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思
汪萊(1768年-1813年),字孝嬰,號衡齋,安徽歙縣瞻淇人。他在數學、天文學、經學、訓詁學、音韻學和樂律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其中,在數學方面的成就最為顯著。
汪萊在P進位制、方程論、弧三角術和組合計算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當時人們普遍采用十進位制,汪萊則認為不必“盡立數于十”,對于具體問題,究竟采用何種進位制為宜,原則上應當“審法與數相宜”。該思想比20世紀40年代隨著電子計算機的出現才興起的P進位制早了150余年。
中國古代對方程的研究,多側重于研究解法(如開方術)及布列法(如天元法),當時,人們只會求解方程的一個正根,對于方程根的個數及性質的認識比較模糊。汪萊指出,二次方程有兩個根,并論證了三次方程的正根與系數的關系,找出了三次方程有正根的條件。汪萊對方程的認識、根的存在與判別的研究,是我國方程理論研究的發(fā)端。汪萊說“弧三角之算,窮形固難,設形亦難,稍不經意,動乖其方”。他分別得出已知三邊、三角、二角夾邊或二邊夾角、二角對一邊或二邊對一角等情況下三角形有解的條件,其成就在梅文鼎、戴震、焦循諸家之上。汪萊將組合計算公式建立在中國傳統(tǒng)的賈憲三角形規(guī)律上,證明了組合運算式及若干性質。所得出的遞兼(現在稱為組合)的定義、性質、計算公式以及恒等式均與現代組合運算結果相同。
汪萊畢生致力于數學研究,其算學造詣曾為當時的同行所認可,焦循的《加減乘除釋》、張敦仁的《輯古算經細草》都是汪萊作的序,其序文收錄在其最有代表性的著作《衡齋文集》中。在該著作中,汪萊對球面三角形的解法作了比較詳細的論述,還提出了“量角度新法”。汪萊認為,在求解方程時,方程的根不只有一正根,亦有負根,并設96道例題加以證明,這是中國數學史上關于方程根的研究的一個新的突破。汪萊對弧三角形、勾股形、平圓形、弧矢關系、代數方程理論等都作了詳細的闡述。
汪萊的主要著作有《衡齋算學》《馨氏倨句解》《參兩算經》《校正九章算術及戴氏訂訛》《四邊形算法》《十三經注疏正誤》《禹貢圖考》《說文聲類》《樂津逢源》《衡齋詩集》等。
汪萊天資聰穎,一些重要的論著多成稿于其青年時期,謂“其學由自得,不假師授”(民國《歙縣志·卷七》),這或許與其刻苦、自律有關。汪萊多才多藝,除善天算外,還通曉經史、音韻、訓詁、樂律、金石之學,工篆書,亦能詩,曾參與編輯國史《天文志》《時憲志》。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汪萊在故里制成渾天、簡平等儀器,用以觀測天象。同年,撰寫以闡述第谷體系的行星及日月運行規(guī)律的《覆載通幾》。這是一部天文學著作,其中的一些示圖是依靠一些幾何定理來作說明的,創(chuàng)立了天文與算術相結合的研究模式,實為難得。之后,他又多次前往揚州,設館授課。蘇、揚是當時經濟文化發(fā)達、人文薈萃的地區(qū),汪萊結識了不少名士,如焦循、李銳等人,他與焦循的友誼最為深厚。焦循說:“當時精九數之學者,惟萊及銳(李銳,出自吳派大家錢大昕門下,其數學造詣享譽學林)。銳善言古人所已言,而闡發(fā)得其真;萊善言古人所未言,而引申得其間。銳,精實,如詩之有少陵;萊,超異,如詩之有太白?!?/p>
嘉慶十年(1805年),夏鑾來到徽州擔任新安訓導,到任后四處訪賢,正好汪萊返鄉(xiāng),夏鑾便舉薦他參加歲試。汪萊成廩生后,夏鑾又舉薦其為優(yōu)行督學。
嘉慶十一年(1806年),為治理黃河水害,汪萊受命測量云梯關(今江蘇淮安縣東北200里)、六塘河入海口的高程。嘉慶十二年(1807年),他考取八旗官,入史館纂修《天文志》《時憲志》。
汪萊于嘉慶十八年(1813年)去世。當時,石埭(今安徽石臺縣東南二十五里,秋浦河上游管溪與璉溪、鴻陵溪合流處)的百姓出資送其歸葬于故鄉(xiāng)歙縣梅嶺。
汪萊的性格堅毅、頑強,雖然終生不得志,但是始終堅持嚴謹治學。其主要著作一直流傳至今,使得在兩百多年后的今天,我們還得以窺見其才華和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