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靜
摘 要:隨著時代的進步,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從被動地接收海量信息到主觀參與和傳播信息,這種發(fā)展模式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當然也影響到博物館的發(fā)展,促進了博物館的轉型;智慧博物館由此萌芽,進入發(fā)展期。智慧博物館包含智慧藏品保護與管理、智慧展示與服務等方面,其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也面臨著一系列的瓶頸,然而發(fā)展是不可避免的,博物館將迎來嶄新的智慧時代。
關鍵詞:智慧博物館;智慧保管工作;智慧展示與服務
隨著時代的進步,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從被動地接收海量信息到主觀的參與和傳播信息,這種發(fā)展模式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當然也影響到博物館的發(fā)展,促進了博物館的轉型,智慧博物館由此萌芽,進入發(fā)展期。
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博物館的展示方式都是以靜態(tài)的“擺放”展示為主,藏品的信息介紹也大多止步于基本信息的羅列,公眾便從這些僅有的信息中去了解藏品的狀況,20世紀90年代,隨著博物館的興起,它先后經過了博物館信息補充數字化、數字化博物館的過程,現今逐步進入智慧時代。傳統(tǒng)博物館主要關注的是藏品的保管及陳列等功能,在信息的補充過程中,主要以藏品圖片及部分信息的搜羅為主,并以2D的形式表現,整體處在博物館發(fā)展的初級階段,缺乏生動性;而數字化的博物館則更多利用了網絡及多媒體等技術,將3D及虛擬現實等技術運用到博物館的展示中,增加了展覽的生動性,進一步激發(fā)公眾的興趣,更好地實現了博物館的教育職能。智慧數字博物館則是數字化博物館的發(fā)展趨勢,在數字建設的基礎上,更強調“智慧”的概念,滲透到博物館工作的各個部分,如:智慧保管工作、智慧展示工作、智慧服務工作等,個性化的分析與服務,它使博物館與觀眾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
Eiji Mizushima在2001年將智慧博物館定義為:自動控制博物館的運行、管理和展覽;控制博物館的環(huán)境(展覽環(huán)境和保存環(huán)境);具有信息和通信能力;能夠控制計算機和新媒體設施;智慧博物館通過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技術,對博物館相關的人與物等信息進行計算和分析,從中得到的數據可以更好地讓博物館看到自身發(fā)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促進博物館的教育、展示、管理、服務、傳播等工作的發(fā)展,從而適應新時代的發(fā)展與要求。
一、智慧藏品保護
藏品保管工作的智能化主要體現在預防性保護的智能化、數據管理的智能化、藏品查找的智能化、信息統(tǒng)計的智能化上。
藏品的預防性保護永遠是藏品保管工作的重心之一,它直接影響到藏品受損害的程度及藏品的壽命,所以在藏品工作中要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指導方針,“預防為主”的工作理念,便要求藏品工作要充分調動相關人員意識,充分利用相關資源,及時進行風險識別及損壞控制。藏品種類的不同對環(huán)境溫濕度的要求不同,所以按照藏品質地進行分類,進行溫濕度調控,是藏品預防性保護中重要的一環(huán),這就要求在藏品保管的工作中要注重大環(huán)境及小環(huán)境的溫濕度、有害氣體、光線、霉菌、蟲害等的控制。大環(huán)境包括藏品庫房、暫存空間、展廳,而小環(huán)境包括庫房柜架、儲存盒及展柜等。良好的儲存環(huán)境是文物的生命線,所以博物館應該充分考慮如何給文物營造一個良好的存儲環(huán)境,延長其壽命。除了傳統(tǒng)的運用空調、除濕機、加濕機等機器來進行調控的做法外,還應該進一步采用“文物環(huán)境實時監(jiān)測智能系統(tǒng)”,此系統(tǒng)可以隨時傳送文物儲存空間的各項數據,實現風險識別的及時性,同時系統(tǒng)可以針對每日所傳送的各項數據對藏品儲存環(huán)境的風險進行分析評估,為文物保管者提供相應的檢測數據及風險評估報告,通過這些數據,保管人員可以更為全面地了解藏品儲存環(huán)境的風險值,做出科學的處理方式,更好地實現藏品的預防性保護。同時文物的本體保護工作也是藏品保管工作的重中之重,從保管角度而言,保管員不能對于藏品本體進行實時監(jiān)測,故而無法及時發(fā)現藏品本體的病變,大多藏品的老化及損傷都是在日積月累中形成的,所以實現對文物本體的實時檢測也是智慧藏品保管的內容之一,無線傳感便可實時獲取文物本體的健康狀況,且通過分析得出風險預控與治療性修復的建議,有效降低有害因素對文物的損害。
二、智慧藏品管理
數據信息管理是藏品保管工作的基礎,全面的數據采集對于藏品管理及利用來說尤為關鍵,藏品信息采集包括藏品號、名稱、年代、尺寸、質地、級別、收藏來源、全形圖、局部圖、分類、入藏年代及注銷年代等信息,而智慧數據庫的信息采納除此之外,還可包含藏品的3D圖、信息描述、音頻、視頻、著錄、學術研究文章、其他相關藏品鏈接等信息,通過多維度的信息采集來充實藏品數據庫,為每件藏品添加全面的信息和拓展數據,搭建博物館智能系統(tǒng)可以充分容納藏品的基礎信息并且打通各部門的壁壘,可按部門充分完善藏品提取信息,如:典藏部可添加藏品基本信息、修復及排架信息,展覽部可添加藏品的展覽提用信息,信息部可添加藏品的傳播引用信息,發(fā)展部可添加藏品的文創(chuàng)采用信息等,公教部門可以添加針對不同年齡段的藏品講解、講座采用等信息,這些數據的補充可以讓智能數據庫充分發(fā)揮數據分析功能,通過分析數據,為相關工作人員提供智能分析結果,使得藏品管理、展覽工作、公眾教育更加的智能和便捷。
海量藏品信息的容納就要求了藏品的查找篩選工作也一定要同步發(fā)展,在傳統(tǒng)模式下,通常保管工作者會借助Excel表格進行基本信息及上架信息的錄入,同步制作庫房藏品卡片進行藏品具體位置的定位與查找,這種查找方式不具備可持續(xù)性,藏品卡片有其使用壽命,達到一定的使用頻率會老化,還需保管人員繼續(xù)制作藏品卡片,使得保管工作者常重復單一工作,且不利于藏品的便捷查詢,而智慧的藏品查找可借助RFID射頻識別系統(tǒng),讓每個藏品擁有自己的電子身份證,再運用電子身份證對其進行追蹤,可實現出入庫管理、定位查找、盤庫統(tǒng)計等有效動態(tài)信息記錄,不僅可以讓保管員迅速得知藏品的儲存位置,還可以優(yōu)化藏品管理流程,實現與文物普查平臺的無縫導入,簡化和避免重復工作,實現智慧博物館人與物并重的發(fā)展理念。如:“南京博物院的RFID藏品信息管理系統(tǒng)中上傳了200萬余張影像資料,系統(tǒng)數據容量達4200GB的龐大數據庫?!庇纱艘部煽闯鰢鴥炔┪镳^的智慧藏品管理正在逐步發(fā)展并投入運用,讓文物資源進一步得到高效利用。由于博物館每年都會有新入藏的藏品,所以入藏藏品的數量變化是藏品管理的常規(guī)內容,這項數據的變化、統(tǒng)計和審核往往會使總賬人員進行單調的重復統(tǒng)計,也容易出現統(tǒng)計上的失誤;而智慧化的數據統(tǒng)計則可以實現數據的精細化,并對相關信息進行分析提取,可以得到逐年新入藏品的數據分析,具有便捷性、準確性及智慧性。
三、智慧展示
博物館的重要職能之一便是展覽,智慧展示方式也是智慧博物館構成的重要部分。傳統(tǒng)博物館的展示方式基本是展柜陳列,形式過于單一,缺乏生動性。數字化博物館的展示方式雖比傳統(tǒng)展示方式多樣、活躍,有多媒體、三維技術的參與,但與智慧博物館展示方式相比,觀眾的互動體驗還是比較差,參與度也較低。智慧博物館的展示更為的高科技與多樣,除了三維技術的應用外還有互動體驗,如:“智能多寶閣、VR及AR應用,全景虛擬漫游”等形式。
故宮的端門數字博物館便是智慧展示的最佳例子,故宮端門數字博物館經過了兩年的緊張建設,于2015年12月22日試運行,通過高精度的文物數據提供及嚴謹的學術考證,把悠久的歷史文化通過智慧數字的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其中數字多寶閣是由2排9列高清屏幕組合而成,其中囊括近百件故宮器物的高精度模型,其中約有50件文物可以讓觀眾通過觸摸放大進行藏品細部的觀察,還有7件文物,以多媒體方式對觀眾解讀更詳細的內容。經典的展陳方式礙于光線、展柜、展示方向的限制,使得觀眾與展品之間總是隔著距離,無法觀看到展品的細部。而此種智能多寶閣的展示方式無疑彌補了這一不足之處,可以讓觀眾對于經典器物的局部有進一步的了解。
VR虛擬現實與AR增強現實技術的應用,給展覽方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賦予展品新的生命,使“靜止”的文物“鮮活”了起來,通過科技手段對藏品曾放置的空間及場景進行復原,讓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零距離觀賞文物,體驗歷史空間,增強參觀體驗。像故宮數字宮廷原狀——三希堂便是此種展示方式,它利用高清投影系統(tǒng)營造出沉浸式的虛擬環(huán)境,通過仿真建模,還原三希堂的原始陳列,使得觀眾如同漫步于三希堂之中,零距離地欣賞宮廷陳列原貌,感受空間,很好地瓦解了保護文物與營造良好觀展體驗之間的矛盾,拓展了觀展視野,加深了展示效果。而360°全景虛擬漫游除了真實再現館內場景外,還可以運用3D圖片及文字解說,加深瀏覽者的印象,使瀏覽者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更為自主與自由地欣賞展覽。
四、智慧服務
作為博物館傳播的窗口,博物館的網站建設、導覽服務、微信公眾號、衍生品開發(fā)都是重要的工作內容,時代的發(fā)展要求博物館的服務也要邁入新的階段,博物館官網作為對外宣傳的重要媒介,可以有效地展示博物館各類信息,隨著智能軟件的開拓,博物館APP的開發(fā)也是一個新的趨勢。通過技術手段實現信息的全方位傳播,且內容應具備豐富性,除了相關的信息介紹外,3D效果全方位的展示,文物相關的研究鏈接、視頻、音頻、知識點等都可以進行補充。要善于開發(fā)與藏品相關的益智類游戲等,提升瀏覽人員的興趣,讓公眾更好的感受到文物背后所包含的厚重歷史,增添“娛教性”。
智能導覽的開發(fā)可以充分地運用移動終端,結合定位技術,對觀眾進行定位分析,捕捉觀眾所處區(qū)域的展品信息進行解說,加深觀眾對于藏品的理解,同時也可收集觀眾進入展廳的人數、觀展時間、停留時長、展品受歡迎程度等觀眾行為數據,通過分析得出報告,使博物館更加了解觀眾的行為偏好,對于深化博物館的服務起著重要作用。
微信語音導覽是現今博物館比較通行的一種傳播途徑,隨著微信的普及,公眾在關注博物館的公眾號后,可以隨時根據公眾號所發(fā)布內容了解展覽展訊及活動,可在公眾號上進行展覽參觀預約及門票購買,同時發(fā)送展品編號,還可獲得相關展品的介紹、圖片、視頻等相關信息,完善了購票及了解藏品信息的途徑,為公眾提供了便捷的服務。
博物館衍生品的開發(fā)也是近年來博物館比較重視的一項工作內容,衍生品不再是簡單的一個放在小賣部兜售的紀念品而是一個文化和藝術相結合的授權創(chuàng)意產品。當代人對于哪里都能買到的商品已經失去興趣,所以曾經傳統(tǒng)的藝術衍生品已經難受其青睞,這些原因都迫使博物館對其藝術衍生品的開發(fā)進行變革。而更具有創(chuàng)意和趣味性的衍生品則更適合當代人的“口味”。而通過智能觀眾行為分析,也可以為衍生品的開發(fā)提供更為有效的信息,譬如觀眾更喜歡在某一展品前進行停留觀賞,也就是說此展品的公眾歡迎度較高,通常來說針對此展品所研發(fā)的衍生品則會更加受歡迎,而充滿趣味性的衍生品開發(fā)也會使得公眾對相關的展品產生更濃厚的興趣,促進了觀眾的自主學習意識,提升了衍生品的銷量,形成良好的互動鏈。
五、發(fā)展瓶頸
“博物館數字化建設是對傳統(tǒng)展陳方式顛覆性的改革,從基礎設計的重建,到軟件造作系統(tǒng)的投入,到配套設施管理的升級改造,無疑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很多博物館受資金方面的限制,無法將博物館數字化建設提上日程。”的確如此,除了部分資金充沛的大館外,大部分的博物館礙于資金的限制,無法大刀闊斧地進行智慧博物館的建設,只能在局部采用個別數字手段,顯得局促。智慧博物館處于一個發(fā)展的階段,相關的技術還是亟待進一步的開發(fā),很多設備使用周期短、耗費資金大、維護成本高,所以適用性較差,這也是阻礙數字化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從人的角度來講,有的技術由于缺乏前期溝通和打磨,所以造成了雖然斥重資建設完成的技術平臺卻不好用,便打了退堂鼓,不再進行新技術的實驗,還退回到傳統(tǒng)的模式中去,如藏品管理系統(tǒng),有的藏品管理系統(tǒng)前期缺乏與保管員的溝通和試運行磨合和完善,導致技術人員根據自己理解所搭建的智能平臺不適用,保管人員在使用后覺得用得不順手、不習慣,便還是用傳統(tǒng)的Excel表格模式進行工作,沒有達成原定效果。
可想而知,在智慧博物館發(fā)展的過程中,一定會面臨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面臨問題應該解決問題而不是逃避問題,發(fā)展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相關的工作人員也要樹立大局意識,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手中的工作,要重視資源的共享,積極配合相關工作,拓展可靠的技術供應商,減少耗材的使用壽命,降低博物館的資金壓力,讓智慧博物館在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路途越走越遠,迎來嶄新的時代。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賀琳、楊曉飛:《淺析我國智慧博物館建設現狀》[J].中國博物館,2018年第3期,第116-126頁。
王茜:《博物館藏品信息網絡共享平臺建設的探索與展望》[J].《中國港口》,2018年第S2期,第79-86頁。
王平、秦麗榮、朱芊曄:《關于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的思考》[J].《才智》,2018年第18期,第216-21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