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峰
十八子作是陽江十八子集團的核心品牌,以十八子創(chuàng)始人李良輝姓氏“李”字拆分而來,“十八子作”意為“李氏制造”。
在廣東小城陽江,小刀有著悠久的歷史。
150多年前,陽江城工商業(yè)漸見興旺,廣東有10多個縣的客商云集陽江縣城進行多種商貿買賣活動。陽江刀一直以小作坊(打鐵鋪)形式生產,產量較小,但打出的產品時時供不應求。20世紀30年代后,季芙小刀成為陽江小刀的代表,推動陽江刀業(yè)發(fā)展壯大。改革開放以來,刀剪民營企業(yè)日益壯大,為陽江刀剪行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其中,陽江十八子集團,以它前所未有的氣魄把“陽江小刀”的盛名推向世界。集團創(chuàng)始人李良輝現任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陽江小刀制作技藝”的省、市兩級代表性傳承人。因為十八刀具被譽為“中國第一刀”,所以他被譽為“中國刀王”。
命中帶鐵,結緣做刀
戰(zhàn)亂動蕩年代中的1934年12月,李良輝誕生在陽江縣城南的華濠街右二社小巷盡頭的一戶棚屋里。起名的算命佬說他命中帶鐵,日后不是帶槍帶炮當差打仗,就是當打鐵匠做刀剪。也許真是有幾分被言中:李良輝10歲還未入學時就去打鐵巷偷師學藝了。
然而由于年紀小,鐵匠師傅暫時未肯收他,要他先讀好書日后再學藝。父母也不同意他這么小就學藝,于是送他入私塾讀書??伤麑δ切爸跽咭病备械娇菰餆o味,不過對數理方面卻有點小聰明。他平時特別愛畫畫,如畫菜刀、小刀、剪刀,還有鋤頭、鏟和斧頭等。
一次放學后,因為下雨被困在學堂,李良輝帶頭和同學們把書房的墻面得亂七八糟,一把栩栩如生的大菜刀就是他的杰作!第二天,老先生發(fā)現了這些,覺得李良輝太調皮,無心向學,就登門造訪了他的家。父母也感到自己的兒子不是讀書的材料,就接受了老先生的建議,讓兒子輟學。從此,12歲的李良輝就跟隨鐵匠師傅學打鐵,學習了傳統(tǒng)的刀具鍛打技藝,并打下了扎實的基本功底。
隨著新中國的誕生,李良輝的命運也迎來了重大轉折。1955年,20出頭的他作為個體小刀生產工人被政府安排入第一小刀生產合作社。由于他有七八年的打鐵經驗,加上平時勤學苦練,又能從師傅那里得到真?zhèn)骷妓?,他剛一進廠就得到了領導重視,被任命為車間技術員。解放前學到的那些知識,現在可以發(fā)揮作用了。
他愛動腦喜鉆研,在改造前輩做刀工藝和設備方面,總比別人優(yōu)秀。在這個廠工作期間,他因受到揚谷機的啟示而研究、設計、制作了電動鼓風機,一舉結束了千百年來手拉風箱的歷史。他看到鼓風機的葉輪在關電后還會轉動,又靈光一閃:電動,用電來帶動磨刀石,不是可以代替用手開刀口了嗎?在他的親歷親為下,一臺電動磨刀機終于成功了!陽江第一小刀合作社,在繼電動鼓風機后,第二次實現了半機械化操作。
1966年文革,李良輝被下放到今天的陽西縣織簧的農村接受貧下中農的教育改造。他為自己空有一身打刀的技術無處發(fā)揮而苦悶。
一天,他在去收割水稻的路上,看見鄰村一對父子在打鐮刀。他們采用的是他小時候學習的傳統(tǒng)打菜刀時做法。李良輝心里和手都發(fā)癢了,就搶過挪后生的鐵錘和老鐵匠一上下地打起鐮刀來了。他一口氣打了一個多鐘頭的鐵,早已經把收割水稻的事忘記了。
雖然李良輝的手藝贏得了陣陣喝彩聲,但他卻因此事付出了代價:被責令公開檢討,上級還決定對他延長改造時間,讓他深刻思過,徹底反省。這件事也讓他明白:做一把好刀,將是自己畢生的愿望。
開設刀廠五次革新
1983年7月,李良輝夫婦拿著自己多年攢下的2萬元,組建了一個僅有8名人員的生產團隊,成立了向陽家用刀具廠,雖說是個“廠”,本質卻是個起始資金嚴重不足,以生產碳鋼菜刀為主的小作坊。
有很多次,小作坊都因為資金問題處于半休整狀態(tài),甚至難以為繼,舉步維艱。幸好李良輝的妻子一直鼓勵他,并在刀廠后面搭了一個工棚,做餅銷售,把賣餅的錢供給刀具生產,起初的好幾年都是“靠餅養(yǎng)刀”,李良輝的刀廠才堅持了下來。
1983年,正是改革春風吹滿大地,私營經濟摸著石頭過河的年代。李良輝的這個小作坊也開始了艱難探索,以高質卻低價的“性價比戰(zhàn)略”,逐漸打開了市場。
1993年,他首次將傳統(tǒng)焊接刀具改進為連體直出刀具,引發(fā)中國刀具史的第一次革命。
1994年,為了走向全國市場,李良輝召集全家人共同商討品牌名稱。二兒子提出,就用自家的名字。李由”十、八、子”三字組成,就叫“十八子”,再在前頭冠上“陽江”二字,既有家族淵源,又有地方色彩,好叫,易記,還給人留下許多懸念,意味深長。
1995年,李良輝吸收當時日本、西德刀具的優(yōu)點,開發(fā)創(chuàng)新多款符合圍人用刀習慣的日式多功能家用廚刀,引領刀具市場由單一產品拓展為多類型綜合刀具市場,引發(fā)中國刀具史的第二次革命。
1997年,率先推出組裝套刀,將刀具的使用功能專業(yè)化,迅速加大了刀具的產量及銷量,打破送禮不送刀的禁忌,引發(fā)中國刀具史的第三次革命。
2000年,他又首次將軍工材料七鉻十七鉬(7Cr17Mo)及復合鋼材料應用到民用刀具上,提升了刀具的質量和產品價值,引發(fā)中國刀具史的第四次革命。
2001年,隨著中國加入WTO,很多國外品牌涌入中國市場,本土刀具品牌面臨著激烈競爭。國外廠商早就對中國這個最大的刀具市場垂涎已久,先后有世界著名品牌德國“雙立人'’和日本“莊三郎”等大舉進入。
李良輝發(fā)現“性價比”的策略不靈了。國外品牌輕巧美觀,品質高貴,且高硬度,耐磨,不生銹。雖然每把售價高達數百元,甚至賣到干元,人們依然趨之若騖。2003年,他到日本三條市考察,發(fā)現造成價格差異的本源是原材料,于是當場提出購買原材料的想法,卻被日本人拒絕了。
回國后,2004年,李良輝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斥資1.2億,投建鋼。做刀人要做鋼廠,這是業(yè)內人想都不敢想的事。
李良輝七顧茅爐,用誠意聘請一個技術團隊入駐鋼廠,因為十八子作生產的是刀剪專用的高碳高鉻的特殊鋼材,沒有技術可借鑒,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而他卻一心與技術團隊風雨同舟、日夜奮戰(zhàn)在生產一線,無論是設備購置安裝、還是鋼種研發(fā)他都親力親為。終于,中國第一爐刀剪專用的高碳高鉻鋼出爐了!從此,十八子作實現了煉鋼、制刀、技術一體化。這個重大的創(chuàng)新,引發(fā)了中國刀具史的第五次革命。
試水電商,營銷求變
2005年,十八子作就開始了在電商上的探索,2013年正式成立陽江子木公司,全面負責線上銷售業(yè)務,經營十八子作天貓旗艦店、十八子作京東旗艦店等。數據顯示,2015年官方旗艦店就完成了2270萬元的銷售額,到2017年銷售額為4000萬元。
2019年3月,十八子作還聯合京東商家成長中心在陽江十八子集團成功召開“刀具行業(yè)內容安全交流沙龍”,旨在賦能陽江地區(qū)刀具、廚具行業(yè)的電商企業(yè)以商帶商的開放型培訓模式,助力刀具行業(yè)的商家快速成長。60余家廚具、戶外商家及京東商家成長中心代表前來參加。
電商平臺只是十八子作的一個試水,目前整個集團年銷售額約為4億元,電商占比約為10%。線下渠道的銷售還是占主體,每個省都有代理商,由代理商來開發(fā)。
同時,十八子作也已連續(xù)三屆成為中餐烹飪世界錦標賽的戰(zhàn)略合作伙伴,并成為“2019陽江海陵島環(huán)島國際馬拉松賽”冠名贊助商?!霸趶姶蟮娜后w需求下,我們響應新時代工匠精神的號召,主張年輕新生活,廚房新煮意,對刀具產品不僅僅是烹飪工具,更是人們對追求生活、享受下廚樂趣、表達自我感受的物具進行重新定義。”李良輝這樣形容他們的營銷策略。
除了零售外,十八子也做過OEM(貼牌生產)的業(yè)務?!拔覀冊汪斈现扑幒献鬟^,他們積分送禮的獎品就是十八子制作的。像櫥柜、油煙機行業(yè)的公司需要刀具配套的,也在長期跟蹤尋求合作,不可能人家上門找你。多一條腿走路,何樂而不為。”
子承父業(yè),薪火相傳
目前的制刀行業(yè),除了老字號“王麻子”和“張小泉”在全國市場享有盛名外,南有廣東陽江、北有山東壽光、東有浙江永康、西有重慶大足,都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刀具之鄉(xiāng),彼此處于同一起跑線上。受限于運輸成本和品牌影響力,均在各個區(qū)域市場上“諸侯割據”,誰也不敢輕易到對方的勢力范圍里“搶食”。
在競爭中欲進不能,讓已逾花甲的李良輝頗感力不從心。于是,他開始全力培養(yǎng)兒子,希望夢想得以薪火相傳。
李積回在李家排行老二,19歲離家遠游數省,見多識廣,在弟兄幾個中,要數他的腦瓜最活,點子最多。
1988年他回到家里,一頭扎進父親的企業(yè),擺弄起了刀。李積回回憶說:“本來我不想做刀的,畢業(yè)一出校門,我的想法很浪漫,想做一個文學家,但是在父親的影響下,我整個身心都投入了,我要做刀,我要做好刀?!?/p>
刀具行業(yè)在我國歷史悠久,但李積回卻看到在飛速變革的時代面前,這個“以不變應萬變”的古老行業(yè)一直抱著歷史與傳統(tǒng)陷入了自我陶醉的狀態(tài),從內容到形式上都“掉了隊’,與新時代消費者的距離越來越遠了。
“十八子作”的品牌有了,如何打響?李積回搞起了與刀具看似不相關的旅游業(yè)。他首先把工廠的部分場地改為展覽場,開發(fā)一系列刀剪文化展覽會,同時不遺余力建設十八子刀剪文化。
民以食為天,食以刀為先,刀文化跟飲食文化有關,所以陽江十八子特別為此推出多間十八子專賣店和十八子飯店,提供吃喝玩樂、購物等一條龍服務。結合“去閘坡旅游,到十八子購物”、“陽江之旅,盡在十八子”等,擴大“十八子”企業(yè)文化價值,讓“十八子”的品牌深入人心,十八子品牌也慢慢在全國打響。
既跟飲食相關,又跟旅游相關,所以十八子品牌沉淀的內涵非常豐富,來陽江的人都認識十八子。每一位抵達陽江的游客都很容易產生一種整個陽江都是十八子的錯覺,公路上的路牌大部分是十八子的廣告,要定酒店有十八子酒店,要吃海鮮有十八子餐廳,連旅游景點都推薦十八子的總部,而且還是AAA級景區(qū),這些都歸功于李積回對陽江旅游業(yè)發(fā)展的重視和貢獻。
旅游給十八子帶來了新的活力,可謂“名”“利”雙收,但李積回沒有停下腳步,而是在工業(yè)旅游上玩出了新花樣一一創(chuàng)辦發(fā)燒音響博物館。
2002年,陽江十八子集團有限公司成立。但就在十八子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李積回卻選擇“玩”音樂,建立了世界發(fā)燒音響博物館。他想利用音樂將十八子的品牌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為集團未來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正是這個發(fā)燒音響博物館,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慕名而來的音樂發(fā)燒友。以前很多人不知道陽江,通過音樂,他們知道了。以前很多人不知道十八子,通過音樂,他們知道了。在音樂的交流中,十八子文化得到廣泛傳播,品牌形象也被提升到新的高度。
現在,在眾多外地人眼中,十八子刀毫無疑問代表了陽江刀。但是,李積回希望十八子能夠作為整個廣東人的禮品,有朝一日能成為中國人的禮品,音樂或許會成為李積回實現夢想的橋梁。
擁抱變化,但不能忘記初心。
當有人問及十八子是否會考慮上市時,李積回回答:“我們不會上市,如果上市了,那就必須為股民服務,就要想著擴張。在小城里面企業(yè)家是有情懷的,我們只想做好一把刀。做品牌一定要聚焦,今天想著干這個,明天想著干那個,那就什么都做不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