用主義為教育理論而提出的“學生為中心,從做中學”的教學模式,他認為: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通過學習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1]?!叭蝿镇寗印笔且愿挥腥の缎?,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和好奇心的情景為基礎,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的任務為載體,學生通過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將自己所學的知識與技能進行真正內化。
2.對任務驅動教學法的認識
任務驅動教學法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主旨,以任務為核心組織教學,學生通過運用已有知識和生活實踐來執(zhí)行任務,通過參與、體驗、互動、交流、合作等學習方式,充分發(fā)揮認知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生物是一門集知識和實驗于一體、綜合性很強的課程,要求學生學好理論知識的同時還應具備相應的科學實驗技能,任務驅動教學法對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有很大的實踐意義。
二、任務驅動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的實踐
筆者在高中生物課堂中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進行教學,嘗試對高中生物教學方式進行探索,具體實施如下:
1.布置任務——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問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每一章內容都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以課標為指導,對教學內容進行認真與細致地分析,同時分析學生已經具備的認知水平和層次分布情況,然后根據(jù)一個階段的學習目標設計任務。任務是課堂教學的“導引索”,是問題提出的表現(xiàn)。任務設計的類別包括:一是探究性,根據(jù)教材背景設計相關任務,例如:《細胞的能量“通貨”——ATP》一節(jié)中,學生朗讀唐代詩人杜牧情境交融的詩,想象夜空中與星光媲美的點點流螢。此時教師提出:螢火蟲體內有特殊的發(fā)光物質嗎?螢火蟲尾部發(fā)光需要能量嗎?如果要,這些能量是來自細胞中的糖類、脂肪、還是其他能量物質呢?二是聯(lián)系實際型設計,可將課文的話題與學生的生活相聯(lián)系,如《蛋白質——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一節(jié)教學中,教師詢問學生在生活中是否見過“大頭娃娃”,通過展示“大頭娃娃”圖片,原本活潑健康的嬰兒成了大頭娃娃是因為食用質量低劣的奶粉。就此提出問題:低劣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蛋白質的不足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后果?蛋白質在生命活動中起著什么作用?這種任務驅動,可以激起學生強烈的關注,從而使學生自覺地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集中注意力,強化學習動機。
2.實施任務——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交流,協(xié)作學習,解決問題。
任務驅動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情景,學生會帶著濃厚地興趣,積極主動地去思考、探索,學生已明確了學習的目標,當學生在遇到任務設計中涉及到的具體問題時,可以通過學生自我探究、分組討論或借助教師的引導、點播和講解等方法解決,這個解決的過程中他會有成就感,信心也增強了,可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對完成“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共有20余種,它們是如何構成了如此形形色色的蛋白質分子的呢?”的這一知識點的任務時,不同組的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展示模仿氨基酸脫水縮合的過程,例如游戲法、卡片展示法、表演法等。通過多種形式的展示,使具體化的縮合反應更加直觀,同時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習興趣的體驗過程,鍛煉了學生類比和遷移能力。
在任務完成階段,教師是一個幫助者和指導者,起著畫龍點睛的主導作用。因此,教師在課堂中要注意觀察學生,發(fā)現(xiàn)學生中出現(xiàn)的問題,多給學生以鼓勵,讓每個學生都能自由、大膽地去完成任務。
3.任務評價與反饋——總結歸納,提升課堂,優(yōu)化課堂
任務評價可以加深對任務的理解,以及對學習效果的檢驗。評價的內容包括:是否完成了對新知識的理解、掌握、熟練應用;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學間相互協(xié)作的能力;創(chuàng)新的能力等。任務評價可以將同學之間的相互評價和教師評價相結合。
例如學生在完成《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酶》一節(jié)中有關“探究溫度對酶活性影響”實驗設計的任務后,教師要求每一小組都將自己設計的實驗過程展示出來,然后讓其他小組進行點評和交流,在此過程中,學生獲取信息、鑒別信息以及處理信息的能力都能到了有效的訓練。
總之,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不僅落實了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也使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被動接受信息轉變成主動探究者和創(chuàng)造者,成為社會所需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尹冬靜.任務驅動型教學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教學參考,2016(11):121-121.
[2]耿瑋.例談任務驅動式教學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高考,2018(25):32-32.
[3]張冬杰.任務驅動教學法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實踐[J].中學生物教學,2015(8):32.
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9年度自籌經費重點課題(B類),課題名稱:《基于專題性生物課堂觀察的校本教研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19B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