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龍男
摘要:目前,我國諸多建筑工程施工企業(yè)在實踐應用防滲技術的過程當中仍然存在著諸多較為顯著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如果未得到及時有效地解決,那么必然會導致水利水電工程建設質量一直難以得到有效地提升。而此次研究主要就水利水電工程防滲技術做了簡要的分析,目的在于進一步提升水利水電工程的防滲性能。
關鍵詞:水利水電工程;建筑工程;施工技術;防滲技術;管理策略
一、前言
從宏觀的角度分析,從古至今在我國國內出現(xiàn)過數(shù)次洪澇災害,而該種災害一經出現(xiàn)那么必然會導致社會遭受重大的損失,可以說洪澇災害屬于一種對人們人身安全以及財產安全造成極大威脅的一種災害[1]。而水利水電工程的主要作用就是防治洪澇災害,并保證我國社會水資源供給工作能夠持續(xù)有效地進行下去,可以說水利水電工程在社會當中的作用極為重要[2]。而水利水電工程防滲技術屬于一種保養(yǎng)維護技術,對于提升水利水電工程的使用年限有著極大的便捷幫助。
二、水利水電工程防滲技術分析
水利水電工程在建筑工程領域屬于一種極為常見的工程項目種類,相較于其他工程項目而言,水利水電工程對于防滲技術對于要求嚴格度極高,需要相關的管理人員在實際工作期間必須強化對于防滲施工技術的管理。可以說,水利水電工程防滲技術管控質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到水利水電工程的整體質量以及使用年限,一旦防滲技術管控出現(xiàn)問題,那么必然會導致水利輸電工程受到水的腐蝕作用影響,從而導致該種工程無法充分地發(fā)揮出其應有的作用[3]。隨著我國建筑工程施工技術研究人員對于水利水電工程防滲技術研究的不斷深入,經過長時間的實踐調查研究諸多新型的防滲技術逐漸地出現(xiàn)在了人們的視野當中,并且在水利水電工程當中得到了廣泛地應用,所取得的應用成效極為顯著,不僅極大地提升了的水利水電工程的防水性能,同時還極大地提升了水利水電工程使用年限。而現(xiàn)階段,在建筑工程領域當中常見的水利水電工程防滲技術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防滲墻技術
1. 在實踐進行防滲墻建設的過程當中需要有效地應用鉆孔灌漿成墻建設方法,具體而言就是要要運用成墻樁機以及攪拌裝機來進行相關防水墻建設工作[4]。
2. 應用鋸槽的方式來進行防水墻建設工作,在建設期間要保證墻體的寬度保持在0.2米到0.3米之間。
3. 應用射水成墻方法,該種方法主要強調的就是要借助噴射水流的切割性質對土層進行切割處理,然后借助修整設備來對孔壁進行修正處理,保證防滲墻的厚度保持在0.22米到0.45米之間。下圖1為水利工程垂直防滲墻剖面圖。
(二)灌漿防滲技術
1. 應用高壓噴射方式,該種方式可以積分為定噴以及擺噴和旋噴三種方噴射方式,具體而言,就是要依照地層結構以及要求來選擇最適的高壓噴射方式對底層進行沖擊處理,從而制造一些較大的沙土顆粒,然后用泥漿液來制作一種墻壁[5]。
2. 應用卵碩石層的灌漿防滲技術,該種技術主要強調的就是有效控制漿液的填充范圍,并在此基礎上有效地運用多排的灌漿孔,旋噴注漿如圖2所示。
(三)符合土工膜技術
相關的施工技術管理人員在實踐工作期間必須有效的構建出兩層土工織物層和一層土工膜層的模板,該種模板具有較強的延展性以及防滲性??梢杂行У貙λ姽こ唐鸬椒罎B作用。
很多人錯誤的認為項目完工之后就可以正常運作不需要在對共進行檢測管理了。正是因為這種思想的存在,導致很多的水利項目在后續(xù)運作時期發(fā)生嚴重的滲漏問題。正確的做法是,在運作的時候,要對其定時的檢測分析。一旦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處理。就算是再優(yōu)秀的材料,再完美的工程,長久的運作過程中都會出現(xiàn)各種問題。只有做好檢測工作,認真的處理存在的不利點,才能夠厚可能的延長項目的使用時間。
三、水利水電工程防滲技術應用保障性措施分析
(一)組建專業(yè)化的水利水電工程防滲技術應用管理團隊
從現(xiàn)實的角度分析,在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過程當中技術管理人員是各項水利水電工程防滲技術應用工作的第一執(zhí)行者,其綜合素質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著水利水電工程防滲技術的應用成效,只有保證水利水電工程防滲技術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水平較高,才能夠保證水利水電工程防滲技術能夠充分地發(fā)揮出其應有的作用[6]。基于這一情況,水利水電工程項目總負責人必須重視專業(yè)化的水利水電工程防滲技術應用管理團隊組建工作。
1.在人才應聘階段,需要綜合考察每一位水利水電工程技術管理崗位應聘人員對于防滲技術的認知度,實踐應用能力,創(chuàng)新管理能力等,然后選擇綜合素質水平較高的人員負責水利水電工程防滲技術應用管理工作,從而保證防滲技術應用管理團隊的基礎綜合素質水平較高。
2.要定期的對負責水利水電工程防滲技術應用工作的技術人員進行專業(yè)化的培訓,培訓內容包括水利水電工程各類防滲技術,防滲技術應用要點,防滲技術作用,創(chuàng)新管理能力,工作責任意識等作為主要培訓內容,從而保證每一位水利水電工程防滲技術應用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水平能夠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提升,最終有效地滿足防滲技術應用工作的各項要求。
(二)健全水利水電工程防滲技術應用管理制度體系
從實際角度出發(fā),水利水電工程防滲技術的要求相較于其他工程的防滲技術要求嚴格度較高,在這種情況下,相關的管理人員在實際工作期間就需要更加規(guī)范的應用該種技術。但是要想保證水利水電工程方式技術應用的規(guī)范性,就需要制定出與之相對應的技術管理制度體系[7]。因此,相關的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管理人員需要重視水利水電工程防滲技術應用管理制度。
1.相關的管理人員需要有效的將獎懲制度落實到實際工作期間,明確地指出對于水利水電工程防滲技術應用工作有突出表現(xiàn)的管理人員企業(yè)要對其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以及精神方面的表彰鼓勵,而對于時常出現(xiàn)問題的人員要對其給予一定的懲罰,從而提升每一位技術管理人員工作責任意識以及工作熱情。
2.需要落實連帶責任追究管理制度,對于水利水電工程防滲技術應用工作進行細致地劃分,明確各個工作小組所應承擔的責任與義務和相應的技術管理權限,一旦出現(xiàn)問題要在第一時間找到相關的負責小組,找出問題的原因,并追究負責人的責任。
3.需要有效地落實風險管理制度,對于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施工要進行風險預估,提前制定出相關的應對措施,從而保證水利水電工程防滲技術能夠持續(xù)有效地實施。
4.需要有效地落實安全管理制度,明確每一位施工管理人員在實踐工作期間必須準確有效的要求相關施工人員在到達施工現(xiàn)場之后必須佩戴好安全措施。
5.設置出具體的安全施工標準,從而保證施工技術應用的安全度,以此來降低施工安全事故問題出現(xiàn)的概率。
(三)科學合理的選擇最適防滲技術
防滲技術的選擇是水利水電工程防滲技術應用工作的初始環(huán)節(jié),同時也是影響后續(xù)水利水電工程防滲施工質量的關鍵影響因素,只有保證防滲技術的選擇科學合理性,才能夠保證水利水電工程防滲技術能夠得以有效地應用,并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提升水利水電工程的防滲性能[8]。從現(xiàn)實的角度分析,現(xiàn)階段,防滲技術選擇的變化性正在逐年提升,尤其是在水利水電工程當中相關的施工人員可選擇性也在不斷地提升,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保證防滲施工更加精準,施工質量得到提升就需要有效的將提升水利水電工程防滲技術選擇的科學合理性。
1.相關的管理人員在實際工作期間就必須準確有效的了解到每一種防滲施工技術的特點以及應用要點。
2.要定期的進行工作反思,積累工作經驗,在平時的工作當中積累水利水電工程防滲技術的適用環(huán)境以及適用條件,從而保證水利水電工程防滲技術選擇工作更加精準。
3.要強化對于防滲技術應用的宣傳力度,對于各項技術的特點及適用范圍信息要進行有效地宣傳,從而保證水利水電工程防滲技術能夠充分地發(fā)揮出其應有的作用。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現(xiàn)階段,我國政府部門已經極為重視對于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發(fā)展,其最終目的就在于進一步提升水利水電工程的社會職能效應,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而在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施工的過程當中,需要精準的應用水利水電工程防滲技術,該種技術所起到的主要作用就是避免一些水物質滲透進水利水電工程當中對水利水電工程造成腐蝕性影響。但是如果在實踐應用水利水電工程防滲技術的過程當中相關的管理人員必須明確各個防滲技術的特點,從而保證防滲技術能夠充分的發(fā)揮出其應有的成效。因此,相關的技術管理人員需要重視水利水電工程防滲技術應用研究。
參考文獻:
[1]何建紅.關于防滲加固技術在水利堤防工程中的具體應用[J].建材與裝飾, 2020(09):282-283.
[2]張宇峰,趙彥琳.水利工程中農田灌溉防滲渠道襯砌技術分析[J].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 2020(06):99-100.
[3]郭俊利.水利水電建筑工程防滲堵漏的施工要點及施工技術探討[J].工程技術研究, 2020,5(03):273-274.
[4]周華.淺談塑性混凝土防滲墻在水利水電工程中的應用[J].居舍, 2019(36):20.
[5]任志雄.水利工程中壩體防滲技術方案的優(yōu)化策略淺談[J].中國水運(下半月), 2019,19(12):165-166.
[6]黃文華.防滲處理技術在水利施工過程中的有效應用分析[J].工程建設與設計, 2019(22):194-195.
[7]郭宇,朱銀邦,崔煒,吳俊杰.玉龍喀什水利樞紐工程高趾墩混凝土面板堆石壩滲控設計及三維滲流分析[J].吉林水利, 2018(12):12-16.
[8]王曉飛.拔管法灌注雙液漿工藝在青田水利樞紐臨時圍堰防滲工程中的應用[J].四川水利, 2017,38(06):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