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議題式教學是順應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要求和新課程改革的教學模式。議題教學要達到效果,就需要立足于教材教學的目標和學生的生活體驗,篩選能夠體現(xiàn)時代背景的情景設置科學有效的議題,引導學生展開交流和探究,進而通過科學的評價,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選擇。
關鍵詞:議題教學;新課程改革;學情;交流研討;平等開放
議題教學法是2017年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提倡的一種教學方法,是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相適應的教學方法,也是順應當前教育改革的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傳統(tǒng)教學過于強調教學的預設性和結果性,把整個教學目標直接指向了結果,要求課堂通過學生的學習達到規(guī)定的目標,這樣雖然能夠達到結果的最優(yōu)化,但是往往會使教學過于專注結果而忽視了需要澄清的價值誤區(qū),實質上教學就成為了只教不學的狀態(tài)。2017年版的新課程標準之所以提倡采用議題式教學法,是因為圍繞議題設置活動型教學課堂,符合了課程改革中實踐性和開放性的要求,能夠進一步改變傳統(tǒng)的以強行灌輸和死記硬背為標志的教學,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它強調議和學的結合,議能夠有效引導學生解讀質疑社會生活現(xiàn)象,深度研究,啟發(fā)思維,自覺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并利用所學知識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渠道;議還能夠指導學生探尋真相,辨別是否取值,明確價值取向??梢哉f議題教學促進了思想政治課教學方法的改進,拓展了思想政治教學內容的深度,彌補了傳統(tǒng)教學的不足。但是議題教學是最近幾年才興起的教學方法,在課堂實際運用中還是會面臨不少的困難,那我們應該怎樣才能發(fā)揮議題教學的作用,提高議題教學的效果呢?
一、因學而設,常設常新
議題教學和傳統(tǒng)教學最大的區(qū)別在于,議題教學非常強調學生的主動性,要求學生以議題為中心,開展合作探究,完成教學任務。要讓學生能夠開展合作探究,議題的設置一定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生活體驗,才能讓學生有題可議,即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同時,又因為議題教學本身擔負著澄清價值取向的重任,所以議題的選擇還需要符合當前時代發(fā)展的要求,要體現(xiàn)新時代新思維新道路,這樣才能讓學生有新的收獲和新的發(fā)展,讓學生在議題的探究中提高與時俱進的意識和能力,引領價值取向。
比如,我們在學習“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知識點上,可以引用熱點話題“抗疫路上的逆行背影”,以“逆行還是后退”為議題,探究如何正確處理個人、集體和社會的關系,引導學生理解為什么要把人民群眾的利益當作最高的價值標準,為什么要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我們可以通過中國醫(yī)護人員集體請求前往一線和其他地方的醫(yī)護人員集體請假的對比,讓學生展開交流和討論,闡明自己的觀點并說明原因。這個議題關鍵的問題在于,不少學生并不會絕對地否定集體請假的理由,因為他們會從個人利益的角度出發(fā)去考慮。這也正是很多學生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模糊的地方,因此我們有必要通過這種看似沒有異議的議題來澄清學生的思維誤區(qū),引導學生理解對國家對集體的奉獻的重要性,明白維護國家利益集體利益,是每個公民的責任。
議題要發(fā)揮積極的效果,就要面對主流和非主流的社會觀念和價值取向,同時考慮到學生自身生活經(jīng)驗和思維判斷能力,尊重學生的困惑,通過辨析式的研討,引導學生分析社會中的各種思潮,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批判精神,發(fā)揮思想政治課堂的價值引導功能。
二、有效研討,升華情感
議題式教學一般采用的是“引出議題--交流研討--升華情感”的模式。引出議題只是教學的開始,重點要注重交流研討的過程。交流研討并不是簡單讓學生找找資料、回答問題或者是交流答案就完成了。交流研討應該是靈動的多樣的,力圖把知識內容與議題活動、理論知識與實踐體驗相互融合起來,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比如,我們在學習“文化創(chuàng)新的途徑”這一知識點時,會涉及到對待外來文化的態(tài)度,我們可以以“拿來主義還是丟棄主義”為議題,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外來文化。學生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很多時候會受到課本的觀點或者是媒體的錯誤引導,這時就需要針對這種情況,強化學生的自我體驗和交流。比如,我們可以讓學生談一談日常生活中的外來文化,這些文化對你或者社會產生了哪些影響;可以讓學生搜集世界文化遺產,制作為視頻、手抄報等;如果有條件的話,也可以帶領學生去參觀當?shù)氐囊恍┩鈬ㄖ惖拿麆俟袍E等等,讓學生加深對外來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感受。當然,我們也要讓學生收集外來文化糟粕。然后讓學生對比兩種情況,從而真正理解議題。這樣的探究過程才能真正走入學生的生活,不流于形式,不是為了議題而議題,讓學生在豐富的感性材料中形成正確認識和思維。
除了交流討論,議題往往還需要我們在最后作出升華,達到立德樹人的效果。議題升華不是讓學生喊口號,也不是老師象征性地歸納兩句,而是要讓學生在通過知識學習和情景體驗、情感熏陶中,真正地落實價值澄清。正因為如此,因此升華部分,我們宜采用反映正能量、主旋律的情景,最好能夠實現(xiàn)全體學生的參與,比如制定自己的計劃、表明決心等等,都可以讓學生把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和政治方向落實到實踐中。
議題教學的過程應該是對知識理論進行釋疑,進而引導學生深刻思索議題的價值,結合知識運用分析,最后形成自己的信仰,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之中。
三、開放民主,多方評價
議題教學是屬于活動型課程構建的方式,具體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小組探究、小組調研、個人研討、表演活動等等,一般情況下,議題教學主要是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呈現(xiàn)。這時,課堂氛圍和小組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小組合作中,既要尊重每個成員的不同特性,又要落實責任統(tǒng)一行動,鼓勵小組成員之間多交流善傾聽,重合作巧分工。要實現(xiàn)這一點,就需要營造民主開放的學習氛圍,老師要善于傾聽學生的意見,學生在老師的影響下,強化交流的意愿,集思廣益而不是堅持己見。這樣就能夠最大程度地融合小組智慧,以人之長補己之短,得到最為有效的結果。
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的角色不是可有可無的,教師應該不斷關注小組活動或者小組成員活動,及時給予回應,并能夠從過程和結果方面,肯定學生的成績,指出存在的不足。一般來說,對學生議題探究成果的評價可以從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和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生成的角度來綜合衡量。比如,如果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可能不一定非常準確,但是卻非常積極參與到議題的探究之中,能夠發(fā)表自己獨到的見解和看法,最后也能夠接受他人正確的觀點,這樣就可以大力的表揚,以此增強學生的信心和積極性,進而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素養(yǎng)。
高中思想政治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融合知識與德育一體的課程,對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比擬的作用和價值。因此,思想政治課堂應該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加強價值引導,顯得尤為重要。議題教學法以生活化社會化議題為中心,牽引學生展開學習和討論,既彌補了傳統(tǒng)教學在內容成就和形式單一的不足,又豐富了新課程改革的活動型課程構建的實踐,加強師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對于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和知識學習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朱昊·議題教學法在“政治生活”模塊教學中的適用性分析[J]·文教資料,2018(09):219—200.
[2]余國志·議題式教學: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新路徑——以“做好就業(yè)與自主創(chuàng)業(yè)的準備”為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7(28):26-28.
[3]李曉東·議題式教學設計與實施中的幾個關鍵問題[J]·教學月刊·中學版(政治教考),2019(Z1):25-28.
[4]姚永剛,吳莉·探尋議題實施路徑踐行活動型學科課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01).
作者簡介:福建省寧德市柘榮縣第一中學;王錦平;355300;大學本科;中學一級教師