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貞貞
研究背景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各行各業(yè)都帶來了較大沖擊。2020年,全國各高校教學工作在如火如荼的“云開學”“云課堂”大潮中拉開帷幕,教育界通過“上線”方式保障教學進度及效果。然而高職英語在線教學的開展應充分考慮高職教育中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大學英語課程的性質,就以下問題進行探索:一是對于本來就以交際互動式教學為主的英語課程(以下簡稱為“交際互動式課程”),如何在特殊時期同樣實現有效的在線教學?舉例來說,筆者所教授的大學英語課程中,問答互動、小組討論、情景模擬練習等互動性環(huán)節(jié),本身就占據了課堂教學至少一半以上的時間和內容。對于這樣的交際互動式課程,需要應對“線下轉為線上”的挑戰(zhàn),更好地開展疫情期間的教學工作;二是如何在互聯網+時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自主學習效果方面取得成效?高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低下,在云課堂語境下,教師和學生又處于準永久性分離狀態(tài)。這一特性使教師的監(jiān)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弱化,如何回應、適應疫情期間云課堂“課中”互動環(huán)節(jié)缺位以及高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欠缺的問題。
實施對策
基于以上問題,本研究積極探索和實踐基于社群學習的高職英語云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本模式區(qū)別于以往的翻轉課堂課前、課中、課后程序安排,強調網絡交互、人際交互特質即不同學習能力、學習風格的學生通過參與到不同的網絡中,得以拓寬及更新其自身知識領域,促進學習的主動性、持續(xù)性,以連接、建構、應用三個階段重構教學程序。
(一)連接階段:自主學習+社群討論,促成知識節(jié)點連接
網絡學習是信息交互、重組的過程,信息始終處于流動、聯通狀態(tài),并非單向度的傳遞——接收這一靜止狀態(tài)。學生對問題的回應討論、協(xié)作解決則構成了新的知識節(jié)點,發(fā)生了知識間的流動與交互,繼而生成同伴互助學習的新路徑,促成個人零散顯性知識的集體化。網絡平臺學習資源關于知識點呈現和直接講解,如果缺乏社群學習社區(qū)的有效討論,則無法通過問題意識連接網絡、集體與個體之間的知識流通,并獲得知識擴容與更新?!霸诨煦?、復雜、碎片化的‘知識情境中’不斷進行知識的意會和整合,以此提高討論區(qū)的知識儲量和知識質量。這個意義而言,討論區(qū)不是信息的堆積,應善于利用具有爭議性的、重要信息有助于推動學習參與者對知識的辨析、應用,形成知識場域的良性流動。如推送學習者更愿意將自身精力和時間投入的學習資料并開展社群網絡學習,如疫情期間線上第一課推送關于疫情的勵志演講We are all fighters和英文歌曲Fight the virus,要求小組討論相關話題并集體合唱抗疫歌曲,組長負責組織并上傳學習成果。(如表1所示)。
(二)建構階段:直播+講義+互動,深化學生交互體驗。
由于缺乏對課程的情感投入,學生在網上學習時往往停留在知識接受層面,個體與學習同伴在討論社區(qū)建立的互動尚未達到團隊合作、信任的程度,所以需要在“直播”課堂中深化交互體驗,促成學習者與學習環(huán)境、學習共同體的進一步交流、合作,共同參與到集體顯性知識的建構過程之中。
一是通過組織以社群學習小組為單位的多種互動任務,如小組討論、小組腦風暴、小組辯論等活動,開展合作與探究學習。即使是直播教學,也可創(chuàng)建學習小組,合理設計小組活動,讓學生在獨立學習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學習特點與特長,通過不同角度的分工協(xié)作,發(fā)現知識來源的不同途徑,知曉、構建不同的知識節(jié)點。《大學英語》教學以問題啟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活動,鼓勵學生各自發(fā)揮所長,在多樣化的信息資源、協(xié)作學習中實現知識的選擇、互動、共享,同時,發(fā)揮小組中核心人物的組織引導,將碎片式的知識與技能進行有機整合,達成個性隱形知識與集體顯性知識的交融互通。也可以在更大的社群學習網絡中進行節(jié)點的連接和知識的流通、擴容。在直播過程中,教師發(fā)布小組活動任務,設定小組活動時長倒計時,學生個體迅速切換網絡平臺,進入所屬的社群學習場域開展活動。
二是設計講義,推動學習環(huán)節(jié)向前發(fā)展,提升云課堂教學實效性。一方面編制講義是解決疫時期課本教材沒能下發(fā)的適時之舉,另一方面合理、規(guī)范的講義設計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理解、鞏固和練習,使學生獲得充分的聽說訓練,提高閱讀及書面表達能力。本課題研究組以《《新編實用英語綜合教程》第四版第2冊第三單元Communication by phone為實例,以聽說課、閱讀課、寫作課為載體,在聯通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設計基于云教學過程中社群學習任務的學生工作表(見附錄2、3、4)。
三是利用雨課堂、藍墨云等智能教學工具開展教學活動,營造“在場”課堂氛圍,在直播互動中生成集體隱性知識。雖然直播課堂在肢體語言與情緒表達方面不及線下課堂來得生動,但社交軟件、討論區(qū)交流以及直播彈幕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交互的缺失,同時也對提問、討論的質量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在課前設置了線上投票題How much time do you spend on your smart phone every day?,從學生投票的結果看,大多數學生每天玩手機的時間超過3小時,教師通過對學生手機使用習慣進行分析,自然引出話題“智能手機使用小貼士”。
因此,線上直播教學的成功,不僅僅是尋找合適的直播平臺、直播方式,更在于教師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媒介特色探索、社群學習作用、優(yōu)化線上教學策略。善于使用不同類型的互動技巧組織課堂互動式教學,為教學活動成功加入豐富而有趣的互動元素,可以有效助力老師玩轉直播間。
(三)應用階段:可視化+顯性化表達,線上協(xié)作拓展反饋
“學生通過討論、實踐和教授給他人三種學習方式,學習平均留存率分別是50%、75%和90%,而通過被動的聽講、閱讀和試聽學習,學習留存率均低于50%?!盵6]主動學習中的教授給其他同學方式,因涉及到演練、應用于不同情境,學習效率往往較之于被動式的閱讀、聽講要高得多。在疫情常態(tài)化時期,制作課件、分組匯報是“大學英語”主動學習的有效方略,學生利用網絡資源收集信息、組織材料、設計課件,不僅能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而且相應提升了綜合運用能力。此外,教師將新媒體運用到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教學。疫情期間,本課題組教師通過互聯網與新媒體拓展大學英語第二課堂,從而幫助各社群學習小組匯報探究性學習成果,各社群小組注冊一個抖音號,在學完每一單元后,各社群學習小組就某個相關主題拍攝視頻進行學習成果線上展示,通過教師評價和學生評價相結合及時反饋,被投票為最優(yōu)秀的小組作品將在第二課堂微信公眾號上發(fā)布。線上教學成果展示和評價可以幫助英語水平較低的學生建立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培養(yǎng)語言學習的興趣。
總結
互聯網和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對外語人才培養(yǎng)模式提出了新的標準和要求,為高職英語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在知識半衰期愈發(fā)短暫的信息大爆炸時代,提高個性化、交互式教學成效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顯得尤其重要和緊迫。本研究探索和實踐基于學習社群的高職大學英語云教學模式,優(yōu)化高職大學英語線上教學模式,提高純線上教學及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成效。
參考文獻:
[1]花燕鋒.MOOCs環(huán)境下個性化學習的設計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5:18.
[2]寧通.聯通主義學習理論視角下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5:14.
[3][加]喬治·西蒙斯.網絡時代的知識和學習——走向連通[M].詹青龍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6.
[4]謝秀瓊.聯通主義視域下翻轉課堂在高職“大學語文”中的應用[J].高教學刊,2020(17):180-183.
[5]謝幼如,邱藝,黃瑜玲,王芹磊.疫情防控期間“停課不停學”在線教學方式的特征、問題與創(chuàng)新[J].電化教育研究,2020(3).
[6]姚志敏.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J].中國高等教育,2018(20):52―54.
[7]趙宏,孫洪濤,鄭勤華等.中國MOOCs學習支持狀況調查[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7(03):10-18.
[8]趙興龍.翻轉課堂中知識內化過程及教學模式設計[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4(02):55-61.
(浙江舟山群島新區(qū)旅游與健康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